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骨兵锋:晚唐乱世鏖战录 > 第400章 补天的人不抬头

铁骨兵锋:晚唐乱世鏖战录 第400章 补天的人不抬头

簡繁轉換
作者:我爱吃红心火龙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4 04:27:11 来源:源1

第400章补天的人不抬头(第1/2页)

月色如洗,林风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投映在身后的焦土上。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还残留着木炭与尘土的味道,却混杂了一丝新翻泥土的芬芳。

他没有回头,径直走向那片在夜色中依旧人声鼎沸的西岭工地。

篝火跳跃,映照着一张张汗水浸透的脸庞。

第二日天未亮,林风便用一把钝口的匕首,将及腰的长发一寸寸割断。

黑色的发丝散落在地,像是对过去一场无声的告别。

他撕下衣袍内衬的白布,将左臂上一道狰狞的旧伤层层包裹,那伤口曾在无数个雨夜里提醒他身为“焚天者”的罪业,如今,它只是一道妨碍挥动锤子的旧疾。

他对着溪水中模糊的倒影端详片刻,那个眉眼锋利、曾令天下闻风丧胆的修罗,被一个面容憔悴、眼神沉静的短发男人所取代。

他谎称自己是流徙至此的工匠,在战火中失了家人与营生。

重建队的领头人是个独臂汉子,名叫陈十三。

他只用那只独眼上下打量了林风一遍,目光在他裹着白布的左臂上停顿了一瞬,却什么也没问。

西岭这地方,谁身上没几道疤,谁心里没几座坟。

来历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陈十三只是从工具堆里拿起一把沉重的铁锤,递到林风面前,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石磨过:“想留下,就干活。”

林风接过锤子,那冰冷而粗糙的触感,与他握了十几年的剑柄截然不同。

他被分派去凿石,将那些从废墟里刨出的、奇形怪状的石头修整成规整的砖块。

第一锤下去,震得他虎口发麻,力道用得不对,石屑溅起,划破了他的脸颊。

周围的工匠们看到了,却没人嘲笑,只有一个老婆子默默递过来一块湿布。

他学着他们的样子,调整呼吸,将力道沉于腰腹,一锤,一锤,沉闷的敲击声汇入工地上百道同样的声音里,竟形成一种奇异的安宁。

他第一次用双手,而不是用剑与火,去参与这个世界的构建。

他学着夯土,将混合了碎石与草筋的泥土砸实,为新的屋墙打下地基;他学着搭梁,与七八个汉子一同喊着号子,将一根焦黑但依旧坚固的木梁抬上石墙。

不过三天,他那双曾能精准刺穿敌人咽喉的手,便布满了水泡与血痕,旧茧被新伤磨破,再结成更厚的硬皮。

疼痛是真实的,但当他夜晚躺在草棚里,感受着四肢百骸传来的酸胀时,心中却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踏实。

与此同时,一道纤细的身影借着巡回诊病的名义,悄然潜入了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

柳如烟提着药箱,眉眼间带着医者的温和,无人怀疑她的身份。

她为中暑的工人递上解暑的草药茶,在那甘冽的茶水中,混入了一丝微不可见的灵砂。

当工人们喝下茶水,灵砂便如无形的种子,在他们体内散开,与他们的神识产生微妙的共鸣。

柳如烟寻了个僻静处坐下,双目轻闭,指尖掐诀,施展出她独有的“听世”之法。

这并非读心,而是感知一片区域内集体意识的宏观波动。

她想知道,这股自发形成的重建力量,其核心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

很快,她“听”到了。

工地上,意识的洪流驳杂而纯粹,有对未来的期盼,有对逝去家园的哀伤,有对一顿饱饭的渴望。

但当一个念头——“我们建好这屋子,要不要在梁上刻下名字?”——浮现时,周围的意识流竟会立刻产生一种微妙的排斥。

那不是某个人刻意的反对,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集体反应,像是一阵风吹过,周围的人会不约而同地拉紧衣领。

一个年轻工匠刚想开口提议,旁边一个正在敲打楔子的老人便会重重地咳嗽一声;一个妇人想在刚砌好的墙上画个记号,远处便会传来一阵密集的敲击声,仿佛在催促她赶快干活。

这些否定的信号,并非出于警惕或恐惧,而是一种无需言说的共识。

柳如烟睁开眼,眸中满是震撼。

她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简,用特制的药墨写下一行小字:“当‘不留名’成为一种集体习惯时,自由便不再是需要振臂高呼的口号,而是如同呼吸一般自然。”

百里之外,楚瑶正面临一个更棘手的难题。

两个因争夺上游水源而械斗了数十年的村子,如今在灾后都失去了原有的宗族长老,却依旧互不相让。

他们都认可楚瑶这位“无言者”的公正,请她来调解,却一致拒绝再设立任何形式的“首领”或“村长”来做最终裁决。

面对剑拔弩张的两村村民,楚瑶没有提出任何宏大的方案。

她只是提议,试行一种“轮议制”。

每日清晨,由抽签决定一名普通村民,无论男女老少,来主持当天的议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00章补天的人不抬头(第2/2页)

议题只有一个:解决今天最急迫的用水需求。

决议必须在日落前达成,且只在当天有效,次日作废,由新的主持人重新商议。

起初的三天,场面混乱不堪。

主持议事的人或结结巴巴,或偏袒亲友,或被众人的唾沫星子淹没。

但到了第四天,奇迹发生了。

人们似乎厌倦了无休止的争吵,开始主动将议题聚焦在如何修复渠道、如何分时段取水这些最实际的问题上。

一位昨日还与邻村对骂的老妇,今日成了主持人,她用最朴素的语言说道:“以前总等着上面发话,等着族长拍板。现在才晓得,家长里短的破事,我们自己也能掰扯清楚。”

楚瑶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在她的《无言纪年》那本厚重的书册上,为西岭这片土地,新增了一条目:“权力最好的归宿,是让它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实践中,变得多余。”

工地的中心,陈十三的铁匠铺日夜炉火不熄。

他将自己那身曾跟随监察使南征北战的残破盔甲,连同那柄陪伴他半生的断刀,一同投入了熔炉。

熊熊烈火中,那些象征着身份、战功与过往的铁器,化作一炉通红的铁水。

他没有用它们来打造新的兵器,而是铸成了一批批造型古朴的农具——锄头没有铭文,镰刀没有徽记,犁铧上更没有代表家族的纹章。

他将这些新铸的农具分发给陆续建好屋舍的各家,每到一户,只说一句:“工具不该记住主人,就像土地不会记住哪一滴汗是谁的。”

林风也分到了一把无铭的铁铲。

他握住铲柄,入手粗糙,却感到一种异样的平衡感。

他下意识地挥动了几下,铲刃破开泥土的角度、重量的分布,分明是按照战场上长兵器的格斗手感改良而来,能让使用者在长时间劳作中最大程度地节省体力。

他看向陈十三那只空荡荡的袖管,瞬间明白了。

这也是一种战斗,不为攻破,而为建立。

连接两岸断崖的大桥终于合龙的那一天,整个工地都沸腾了。

孩子们最先冲上桥面,他们用石灰、泥巴和各种植物的汁液,在粗糙的桥墩上涂涂画画。

有展翅的飞鸟,有咧嘴的笑脸,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道歪歪斜斜的“×”符号,没人知道那代表什么。

林风正在桥头修补一处松动的栏杆,一个小女孩举着一截不知从哪找来的红色蜡笔,跑到他跟前,仰着脸说:“叔叔,你也画一个吧?”

他看着女孩清澈的眼睛,犹豫了片刻。

他接过蜡笔,走到桥墩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蹲下身,极其迅速地刻下了一枚极小的脚印图案,随即抓起一把湿泥,不着痕迹地将其掩盖。

整个过程不过一瞬,没人注意,更没人追问。

桥下溪流潺潺,倒映着连绵的群山与洗净尘埃的蓝天,仿佛早已将这座新生之物,连同它承载的所有无名故事,一并接纳。

当晚的庆功宴上,篝火燃得比任何时候都旺。

人们围坐在一起,大口喝着米酒,放声谈笑。

话题从今年的收成,说到明天的天气,再到谁家的孩子学会了走路,唯独没有任何人提起“是谁最先提议建这座桥的”,或是“谁的功劳最大”。

林风独自坐在人群的最外缘,静静听着这些琐碎而温暖的言语。

在某一刻,他忽然彻底明白了。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力量,他们不再需要一个“林风”来点燃火种,也不再需要一个英雄来引领方向。

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他悄然起身离席,走向刚刚落成的大桥。

月光如水银泻地,洒在宽阔的桥面上。

他站在桥中央,看着桥下的流水静静带走飘落的枯叶,却又稳稳地托举起整座桥梁的重量。

他望着远方沉睡的山峦,轻声对自己说:“原来,真正补天的人,从来不会抬头看天。”

夜色渐深,万籁俱寂,唯有风声与水声相伴。

这一夜,林风睡得格外安稳,没有梦魇,没有厮杀,只有泥土的芬芳与劳作后的疲惫。

次日清晨,第一缕曦光刺破云层,给新生的西岭渡上了一层金边。

林风醒得很早,他想去看看那座在晨光中苏醒的桥。

他踏上桥面,每一步都感觉无比坚实。

这不再是一座通往未知战场的桥,而是一条连接着新生与希望的路。

他迎着朝阳,一步步走向桥的另一端,心中一片宁静,仿佛过去的种种,都已被昨夜的河水带走。

他继续向前走着,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桥面上的一切都带着几分朦胧。

就在他走到桥心位置时,脚步却毫无征兆地停了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