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七零:开局打猎养家,我把妻女宠上天 > 590、恩将仇报?

重生七零:开局打猎养家,我把妻女宠上天 590、恩将仇报?

簡繁轉換
作者:沃爱吃肉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08 03:14:33 来源:源1

黄罗拔缓缓地抬起头,瞪了阿毛一眼,没好气地说:“走?不走还留着干什么?等方sir他们反悔回来么?

他用力地摆了摆手,想要把刚才的恐惧和紧张都一并甩掉,“什么他们,哪有什么他们!我们...我们明明是来钓鱼的!”他的声音虽然尽量装得轻松,但微微颤抖的尾音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恐惧。

阿毛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点头附和道:“对对,黄少,咱们就是来钓鱼的。”可他那闪烁不定的眼神,却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安......

巡演的第二十九站,他们来到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座哈尼族村寨。这里山峦起伏,梯田如镜,层层叠叠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仿佛大地的纹路。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远处的村寨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稻谷的清香,偶尔传来几声悠扬的芦笙声,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与温情。

晨曦和林强刚下车,就被一位身穿哈尼族服饰的中年女子迎上前来。她名叫阿依,是村里的文化协管员,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与温柔。

“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寨子。”阿依笑着说道,“这里的人,大多还保持着祖辈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剩下不少老人和孩子。”

林强点头:“我们不是来表演的,而是来陪伴的。”

他们跟着阿依走进村寨,见到了几位坐在村口老梨树下的老人。他们有的在编竹篓,有的在晒玉米,神情安详。晨曦蹲下身,轻声问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您还记得小时候跳舞的样子吗?”

老奶奶微微一笑,眼神中透出一丝怀念:“小时候,我们围着火塘跳‘乐作舞’,那是最快乐的时光。”

晨曦沉思片刻,回头看向林强:“我们要编一支舞,叫《乐作情》。”

林强点头:“用芦笙为舞曲,用山风为节拍,让老人与孩子一起跳。”

课程开始的第一天,依旧冷清。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晨曦和林强没有气馁,而是带着志愿者们走进家家户户,邀请他们来学舞。

他们在一户人家前停下,屋前晾晒着几件哈尼族刺绣,屋后是一片开满野花的山坡。一位姓李的老人坐在门前,手里拿着一根竹编的背篓。

“我年轻时,每天背着柴火走十里山路。”李爷爷声音沙哑,“现在腿脚不便,只能坐在这里,看孩子们跑来跑去。”

晨曦蹲下身,轻声说:“您愿意和我们一起跳一支舞吗?用您的背篓,跳一支属于您的舞。”

李爷爷沉默了一会儿,缓缓点头:“好,我试试。”

晨曦为他编了一支舞,名叫《背篓情》。舞蹈动作简单,却充满温情:老人背着背篓,象征着一生的辛劳与付出,孩子从远处跑来,接过背篓,继续前行,两人相视一笑,紧紧相拥。

李爷爷跳完,眼角湿润:“原来,我还记得怎么跳。”

“您不只是记得怎么跳,”晨曦轻声说,“您还在用舞步,告诉孩子,您这一生,从未停下。”

第二天,课程报名人数翻了一倍。第三天,整个文化广场都被挤满了。

晨曦和林强趁热打铁,开始组织小型汇报演出。他们鼓励老人们写下想对孩子说的话,再将这些话语编入舞蹈中,用动作表达出来。

“我以前觉得,我这一生就这样了。”一位姓阿兰的老人在课堂上说,“孩子们都走了,我也老了,没什么可期待的。可你们来了,带着舞蹈,带着爱,让我重新找回了活着的意义。”

她的女儿在广东打工,已经五年没回家。可当她跳完那支专门为母女设计的舞蹈《乐作情》后,女儿竟然主动打来了视频电话。

“妈,我看到你跳舞了。”女儿在电话里哽咽,“你跳得真好。”

阿兰奶奶眼眶红了,却笑着点头:“你也要学,下次回家,我们一起跳。”

演出当天,晨曦和林强站在后台,看着台上那些原本沉默寡言的老人,如今牵着子女的手,跳着他们教的舞,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你看,”晨曦轻声说,“沉默也能被舞步打破。”

林强握住她的手:“是啊,只要有人愿意迈出第一步,爱就会重新流动。”

演出结束后,他们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写信的是一位独居老人,信纸有些泛黄,字迹略显颤抖:

“我一直以为,我这一生就这样了。孩子们都走了,我也老了,没什么可期待的。可你们来了,带着舞蹈,带着爱,让我重新找回了活着的意义。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还能跳,还能爱。”

晨曦读完,泪水滑落:“原来,我们做的不只是舞蹈教学,而是一场心灵的唤醒。”

林强轻轻抱住她:“是的,我们正在用舞蹈,让世界变得更温暖。”

巡演继续进行,他们一路向南,走进更多哈尼族村落,也走进更多老人的心里。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家庭关系,设计新的舞蹈课程。

在红河的一座村寨,他们推出了一支名为《火塘舞》的亲子舞蹈,结合了当地的民族服饰和生活动作,让父辈与子女在舞步中重温儿时的温情;在另一座哈尼族村寨,他们设计了一支《乐作》舞蹈,象征着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如同山间流淌的溪水,穿越岁月与距离,抵达远方。

每一场演出,都是情感的释放,也是一次心灵的疗愈。

某天晚上,晨曦和林强坐在巡演大巴上,望着窗外的夜色,沉默良久。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也会老?”晨曦轻声问。

林强笑了笑:“当然会啊,但我希望,到那时,我们还能跳得动。”

晨曦靠在他肩上:“那我们就一直跳下去吧,跳到我们走不动为止。”

林强点头:“好,跳到我们走不动为止。”

他们的旅程,仍在继续。而他们的舞步,也从未停歇。

随着巡演的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一种跨越代际、跨越时间的情感纽带。

在一次巡演结束后,晨曦和林强受邀参加一个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分享他们的经历和理念。

在活动现场,晨曦讲述了他们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讲述了那些老人的故事,讲述了舞蹈如何唤醒沉睡的心灵,如何让亲情重新流动。

“我们做的不是一场表演,”晨曦说,“而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们用舞步,把沉默变成拥抱,把距离变成温暖。”

林强补充道:“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我们,一起用舞蹈,去连接每一个孤独的灵魂。”

他们的分享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久久不息。

活动结束后,他们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函,希望他们能去更多的地方,帮助更多的人。

晨曦和林强相视一笑,心中明白,他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你说,我们会不会有一天,走到世界的尽头?”晨曦问。

林强轻轻握住她的手:“只要我们还能跳,就永远没有尽头。”

晨曦笑了:“那我们就跳下去吧,跳到世界尽头。”

他们的舞步,依旧在继续。

巡演的第三十站,他们来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座苗族村寨。这里山峦叠翠,溪流潺潺,村寨依山而建,吊脚楼错落有致。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柴火与山花的清香。远处传来几声悠扬的芦笙声,仿佛在低语着这片土地的古老与温情。

晨曦和林强刚下车,就被一位身穿苗族服饰的中年男子迎上前来。他名叫阿嘎,是村里的文化干事,皮肤黝黑,眼神中透着一股沉稳与热情。

“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寨子。”阿嘎笑着说道,“这里的人,大多还保持着祖辈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剩下不少老人和孩子。”

林强点头:“我们不是来表演的,而是来陪伴的。”

他们跟着阿嘎走进村寨,见到了几位坐在村口老枫香树下的老人。他们有的在编竹篓,有的在晒玉米,神情安详。晨曦蹲下身,轻声问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您还记得小时候跳舞的样子吗?”

老奶奶微微一笑,眼神中透出一丝怀念:“小时候,我们围着铜鼓跳芦笙舞,那是最快乐的时光。”

晨曦沉思片刻,回头看向林强:“我们要编一支舞,叫《芦笙情》。”

林强点头:“用芦笙为舞曲,用山风为节拍,让老人与孩子一起跳。”

课程开始的第一天,依旧冷清。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晨曦和林强没有气馁,而是带着志愿者们走进家家户户,邀请他们来学舞。

他们在一户人家前停下,屋前晾晒着几件苗绣,屋后是一片开满野花的山坡。一位姓龙的老人坐在门前,手里拿着一根竹编的背篓。

“我年轻时,每天背着柴火走十里山路。”龙爷爷声音沙哑,“现在腿脚不便,只能坐在这里,看孩子们跑来跑去。”

晨曦蹲下身,轻声说:“您愿意和我们一起跳一支舞吗?用您的背篓,跳一支属于您的舞。”

龙爷爷沉默了一会儿,缓缓点头:“好,我试试。”

晨曦为他编了一支舞,名叫《背篓情》。舞蹈动作简单,却充满温情:老人背着背篓,象征着一生的辛劳与付出,孩子从远处跑来,接过背篓,继续前行,两人相视一笑,紧紧相拥。

龙爷爷跳完,眼角湿润:“原来,我还记得怎么跳。”

“您不只是记得怎么跳,”晨曦轻声说,“您还在用舞步,告诉孩子,您这一生,从未停下。”

第二天,课程报名人数翻了一倍。第三天,整个文化广场都被挤满了。

晨曦和林强趁热打铁,开始组织小型汇报演出。他们鼓励老人们写下想对孩子说的话,再将这些话语编入舞蹈中,用动作表达出来。

“我以前觉得,我这一生就这样了。”一位姓阿兰的老人在课堂上说,“孩子们都走了,我也老了,没什么可期待的。可你们来了,带着舞蹈,带着爱,让我重新找回了活着的意义。”

她的儿子在广东打工,已经五年没回家。可当她跳完那支专门为母子设计的舞蹈《芦笙情》后,儿子竟然主动打来了视频电话。

“妈,我看到你跳舞了。”儿子在电话里哽咽,“你跳得真好。”

阿兰奶奶眼眶红了,却笑着点头:“你也要学,下次回家,我们一起跳。”

演出当天,晨曦和林强站在后台,看着台上那些原本沉默寡言的老人,如今牵着子女的手,跳着他们教的舞,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你看,”晨曦轻声说,“沉默也能被舞步打破。”

林强握住她的手:“是啊,只要有人愿意迈出第一步,爱就会重新流动。”

演出结束后,他们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写信的是一位独居老人,信纸有些泛黄,字迹略显颤抖:

“我一直以为,我这一生就这样了。孩子们都走了,我也老了,没什么可期待的。可你们来了,带着舞蹈,带着爱,让我重新找回了活着的意义。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还能跳,还能爱。”

晨曦读完,泪水滑落:“原来,我们做的不只是舞蹈教学,而是一场心灵的唤醒。”

林强轻轻抱住她:“是的,我们正在用舞蹈,让世界变得更温暖。”

巡演继续进行,他们一路向南,走进更多苗族村落,也走进更多老人的心里。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家庭关系,设计新的舞蹈课程。

在黔东南的一座村寨,他们推出了一支名为《铜鼓舞》的亲子舞蹈,结合了当地的民族服饰和生活动作,让父辈与子女在舞步中重温儿时的温情;在另一座苗族村寨,他们设计了一支《芦笙》舞蹈,象征着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如同山间流淌的溪水,穿越岁月与距离,抵达远方。

每一场演出,都是情感的释放,也是一次心灵的疗愈。

某天晚上,晨曦和林强坐在巡演大巴上,望着窗外的夜色,沉默良久。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也会老?”晨曦轻声问。

林强笑了笑:“当然会啊,但我希望,到那时,我们还能跳得动。”

晨曦靠在他肩上:“那我们就一直跳下去吧,跳到我们走不动为止。”

林强点头:“好,跳到我们走不动为止。”

他们的旅程,仍在继续。而他们的舞步,也从未停歇。

随着巡演的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一种跨越代际、跨越时间的情感纽带。

在一次巡演结束后,晨曦和林强受邀参加一个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分享他们的经历和理念。

在活动现场,晨曦讲述了他们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讲述了那些老人的故事,讲述了舞蹈如何唤醒沉睡的心灵,如何让亲情重新流动。

“我们做的不是一场表演,”晨曦说,“而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们用舞步,把沉默变成拥抱,把距离变成温暖。”

林强补充道:“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我们,一起用舞蹈,去连接每一个孤独的灵魂。”

他们的分享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久久不息。

活动结束后,他们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函,希望他们能去更多的地方,帮助更多的人。

晨曦和林强相视一笑,心中明白,他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你说,我们会不会有一天,走到世界的尽头?”晨曦问。

林强轻轻握住她的手:“只要我们还能跳,就永远没有尽头。”

晨曦笑了:“那我们就跳下去吧,跳到世界尽头。”

他们的舞步,依旧在继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