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马伏山纪事 > 第一百七十一章 荣归故里

马伏山纪事 第一百七十一章 荣归故里

簡繁轉換
作者:美知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9-24 04:21:19 来源:源1

第一百七十一章荣归故里(第1/2页)

我回马伏山后,听二哥说,王将军近日就要回到故乡。马伏山人闻讯后,象过传统佳节一样兴奋地传开了。此时,最繁忙的要数王支书。他接到公社领导的通知后,亲自安排人打扫将军故居的院坝,让妇女主任、本队的队长与王将军的兄弟,还有将军的侄儿侄女一起,再叫几个手脚麻利又爱卫生的女人打帮手,认认真真地准备将军一行的接待工作,特别是饮食起居。

王支书在全村干部会上强调说:这是将军第一次回老家,我们要特别热情与重视,决不容许任何人有丝毫怠慢,我们用家乡人质朴的情怀,来感动叱咤风云的王老革命荣归故里。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我们这样做有一个目的,就是争取老人家给我们村子办点实事,比如加宽村道、强化学校设备配置。从而改善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出行难的问题。看这样子,光靠我们村子千余号人的肩挑背磨,何时能够改变家乡的面貌嘛。

说到这里,大家眼睛一亮,认为支书的想法不错,凭王将军的威望,跟地方上打个招呼,应该会起一定作用的。只要他发了话,地方上不会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清晨,村上组织的接待组队员穿着自己感觉最好的衣服,姑娘们还打扮一番,早早地吃了饭,直奔街上。路上,大家走累了,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时,王支书先给大家讲了王将军的革命故事与斗争经历。

王将军1917年出生于于马伏村,读过两年私塾,先后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中庸》、《大学》。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入团,一九三五年入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十二军某团团委书记,军政治部政务科科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中原办事处处长,某县县委书记,某区游击队队长兼政治委员,游击队教导员,某军区警备旅组织科科长,军分区地区队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教导师某团政治委员,某旅政治委员,某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要塞区司令员,某警备区副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民航总局政治委员,某警备区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有人惊讶地问:王支书,你怎么把王将军的简历弄得那么清楚呢?

王支书继续介绍说:“我们县里只有10位将军,而我们乡里就占两位,并且我们村里就有一个赫赫有名的王将军,我们作为老乡,感到特别自豪和骄傲。我们今天去迎接他们,不搞清楚王老的简历,怎么说得过去嘛,我实话跟你们说,昨天接到这个任务,夜里象备课一样熟悉这段文字,你们根本不知道吧。

王支书还讲了王将军的童年轶事。

王将军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怀胎十月后生育他那一夜,差点丢掉性命。因王家处在马伏山山崖下,道路崎岖,条件特别艰苦。虽然是难产,但那时又不能进医院抢救助产,只能拿母亲的命来赌这一把。就在母亲与死神搏斗过程中,在全家人不知所措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那屋后的山崖间突然垮下来一块巨石,一声巨响,响彻云霄,把母亲惊吓得猛蹬了一脚,使出了全身的最后一点力气,随后“哇”地一声,婴儿终于出生了。大家心里想:这孩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无论如何,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个婴儿会成为后来功勋卓著的王将军。作为父亲,最感谢的是那块石头。北马伏山人誉为“将军石”。在后来新修建房屋需要时,一批又一批人打起那块神石的歪主意。有人总想开山破石,把神石变成建筑基石。王将军的父亲说什么也不答应。因为他认为,那块石头应该是有灵的,它就是为王将军生长的,没有那块巨石垮下来,就没有王将军的出世,也许他母亲也因难产而去。他这么一说,那些打算就近采石料的老乡也就理解王家人的心情了。

好几位老乡都说,自己在村子生活了20多年,怎么没有听说过这事呢?是不是支书瞎编的哟。王支书回应道:不可能吧,对这样的功臣和名人,谁敢胡编乱造些东西呢?不是讨打挨吗?

王支书说:如果不相信,你们回去后,可以问一问那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我保证他们比我讲得还够玄乎,故事传奇多了。等一会,我还要跟你们讲一个王将军更传奇的故事呢?不过,等我歇口气再说。

王支书一行赶到乡政府门口时,王将军两个侄儿王文军和王文兵早已恭候在此。

王文军问:王支书,你们也是来接我大爹的?

王支书说:是的,我多年就盼望着看看将军一面,梦中都梦见好几次。今日终于成为现实,太好了想不到你们比我们还早些。

王文兵说:“我们都长这么大了,也从来没有见过大爹,只是在家里看过他老人家的照片,经常都是在梦中见过这位亲人,昨晚上我们两兄弟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等到鸡一叫,我们就起床,走在半路上,天才亮,你看我们还带了手电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百七十一章荣归故里(第2/2页)

郑嘉嘉请王文军兄弟讲一讲王将军从家乡走出去的过程,王文军很乐意。他们听父亲讲过,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王将军幼年时很聪明,嫉恶如仇,读书成绩好。只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只读两年私塾,就很不情愿辍学了。他好怨恨那个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他说地主家的孩子读书再不行,也要读书,就是在学校光耍也要多耍几年;而穷人家的孩子成绩再好也读不起书,并且跟着父母早早地干农活,天天在田地里辛苦地干,到收获时除了交租,家里剩不了多少,过不起年不说,平时还要挨饿受冻,苦不堪言。

有一次,本村一个姓冉的地主家大办宴席娶儿媳妇,幼年的小王爱凑热闹,便到大院子里去玩,站在院坝里,看见大方桌摆着大碗大盘的粉蒸肉和烧白,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说有笑地大口大口地吃着,还大碗喝酒,他真馋得快流出口水了。可因为家里送不起礼金,他便没有跟着父母上席的机会,想美美地吃一顿饭,都不能实现,心里真不是滋味,他十分不满那些富人。他悄悄溜到院坝下面的竹林里,发现有杀猪时倒掉的猪毛,顺便抓起一大把,又不声不响地钻到厨房里,趁人不在,将头发撒到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豆腐烫里,再用大勺子搅了一通,离开了。他这举动,虽然发泄了心头之恨,可惹了大麻烦。就餐的客人们都发现了猪毛,很伤老板的面子。老板质问厨师;是怎么搞的。厨师自己说不清楚,喊冤叫屈。有邻居知道只有那个“混小子”小王才有那么大的胆子,便向地主老财告发了丢猪毛的人。地主找到小王的父亲出气,父亲也说不清楚,于是到处找孩子对质,可就是找不到,十分着急。小王知道自己闯祸了,便跑到后山的岩洞里藏起来。饿了一天一夜,实在不能坚持了,就溜到邻村找食物充饥。说来也巧,在路上遇到了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他大胆地找一个当兵的要吃的,兵哥哥们很同情这位可怜的小青年,就给他一个烧饼,还带他加入了行军的队伍。后来,他才知道,自己进入了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有个好听而且响亮的名字叫红军。他从一个小青年跑出家门,到后来成为一名战功赫赫的将军,太不容易了。从离开家乡到这次回故乡,将近五六十年,多么漫长的大半个世纪呀。

王文军讲了这一段少有人知晓的传奇故事后,大家都在想象当初那一幕情景。这时候,走来一个老头子。

老人问道:王大伯,你来做什么呀?

王大伯心事重重地说:你们这些年轻人都不知道,我是来接王将军的。

王文兵好奇:难道你老人家也认识王将军?

王大伯笑着说:“何止是认识,你们这些个年轻人都不知道,我与王将军是老战友,是生死之交!不过说来话长啊。

他这一说,把大家都惊呆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好一会儿后,王支书问:你与王将军当真是老战友,你也当过兵?不会是开玩笑吧。

王大伯激动地说:“50年多前,我与王将军同时从老家村子出发,还被编入同一个连队,我们在战斗中都多次受伤,立过战功,后来,在长征途中,走散了,我后来费尽周折也没有赶上连队,便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老家,当了农民,学会石匠活到处打短工为生,不知将军是怎么找到部队的,又是怎么一步步当上将军的,他回来,我一定要问他,搞个明白。不过,我说这些,也许你们会认为是瞎编故事,那说了不算,等将军到了,你们问问,看我王老汉说没说假话。”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王老的专车缓缓地开到了乡政府大门外的空坝里。乡政府领导带着大家迎接王将军。

王文军、王文兵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大喊:“大爹,大爹!”那位身材高大,全服武装的警卫员先下车开了车门,扶着王将军下车。王将军穿着将军服,威风凛凛,气宇轩昂,身体很胖,但看起来却很有精神。王将军踩着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阔别了半个世纪的土地,心情无比激动,他与地方领导握手后,再环视一周,向周围的老乡们挥手喊道:“乡亲们好,乡亲们好!”

他的两个侄儿迎上前去,警卫员说了一句普通话后,让在身边,等他们亲人相见。王将军拉着他们的手,亲切地问:你们就是文军和文兵两兄弟,都长这么大了,成大人,很好,很好。

王文军说:大爹呀,我们好想你哟,你终于回来了。

王将军说:孩子,我也想你们呀,你们父母都好吧。

王大伯上前喊了声:王将军,你终于回来了,我们盼了几十年了哟。

“你是——”王将军闻声后,盯着老汉,陷入了沉思。他想了好一阵,迷惑地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