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 > 第278章 老熊家出息了!

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 第278章 老熊家出息了!

簡繁轉換
作者:签不了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1 16:36:19 来源:源1

第278章老熊家出息了!(第1/2页)

《明熹宗实录》载:“廷弼主守,化贞主攻,败由化贞。”将广宁失陷的主责归咎在化贞身上。但讽刺的是,王化贞只是被收监,而熊廷弼却因为失陷边疆的罪名被传首九边。

直到前年,朱由检给熊廷弼平反,将王化贞处决,但即便如此,也没有牵连他的家属。相比于熊廷弼长子被阉党追赃逼死、妻儿被当街羞辱,他的下场已经算好的了。

不过,熊廷弼遭受不公平的判罚,跟王化贞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处斩抄家这是三司会审的结果,不行株连是朱由检的意思。

错了就要认,就要去弥补,能弥补就弥补,不能弥补就补偿,不能弥补也不能补偿就引以为戒,而不是用更大的过错去掩盖上一个过错。就算是把王化贞片成全聚德烤鸭,熊廷弼也活不过来了。

为熊廷弼平反以后,朱由检让他次子熊兆璧做了锦衣卫百户。锦衣卫百户属于正六品武官,其俸禄标准与其他正六品官员一致,每个月可以领五石米,按照北京的粮食价格,大概四两银子的月收入,也就比边军精锐的收入高那么一点。

以辽东家丁举例,他们的月银为三两银子,外加两石口粮。这已经是六品官了,那些个八品、九品甚至是不入流的微末小官的收入,还要更加的微薄。

所以说,大明官员明面上的收入确实不高,收入低、地位高,必然滋生**,但这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涨工资就可以遏制的,因为国家养不起。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两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已经将官僚待遇拔高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境地了,但仍旧无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以朱由检可怜的人生经验来看,贪腐几乎是无解的,无论是严刑峻法,还是提反腐倡廉,都无法将贪腐消灭。

严刑峻法,前有洪武年间贪污六十两剥皮实草;道德感化,有王阳明推行的所谓心学,这两个都失败了。

所以有时候,当皇帝还是挺绝望的,目之所及都是无解的难题,与其绞尽脑汁思考解决方案,不如躺平摆烂,爱咋咋地,反正到最后要死一起死,黄泉路上也不寂寞啊。哪有可以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国家啊,这玩意本身就很不实事求是。

熊廷弼之妻陈氏受封三品诰命夫人,赐还田宅和家产。只是田宅回来了,家产却不见了,别说金银珠宝了,就连家里面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什么的都被搬空了,要不是树挪树死,恐怕连他们家的绿植都要打包带走。

问就是不知道、不清楚。新任江夏知县说,这是上任知县王尔玉干的,他刚来,什么都不知道。找到王尔玉,他却说自己已经被削职为民了,你们难道还不满意吗?

至于钱财,他王尔玉两袖清风,怎么可能夺人家产呢?他之所以被罢免,也只是站错了队而已。

王尔玉的脸上满是愿赌服输的神情,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自觉,心中并无半分愧疚,后悔的也只是当初下手还不够狠,没有将熊家人全部逼死,以至于让他们死灰复燃,都有本事跑到他面前蹬鼻子上脸了!

由于熊兆璧已经入了锦衣卫的编制,锦衣卫又负责给皇帝采风,这件事就被汤白象当个笑话讲给了朱由检听。

朱由检知道以后勃然大怒,勒令江夏县衙全额赔偿熊家的经济损失、恢复其名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共计白银八百两。

江夏县新任知县叫苦不迭,只能用当年的赋税留存支付这笔费用。他自认倒霉,捐出自己一个月的俸禄,部门一把手都捐款了,那么县衙里面的其他人还能装死不成?!

这下,江夏县所有的官吏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衙役巡街的时候都得多拿商贩几个烧饼。江夏官民因此怨声载道,埋怨朝廷的不公,埋怨皇帝的昏庸,为了讨好区区一个败军之将,甚至还是个死人,却要委屈他们这一大帮忠臣良吏。

八百两不是个小数字,江夏县留存银也要用于公共支出,其类目繁多,也不是说省就省的,衙门就算买个扫帚,也都是要走公账的。所以江夏知县只能找当地的富户借贷,用往后三年的赋税做抵押,这才支付了这八百两赔偿银。

明明是王尔玉干的破事,最后却要让整个江夏县来承担赔偿,最后花费的却是民脂民膏。而王尔玉也委屈,当年他是收钱了,可是大头不是他拿的啊,这八百两,他看着就想骂娘,他当初就在熊家捞了三百两好吧,这还是在卖掉熊家田宅的情况下。

朝廷要求退还田宅,新任的江夏知县虽然是个新科进士,人年轻、行事稚嫩,但他可是江夏本地人,王尔玉干的破事,他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也没有饶过王尔玉,这退还的田宅还是勒令王尔玉买回来的,花费了王尔玉五百二十六两又三钱白银。

不仅当年拿的吐了出去,他行善积德攒的养老钱都填进去不少,哪有贪官往外吐钱的啊,王尔玉委屈得想要哐哐撞大墙。

最后,江夏县的糟心事,汤豫没敢再告诉皇帝,就皇帝那脆弱的心理,知道这件事,那脾气得暴躁成什么样,最后遭罪的还得是他这种近臣。皇帝真性情,好也不好,有时候路过的狗都得挨上两脚。

汤豫觉得,既然补偿已经给到位了,这钱款从哪里筹措的也就不重要了。可怜朱由检还觉得自己办了一件好事,实际上各方面都不讨好。

这些年,朱由检抽出时间对锦衣卫也梳理了一遍:锦衣卫全国一共有14个千户所,每千户所额定1120人,理论上总员额应为15680人;

北镇抚司专项编制:设镇抚使1人,下辖直厅百户1员、办事吏30名、校尉130名、皂隶41名,合计203人;特殊附属单位:含驯象所(掌仪仗)、水军所(掌江防巡查)等,合计3000人。

锦衣卫的理论员额为18883人,但理论和实际情况却有亿点点差别!

首先是皇帝带头搞破坏,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往锦衣卫里面塞,大臣立功了,给他儿子封几个千户、百户,比如朱燮元的儿子;大臣死了,荫庇他的子嗣,比如熊兆璧。

皇帝跟朝廷争权夺利,好的、坏的、有的、没的先往怀里搂,有没有用、划不划得来,抢到手了再说。仅南镇抚司就有12个工坊、两万多的工匠,实际上南镇抚司作为锦衣卫内部的纪律部队,只有944人的正式编制,而所谓的东缉事厂,理论上也归属于锦衣卫的一部分。

崇祯三年,泛锦衣卫纸面上的人员一共有十五万人,每年支付饷银二百七十万两。去芜存菁,剔除掉空额,核定人员为四万九千人,军饷缩减为二百万两。之所以人少了三分之二,钱却只少了不到三分之一,是因为支出的军饷里面,军官占据的是大头。

四万九千人里面,有千户官1000人,百户官12000人,这就很滑稽!总不能让一群领导盯着一个下属干活吧?所以锦衣卫大部分的千户、百户是没有活干的,单纯是朝廷出钱恩养。

当然,不干活就别想拿全额的薪水,遇到边事吃紧、朝廷财政紧缺,就只能优先停了这些吃干饭的薪水,总不能让干活的人饿死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78章老熊家出息了!(第2/2页)

虽然是哥哥干的破事,但作为继任者的朱由检,对于熊廷弼一家还是很愧疚的,所以朱由检给熊兆璧的是难得的有班上的百户。

这年头,有个班上算不错了,不知道多少人羡慕熊兆璧的待遇,有的逆子甚至在心底嘀咕,为啥自家的老爹不死上一死,让皇帝也补偿一下他们呢?!熊兆璧的工作是养熊。

四川石柱土司的第二统治核心覃氏家族,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量,崇祯二年年底的时候,给朝廷进贡的土仪是三只熊猫幼崽。

覃氏是石柱马家的姻亲世族,双方联姻了三百多年,早已经形成了“马主覃辅”的统治格局,甚至在万历年间出现了覃氏女代掌土司的局面。

覃氏进贡带给朱由检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朱由检不得不发顺丰速递去询问秦良玉到底是怎么个事儿。而马祥麟则告诉朱由检,最近这十几年,他们马家跟覃家的关系确实是不太好。

万历二十二年,马千乘之父马斗斛因经营国企开采铅锌银矿不善,亏欠民工薪资又挪用公款补发,被人告发,朝廷判其充军流放辽东,马千乘被羁押,马祥麟的奶奶,也就是秦良玉的婆婆,代理石柱宣抚使职权。

代掌石柱土司期间,她曾经亲率土兵平定四川迭茂大雪山叛乱。覃氏本应该跟秦良玉一样,在石柱、在马家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覃氏偏爱小儿子马千驷,这让马千乘一度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

覃氏让马千驷娶了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嫡女,而马千乘则通过比武招亲,迎娶了忠州望族秦氏家族的小女儿。

后来,马千乘堂叔马斗霖率众驱逐覃氏和马千驷,扶持马千乘上位,覃氏带着马千驷流亡播州,投奔了杨应龙。

再后来,杨应龙叛乱,石柱土司出兵三千,秦家出兵五百参与平叛,儿子跟妈掐架,还拿了南川路战功第一。

儿媳可以公然手撕婆婆,也不知道当年秦良玉受了多少委屈,打得那叫一个卖力,平叛总督李化龙还命人打造一面镌有“女中丈夫”的银牌赠予秦良玉。

不过,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子出嫁以后一般算作夫家的人,朝廷诛连的时候都不会诛连到犯人娘家去。覃氏让小儿子跟播州杨氏联姻,又逼得大儿子找秦家作盟友,她这样做已经把自己的本家覃氏都得罪了。

而恨屋及乌是人的本能,虽然覃氏干的破事是她的个人行为,但还是让马家人对覃家有了应激反应,事情闹得那么难堪,也让马、覃两家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此时覃氏抛开马家独立上贡,多少是有些想法的,其实他们也不傻,按照正常皇帝的思维,石柱的势力那么大,手握上万白杆兵,让马氏一家独大是很不安全的,出于制衡的需要,此时覃氏就是送上门的棋子。

如果是别的皇帝,大可以顺势接纳了,但朱由检的脑回路比较清奇:制衡?!制衡个勾八,就算是秦良玉想独立建国,朱由检都要摸着下巴寻思着怎么压下朝堂上的群情激奋。

大明都没了,人家还跟满清干架,优待一下怎么了,这是人家应得的,大明可以亡,天下不可亡!这大明的皇帝可以姓朱,也可以姓李、姓张、姓秦,只要不是爱新觉罗就还好!

覃家的熊,朱由检收下了,不拿白不拿,他们的投献,朱由检就当没看见,两家的矛盾就让他们自己解决好了,该打压打压,想收买也行,朱由检给的批示就是最好不要发生流血事件。

石柱的稳定来之不易,与其内耗,有那精力不如来辽东打鞑子、建功立业。如今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那么大的疆域,封百十个土司还是绰绰有余的。

清末,清廷开放柳条边,鼓励百姓闯关东,土地随便造,射箭圈地,以此为泄压阀,缓和人地矛盾,满清可以做的事情,大明也可以做。

羁縻终归不是正途,先是陕西行都司关西七卫的丢失,后有建州女真起兵叛明,正如史家所叹“羁縻失度,终丧边陲”。

想要真正的守卫国家边疆,就必须舍得承担治理成本,迁民实边,维持边疆汉人主体民族的主体地位,如此才有可能实现长治久安。所谓的羁縻自治,不过是统治者的软弱懒惰,是一种对内的绥靖行为!

千年难遇的特大灾难即将来临,这不是仅仅提升运力、发展工商业、大力推行海贸就可以解决的,因为全世界都缺粮食,全世界都在打仗,为了活下来,所有的活下来的国家都变得武德充沛。

如果不想通过消耗人口去挨过残酷的大灾变时期,就必须为大明的百姓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广大的辽东、东西伯利亚的林海雪原是上天赐予勤劳的汉人百姓的应许之地。

辽东在大明手里可以养活数百万百姓,就这还未曾将辽东的潜力彻底开发,没有将广大的黑土地变成熟地,而辽东以北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被开发。

历史不是没有给过女真人机会,但他们夺了辽东,却实行残酷的减丁策略,数百万汉人几乎被杀光!

肥沃的辽河平原被建奴当成了养马场,他们不事生产,作为一个庞大的麻匪集团,习惯了劫掠为生,他们将弱肉强食当成了真理,将奴役他人当成了理所应当,他们就是华夏之癌,不配活在这片土地之上!

锦衣卫百户的编制是112人,但熊兆璧这个百户官只有九个手下,加上他自己刚好组成一什,其他的百户官大致也是这样的状态,虽然不至于像他这么惨,但基本也没有满员的,甚至熊兆璧还被人耻笑,说他的岗位是皇帝为了安置他刻意创造出来的。

在朱由检的统治下,他希望大明没有人吃干饭,除了他自己,所以就算是熊猫也不能光吃不练,当个一无是处的造粪机。所以熊兆璧除了满京畿地贩竹子喂熊猫,还要在集市的时候,跟驯象所一起,带熊猫上街乞讨。

一方面是同僚的轻视,还有就是卖艺这件事本身的羞耻感,熊兆璧的工作并不容易。汤白象刚开始养大象的时候也非常的不甘心,但后来养了十几年,都养出感情了,而熊兆璧很显然还处于不甘心的阶段。

对于熊兆璧的困境,朱由检并不清楚,在他看来,给熊兆璧安排了工作,已经是对他非常之照顾,他又不是谁的保姆,可以时时刻刻照顾到臣下的感受。而熊兆璧说到底,也没有做出什么杰出的贡献,他的一切优待,只是来源于他爹熊廷弼,他只是个二代而已。

本来,熊兆璧这人或许很久都不会再出现在朱由检的视线里面了,可是这小子却很争气。朱由检在崇祯元年举行了第一次武举考试,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所以第二次考试是在崇祯四年中旬,此次武举考中进士者,熊兆璧俨然在榜!老熊家出息了!

当初熊廷弼因为广宁之战的大溃败而死,广宁不战而降,如今又是因为李永芳这个死汉奸,广宁不费一兵一卒就光复了。

朱由检决定给熊兆璧一个机会,让他出任广宁屯田千户所试千户,当然不会直接让他上,派个老将带带他,考察个两三年后,如果他可以胜任,就让他转正,如果不行,就让他回来铲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