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七零:开局打猎养家,我把妻女宠上天 > 682、你们这种做法,不符合流程

张师傅也瞪大了眼睛:“这……这能行吗?安全系数怎么保证?万一运行中出了故障,那可是大事!”

赵秘书果然是外行,居然能提出这么匪夷所思的建议。

可令张师傅惊讶的是,赵振国快步走到绘图板前,拿起粉笔,“所以我们不能蛮干!我们需要重新核算应力,关键部位进行加强处理!可能需要改变部分结构,牺牲一点效率,但换来的是我们能立刻动手,不用干等审批!”

张师傅:!!!赵秘书这话,听起来有几分道理。

赵振国看向众人......

车子在戈壁边缘停下时,天色正由灰转青。风像刀子般刮过荒原,卷起沙砾抽打车窗,发出细碎而执拗的声响。远处的地平线模糊不清,仿佛被黄沙吞噬了一切轮廓。林强熄了火,望着前方那一片苍茫,低声说:“到了,阿克塞牧区小学。”

晨曦解开安全带,从后座取出一个裹着绒布的小木箱??那是她特意为这次见面准备的礼物:一副特制手语铃铛,铃舌用铜丝缠绕,摇动时不仅发声,更会因振动产生微弱光晕,专为感知声音与光影联动设计。

“你说她叫卓玛?”晨曦问。

“嗯。”林强点头,“十岁,先天性耳聋,父母早亡,由姑妈抚养。但她从小就能‘看见’音乐。去年冬天,她在雪地上画了一整幅彩虹,老师问她为什么,她说:‘这是昨夜风刮过的歌。’”

晨曦心头一颤。

他们步行穿过一片低矮土房,迎面跑来几个孩子,好奇地围着他们打量。其中一个小女孩躲在门后,只露出半张脸,眼睛大得惊人,像两汪映着晚霞的湖水。她手里攥着一支炭笔,袖口沾满彩色粉屑。

“那就是卓玛。”林强轻声说。

晨曦蹲下身,没说话,只是缓缓打开木箱,取出那副铃铛,轻轻一摇。

叮??

清越之声划破寂静,同时,一道淡金色光芒自铃心闪现,如涟漪扩散。

小女孩猛地睁大眼,倏地冲出来,一把抓过铃铛,翻来覆去地看。她的指尖颤抖着抚过铃身,忽然抬头,用手语飞快比划:

【光在唱歌!】

晨曦怔住。

她不懂手语,但达瓦教过她最基础的一句回应??“我听见了你”。

她笨拙地抬起双手,模仿记忆中的动作。

卓玛愣了一下,随即咧嘴笑了,露出一口整齐的小白牙。她拉着晨曦的手,转身就往屋里跑。

屋内墙上贴满了画。不是寻常孩童的涂鸦,而是一幅幅结构严谨、色彩浓烈的抽象图景:螺旋状的红黄波纹、交错的蓝紫线条、放射状的银白光束……每一张都标注着日期和时间。

“这些都是她‘听’到的声音。”一位中年妇女走来,是卓玛的姑妈,“风声是橙色的波浪,雨滴是竖直的绿线,牛羊叫是断续的棕点……她说,每个人说话都有颜色,可没人信她。”

晨曦走近一幅画,上面是一片深蓝底色中涌动着金红火焰般的曲线。“这是什么?”她问。

卓玛接过炭笔,在画旁写下一行歪歪扭扭的汉字:【昨晚的雷。它发怒了,紫色的闪电劈开黑云,轰隆隆的声音是滚烫的铜锅敲响。】

晨曦呼吸一滞。

这哪里是幻想?这是通感,是灵魂对世界最原始的翻译。

当晚,他们在学校操场搭起临时舞台。林强调试音响系统,接入频谱分析仪,将音频信号转化为可视光带;晨曦则请村民帮忙,用彩绸和反光布拼出一座“声音花园”??红绸代表低音鼓点,蓝纱象征长笛清音,黄带则是高音跳跃。

“我们要让她‘跳’出她听见的歌。”晨曦说。

第二天清晨,卓玛被请上舞台中央。她穿着一件手工缝制的五彩裙袍,裙摆缀满小镜片,随动作折射出斑斓光影。她有些紧张,手指不停搓着裙角。

晨曦蹲在她面前,拿起一块红色绸带,轻轻挥动,然后用手语慢慢比划:【现在,我放一首歌。你不用耳朵听,用心看。然后,告诉我它的颜色在哪里,我们一起去那里跳舞。】

音乐响起??是《牧羊曲》,悠扬婉转,带着草原的呼吸节奏。

刹那间,卓玛的眼睛亮了。

她猛地站起,奔向那片红绸,一把抓住,用力甩动!与此同时,她开始旋转、跳跃,手臂划出弧形轨迹,脚尖点地如踏节拍。她的身体语言激烈而精准,仿佛正追逐一段只有她能看见的旋律流。

当笛声升高,她突然扑向蓝色纱幔,将其高高扬起,如同托起一片湖泊倒影;当女声吟唱响起,她又扑向黄色丝带,双手舞动如阳光洒落。

观众屏息凝神。

这不是表演,而是一场视觉化的听觉盛宴。

林强悄悄按下录音键,将她的动作轨迹与音乐同步记录下来。他知道,这套数据未来可以生成“手语舞蹈谱”,让其他聋哑孩子也能通过肢体复现“听见”的音乐。

第三天,晨曦开始尝试引导卓玛表达更复杂的情感。

她们坐在沙丘上,晨曦弹起大三弦,奏出一段缓慢哀伤的调子。

卓玛闭眼良久,忽然流泪。

她起身,在沙地上画出一团混沌的黑灰漩涡,中心嵌着一点猩红。“这是妈妈走那天的声音。”她写道,“很冷,像铁锅结冰。但中间还有心跳,她说:别怕。”

晨曦抱住她,久久无言。

那一刻她明白,所谓“看见声音”,不只是感官异能,更是心灵对世界的深度共情。卓玛不是聋,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倾听人间悲喜。

七日后,一场名为《听?见》的演出在牧区礼堂举行。

舞台中央悬挂数十盏可变色灯笼,由电脑控制,随音乐实时变幻色调。卓玛站在光阵中央,身后投影着她亲手绘制的“声音地图”。

第一曲是《风过戈壁》。随着口哨模拟的疾风声起,灯光由灰转银,再骤然爆裂成金黄狂潮。卓玛双臂展开,如鹰展翅,在强光中疾步穿梭,脚步踩出沙粒飞溅的节奏感。

第二曲《月照驼铃》,柔缓宁静。蓝绿光晕流转,她蹲下身,双手轻拂地面,仿佛触摸月下霜痕。忽然,她仰头,做出聆听姿态,随后缓缓举起右手,指尖指向天空??那一刻,一束清辉自顶灯洒落,宛如月华亲吻大地。

全场寂静。

最后一曲,是晨曦专门为她创作的《无声之歌》。没有乐器,只有心跳录音、呼吸起伏、纸页翻动、炭笔划过画纸的沙沙声……这些日常琐碎之音,组成一首属于沉默者的交响。

卓玛脱下鞋袜,赤足踏上温热的木地板。她闭目,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起舞。

她的动作极慢,却极有力。每一次抬手,都像在撕开黑暗;每一回转身,都似挣脱无形枷锁。她不再追逐光影,而是成为光源本身。

当最后一个音效消失,她跪倒在地,双手捧心,额头触地。

三秒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许多家长哭了,包括那些曾认为“聋孩子学不了艺术”的人。

一位老教师颤声说:“我一直以为,听不见的人,注定错过美。可今天我才懂,有些声音,必须用心才能听见。”

演出结束当晚,卓玛第一次主动拥抱了晨曦。

她递上一本新画册,封面写着四个字:《我想说》。

翻开第一页,是一群孩子围成圆圈,手拉着手,脚下踩着五颜六色的音符。第二页,是一位戴眼镜的女人正在教他们用手势“唱歌”。第三页,舞台上灯光璀璨,中央站着一个穿红裙的女孩,手中握着会发光的铃铛。

晨曦翻到最后一页,泪水滑落。

画上是一座学校,屋顶飘扬着双色旗:一面是彩虹,一面是手语标志。下方写着:

【梦舞学堂?分部】

“你想建学校?”她问。

卓玛用力点头,然后一笔一划写下:“达瓦哥哥能飞,我也想带别人飞。聋不是哑巴,我只是用身体说话。”

晨曦紧紧抱住她,哽咽道:“好,我们一起建。”

回到车上,林强已整理好资料。“我已经联系省残联和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交‘特殊感知儿童艺术赋能计划’立项申请。第一期试点就在阿克塞,预算够建三间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培训两名手语舞蹈教师。”

“名字呢?”晨曦问。

“就叫‘声光课堂’。”林强笑,“让看得见声音的孩子,教会世界聆听另一种美。”

车子再次启程,驶向下一个目的地??内蒙古草原深处的一所盲童学校。导航显示路程八百公里,途经三处无人区。

途中,晨曦一直抱着那本画册。夜幕降临,她打开阅读灯,继续在笔记本上书写:

“我们总以为缺陷是缺失,其实它可能是另一种完整。

卓玛听不见世界,却看清了声音的灵魂;

达瓦走不了路,却骑着梦穿越雪山。

原来,真正的残疾,不是器官的失效,而是人心的视而不见。

当我们放下‘正常’的标准尺,才会发现:

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频率活着,

有的用脚丈量土地,有的用眼丈量旋律,有的用心丈量风的方向。

教育不该是矫正,而是点燃。

不是把他们拉进我们的世界,

而是走进他们的宇宙,说一句:

‘我看见你了。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诗。’”

林强听着电台里传来的民谣,忽然说:“下一站有个男孩,十四岁,自闭症患者。他从不说话,但能在沙盘上用石子排出整首交响乐的结构图。他母亲说,他唯一一次笑,是在暴雨夜,闪电劈开天际时,他指着天空,嘴里哼出了贝多芬《命运》的第一个动机。”

晨曦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

星空浩瀚,银河倾泻,如同无数未被讲述的故事在闪烁。

她轻声说:“那就带他去看海吧。听说潮汐的声音,能让石头跳舞。”

车子继续向前,碾过冻土与荒原。风依旧凛冽,但车内暖意融融。大三弦静静躺在后座,琴箱上贴着一张便签,是卓玛临别时写的:

【下次见面,我要跳一支让你流泪的舞。】

晨曦抚摸琴弦,弹出一个清澈泛音。

那声音乘着风,飞向远方,飞向下一个等待被听见的心跳。

他们知道,这条路没有终点。

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被困在自己的寂静里,

他们就会一直走下去,

带着音乐,带着光,带着永不熄灭的相信。

因为爱不是拯救,是同行。

是蹲下来,平视一双不同的眼睛,

然后说:

“来,让我看看你看到的世界。”

“然后,我们一起把它变成真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