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骨兵锋:晚唐乱世鏖战录 > 第409章 风不问归处

铁骨兵锋:晚唐乱世鏖战录 第409章 风不问归处

簡繁轉換
作者:我爱吃红心火龙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30 16:35:04 来源:源1

第409章风不问归处(第1/2页)

那意志如初冬的第一场寒霜,无声无息,却已浸透了每一寸土地。

柳如烟盘坐在山巅,风吹过她的衣袂,袖中那一把作为信物的铃灰却只是微微颤动,不再像往日那般活跃地浮沉。

她紧闭双眼,神识沉入大地深处,顺着地脉的奔流去感知那股庞大意志的动向。

原本,那股西北而来的阴冷气流如一把利刃,直插腹地,所过之处,灯火尽熄,生机断绝。

然而此刻,情况变了。

那股冷流在触及反抗最激烈的区域前,竟如遇水的墨团般悄然化开,不再直线推进,而是如藤蔓般分化出七条更加隐蔽的细脉。

柳如烟的心神追随着这些细脉,眉心越锁越紧。

这七条细脉蜿蜒潜行,小心翼翼地绕开了所有竖有灯塔、响起过歌声的村镇,精准地刺向了另外七个地方——那些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沉默,从未燃起过一盏素灯的村落。

它们是“默然顺从”之地。

一种冰冷的明悟攫住了她。

敌人不再从外部强攻,它们学会了从内部结网,从最薄弱、最沉默的地方开始腐蚀。

沉默不是庇护,而是被优先选中的温床。

她猛然睁开眼,眼底掠过一丝决然。

她从怀中取出一只早已打磨光滑的竹筒,又从发髻间抽出一片边缘卷曲的枯叶,这是她身上最后一片信物。

她咬破指尖,殷红的血珠渗出,以指为笔,在叶脉上迅速写下三个字:听歌去。

随后,她将枯叶小心地放入竹筒,用软木塞封好,走到山涧旁,将它轻轻放入溪水之中。

竹筒顺着水流颠簸远去,带着她最后的警示,去往未知的下游。

数百里外,一处早已废弃的驿站。

楚瑶背着药箱,停下了脚步。

驿站的残壁上不知何时被人开辟出了一块“盲传阁”,上面用浆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纸条,传递着零散的消息。

大部分纸条字迹潦草,内容也充满了恐慌与急迫:“王家村灯熄三日”“南山路断粮”“有黑衣人夜入李家庄”。

楚瑶看着这些,心中稍感欣慰,这证明火种并未断绝,人们仍在用最原始的方式互通有无。

然而,她的目光很快被角落里几张格外显眼的纸条吸引。

它们的纸质更好,字迹工整有力,内容也并非简单的消息传递,而是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引导性:“乱世当立共约”“群龙无首,需选执言人”。

这几张纸条在不同位置反复出现,仿佛在不厌其烦地向所有看到它的人灌输同一种思想。

楚瑶伸出两根手指,轻轻拈起一张,指尖拂过墨痕,一股熟悉的松烟墨香钻入鼻腔。

这是官学统一发放的墨,寻常百姓根本用不起。

她的心沉了下去。

敌人不仅学会了从内部渗透,更开始试图掌控话语权,将这股自发的、无形的抵抗力量,塑造成一个有形有首的组织,一个一旦斩首便会立刻崩塌的组织。

她不动声色地将纸条放回原处,然后从杂乱的纸堆里抽出一张写着“井水苦涩,恐有疫病”的字条。

她翻到背面,用随身携带的炭笔添上了一句简短的话:“若有人教你该许什么愿,先问他喝不喝这口井里的水。”写完,她将这张纸条不经意地夹入一堆最显眼的纸条中央,转身离去,任其在人来人往中自行流转。

张阿妹是在清晨的薄雾中赶到村口的。

一夜之间,那座由村民们合力搭建的守灯台变成了一地废墟,粗壮的木料被拦腰折断,装着灯油的瓦瓶碎裂满地,油渍渗入泥土,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村里的里正背着手,带着几个乡勇站在废墟旁,脸上毫无意外之色。

见到张阿妹,他冷冷地开口:“私设明火,本就违了宵禁安宁。如今它自己塌了,也省得官府追究。”

张阿妹没有与他争辩。

她知道,恐惧已经在这位一村之长的骨头里扎了根。

她只是默默地蹲下身,开始一片一片地拾捡地上的碎玻璃。

她的动作很慢,很仔细,仿佛在收拾一件珍宝。

几个早起的孩子围了过来,学着她的样子,安静地捡拾。

当天晚上,张阿妹召集了村里所有的孩子,在她家小小的院子里。

她没有说任何关于反抗的大道理,只是教他们用削好的竹篾扎成灯笼的骨架,再糊上透光的麻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09章风不问归处(第2/2页)

孩子们用锅底的黑灰和植物的汁液,在灯笼上画满了他们能想到的一切:天真的笑脸、明亮的星星、还有一些歪歪扭扭、却笔画有力的“不”字。

第三日黄昏,当夜幕再次降临时,一盏灯,两盏灯,十二盏崭新的灯笼同时亮了起来。

它们没有出现在村口显眼的灯台上,而是出现在各家各户的窗台前。

灯光零散,微弱,隔着远远的距离,却在整个村落的版图上连成了一片无法被一次性扑灭的星光。

更深的山里,陈十一将一个叫石头的少年猎户唤至炕前。

他从炕席下摸出一只磨得发亮的旧皮囊,递了过去。

“这里面不是粮,是规矩。”他声音沙哑而缓慢。

少年接过皮囊,入手很轻,他疑惑地看向老人。

陈十一浑浊的眼睛里透着一股看穿世事的平静:“十年前,我为了还邻村一个口信,多走了十里山路。他不谢我,我也没指望他谢。如今,你替我走这条路,把这皮囊里的东西送到下一个接头的人手里,也不为报答我什么。你只要记住一句话——接粮的人,不说一个谢字;传灯的人,不留自己的姓名。只有这样,这东西才是活的,是打不烂、抓不着的。”

少年似乎懂了,又似乎没懂。

他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将皮囊小心地系在腰间。

第二天天一亮,他便扛着祖传的猎枪上了山路。

那只旧皮囊挂在他肩头,随着他的脚步在晨风中轻轻晃动。

柳如烟一路沿溪下行,在一处小小的渡口停下了脚步。

她听见一个正在浆洗衣物的渔妇,口中正哼着那首无人教过的歌谣。

她驻足倾听,很快便发现了异样。

渔妇哼唱的调子,与她记忆中的版本有了细微的偏移,尤其在尾音的处理上,拖得更长,更婉转,像是一种询问,又像是一种回应。

她心中猛地一动,一个大胆的念头涌上心头。

她从袖中捻出一小撮铃灰,摊在掌心,闭目凝神。

那一瞬间,她仿佛听到了无数个声音。

歌声!

遍布各地的歌声通过铃灰的共鸣汇入她的脑海。

她惊奇地发现,歌声的频率、调子的变化,竟然是各地对“耳语环”铃灰撒布情况的一种自然反馈!

在铃灰充足、信息通畅的地方,歌声的调子会变得轻快昂扬;在铃灰稀薄、联络不畅的区域,歌声则会变得低沉悠长,以示警醒。

有人撒下新的铃灰,便会有人最先改动曲调,将消息传递出去;若一片区域长久无人应和,歌声便会自行沉寂下去。

她缓缓睁开眼,仰望辽阔的夜空,低声自语:“原来,我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织成了一张会呼吸的网。”

希望的火光刚刚燃起,严冬的冰霜便已覆盖下来。

七日之后,那股潜行的意志终于完成了它的布局。

西北方向,一个曾每夜都有童声起唱的村落,骤然陷入了死寂。

那里所有的歌声,都在同一个黄昏戛然而止。

百里之外,正在一处破庙中歇脚的柳如烟,猛地从浅眠中惊醒。

她感觉到了,袖中那一捧始终温热的铃灰,此刻竟变得冰冷凝滞,仿佛被一股无形之力彻底冻结。

无论她如何催动心神,那些细微的尘埃都再无一丝浮动。

她猛地抬头,望向西北方那片深沉的黑暗,心中一片冰凉。

那一片死寂,比任何呐喊都更加响亮。

它是一个宣言,一个示威。

它在告诉这张网上所有的人:我已经找到了你们的节点,并且,有能力将它悄无声息地抹去。

风暴已在无声中降临。

柳如烟知道,这一次,散布在各地的守夜之人,不会再等待任何号令。

他们都在等,等那死寂之中,第一声划破夜幕的歌声响起。

然而,一夜过去,天地间依旧万籁俱寂。

铃灰纹丝不动,歌声杳无音信。

那片庞大的意志像一张天幕,将一切都笼罩在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默里。

外界的眼与耳,似乎都已被这股力量彻底封死。

柳如烟静坐在冰冷的石阶上,她明白,想要看清眼前的黑暗,再用眼睛已经不够了。

她必须找到一个更安静的地方,用另一种方式,去重新“听”到这个世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