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风起宁古塔 > 第八百五十章 枪出如龙

风起宁古塔 第八百五十章 枪出如龙

簡繁轉換
作者:浪子边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4 16:27:52 来源:源1

但他防了外面,却忘记了里面。

当黑骑卫不是由外而来,而是自城中而现的时候,这所谓一千精锐们彻底的懵掉了。

这所谓的精锐,也仅仅只是比普通的大夏军略强一些,相比于黑骑卫,依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即便是同等人数下对战,输的也一定是沙城精锐。

更不要说,黑骑卫冲过来的人数比他们还要多,且还是以突然而现的方式出现。

如此双方一交手,仅仅是一刻钟之后,这一千沙城精锐就被杀崩溃了。

没办法,黑骑卫手中都是以长武器......

大军南下已逾十日,行至黑水泊以南三百里处的青崖原,地势渐趋开阔,草木葱茏。沿途所经村落,百姓闻风而动,扶老携幼出迎,箪食壶浆,争相问讯:“可是宁古塔的义军来了?”

赵承渊每每亲自下马答礼,言辞谦和,只道:“非为征战而来,乃为正道而行。”他身披素白长袍,外罩轻甲,腰悬霜魂令,面容清癯却目光如炬,宛如雪峰映日,令人不敢逼视。有村中老儒颤声跪拜:“此真太子遗志之嗣也!”一时间,民心归附之势,如江河奔涌。

林远策马随于中军,一面命宣政队分发《昭然遗政录》与《孤臣泪》抄本,一面暗中遣巡风司细作潜入前方州县,探查官府动静、敌军布防。裴九夜半归来,泥靴未解便直入帅帐:“雁门关守将周崇业,乃刘常喜亲信,已接密令封锁关隘,拆毁栈道,并在关前掘陷马坑三重。另据线报,景安帝虽再度病卧,但其舅父卫国公掌禁军五万,正调集京畿粮草,似欲长期固守。”

“固守?”霍斩冷笑,拍案而起,“他以为闭门不出,就能挡住天理昭彰?”

沈砚却摇头:“不然。此人老谋深算,故意示弱,诱我深入腹地,再以坚城耗我锐气,待秋后西戎若反悔复联,便可内外夹击。”

帐内一时沉寂。烛火摇曳,映照众人神色各异。

赵承渊端坐一隅,手中摩挲着那枚从墨离遗骸旁拾得的“霜魂”令牌,忽开口:“我们不必攻城。”

众人侧目。

“百姓之心,才是真正的城池。”少年抬眼,目光澄澈如寒潭,“若能让沿途七十二县皆知新政之益、旧政之毒,何须强攻坚垒?只要人心倒向宁古塔,雁门关不过一座空壳。”

林远凝视良久,终点头:“你说得对。这一战,不在兵锋,而在人心。”遂下令改道东行,绕开雁门要冲,取道平阳、汾州一线南下,专挑庶民聚居之地穿行,每至一县,必设坛讲政,由义塾师生登台诵读《北疆赋税图》批注、宣讲均田减役之利。更有曾受新政恩惠者随军同行,现身说法??有农夫泣诉江南重税致家破人亡,如今在宁古塔得田三十亩,三年免赋,子女入学不费分文;有商贾讲述北疆市易开放,铁器、盐茶皆官督民办,利润反增三倍。

消息如野火燎原,迅速传入东华境内。原本闭门拒军的县城,竟有乡绅主动开城迎接;衙役弃职而去,县令孤身逃遁者不下十余座。更有甚者,汾州城内百姓自发焚毁官仓账册,擒拿贪吏,举白旗迎义军入城。一夜之间,城头换帜,街头巷尾张贴《昭然遗政录》全文,孩童争相传唱:“税轻米满仓,学开女亦郎。若问谁带来?白衣出北疆。”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某夜,大军驻扎于潞安驿,月色朦胧,松涛阵阵。赵承渊独坐帐中研读《北疆水利图》,忽觉帐帘微动,一道黑影悄无声息落入。他未惊慌,只缓缓抬头:“你终于来了。”

来人摘下面巾,竟是多年不见的旧仆阿七,脸上疤痕纵横,左臂残缺。他曾是赵昭然东宫侍卫,在宫变之夜拼死护主,据传早已死于乱刀之下。

“公子……不,少主。”阿七声音沙哑,“我藏身江湖二十年,只为等这一天。”

他从怀中取出一方油布包裹的玉匣,双手奉上:“这是公子临终前交我保管之物??先帝遗诏原件。”

赵承渊心头剧震,接过玉匣,指尖颤抖。开启刹那,一道金光流转,赫然是一卷明黄绢书,印玺完整,字迹苍劲:

**“皇太孙赵文昭,仁孝克己,才识卓绝,可继大统。其余诸子,不得觊觎。钦此。”**

落款正是先帝御笔,日期为驾崩前三日。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血诏!”赵承渊双膝跪地,泪水滚落,“他们不仅杀了太子,还篡改遗命,蒙蔽天下!”

阿七沉声道:“当年无尘子勾结景安生父,伪造‘太子谋逆’证据,又以幻术迷惑群臣,称先帝临终改立幼子。此诏本应由内阁呈递,却被国师截获,代之以伪诏。我冒死抢出原件,逃入北地,一路隐姓埋名,只盼有朝一日,能亲手交还赵氏正统。”

次日清晨,林远召集众将议事。当真诏展现在众人眼前时,满帐肃然。

“有了它,”沈砚低语,“我们就不再是‘叛军’,而是奉诏清君侧的义师。”

“不仅如此。”赵文昭首次开口,这位养尊处优多年的宗室亲王,此刻眼中燃起久违的锋芒,“我要以赵氏嫡脉身份,正式发布讨逆檄文,宣告景安帝得位不正,卫国公等人为乱臣贼子,天下共诛之!”

三日后,宁古塔大军在潞安城外筑坛祭天。香烟缭绕,鼓乐悲壮。赵文昭身穿朱红亲王礼服,立于高台之上,手捧真诏,朗声宣读讨逆文书。全文千余言,字字泣血,历数景安父子窃国、残害忠良、横征暴敛之罪,末段振聋发聩:

**“今有遗诏昭昭,正统可考。吾等非为私仇,实为社稷。愿天下义士共举义旗,扫除奸佞,还我清明乾坤!”**

檄文随风传遍四方,八百里加急送往江南十三府、中原九道。短短半月,响应者纷至沓来??庐州知府率三千官兵倒戈;荆州水师封锁长江,截断朝廷漕运;连东华近郊的顺天府农户也揭竿而起,烧毁税册,驱逐差役。民间传言四起:“真龙未死,天命归赵。”甚至有道士宣称夜观星象,紫微垣现双帝争辉之象,终见一星光耀万丈,压尽阴霾。

然就在此时,异变陡生。

八月二十,大军进抵太原外围,距东华仅八百余里。深夜,巡风司急报:西戎右贤王突然率两万铁骑越过边境,直扑宁古塔老巢!同时,刘常喜残部自漠北回援,联合草原三部,号称十万大军,围攻黑水泊要塞。

“不可能!”裴九怒拍地图,“西戎明明已退盟,怎会突然反扑?”

沈砚面色铁青:“除非……有人冒充西戎使者,伪造密信,挑起战火!”

林远闭目沉思片刻,猛然睁眼:“是无尘子。”

“他未死?”霍斩惊问。

“当年宫变之后,他便假死脱身,藏于幕后操纵一切。如今见大势将倾,便以幻术蛊惑西戎可汗,制造混乱,逼我们回援,从而瓦解南征之势。”

赵承渊握紧霜魂令,声音坚定:“不能回。”

“你说什么?”裴九愕然。

“若此时折返,前功尽弃。宁古塔有玄真子镇守,又有神机营留守,足可支撑月余。而我们一旦退兵,便是向天下示弱,所有民心都将崩塌。”他转向林远,“请让我继续南下。哪怕只剩五百人,我也要带着真诏走进东华城门。”

林远久久不语。帐外风雨骤至,雷声滚滚。终于,他起身,解下腰间佩剑??那是赵昭然生前所用的“清霜剑”,剑鞘斑驳,刃口犹寒。

“这把剑,跟了少爷二十年。”他将剑递出,“今日,我把它交给你。不是作为兵器,而是作为信物。当你站在东华太庙门前,替他完成未竟之事时,请记得??真正的胜利,不是杀戮,而是重建。”

大军分兵两路:赵文昭率主力佯攻太原,吸引敌军注意力;赵承渊则带三千精锐轻骑,化整为零,昼伏夜行,沿小道疾驰东华。林远、霍斩随行,裴九统领巡风司先行渗透京城,沈砚负责联络内应。

九月初三,细雨霏霏,东华城外十里长亭,柳枝低垂。裴九乔装成卖炭翁,混入城中,悄然联络七省贬谪官员的门生故吏。当夜,城内多处同时起火??礼部档案库、兵部驿报房、户部税籍阁相继焚毁,火光映红半边天际。与此同时,数百份《讨逆檄文》与《昭然遗政录》被投送至各大府邸、书院、酒楼茶肆。翌日清晨,全城哗然。

九月初六,赵承渊率军潜至东华南郊,藏身于废弃的皇家猎苑。是夜,他独自一人,换上白衣,手持霜魂令,徒步走向皇城南门。

守门将士见状喝止,箭弩齐张。

他昂首而立,朗声道:“吾乃赵昭然养孙赵承渊,奉先帝遗诏,前来清算奸佞,昭雪忠魂!若尔等尚存良知,请放我入城,面见景安帝!”

话音未落,一道苍老声音自城头传来:“放他进来。”

众人惊望,只见一位白发老太监拄杖而出,正是当年服侍先帝的老内侍张德全。他颤巍巍下令开闸,哽咽道:“太子……您终于回来了……”

赵承渊步入皇宫,直趋乾清宫。殿内烛影摇红,景安帝卧于龙床,形销骨立,双目凹陷,口中喃喃:“冤魂……回来了……”

他身后站着国师无尘子,一身黑袍,面容枯槁,手中握着一根乌沉沉的铁钉??正是最后一根锁魂钉的仿制品。

“你以为毁了寒玉碑,就能终结一切?”无尘子冷笑,“只要人间仍有怨念,我便可借尸还魂!”

话音未落,赵承渊取出霜魂令,高举过顶:“今日,我不为你而来,也不为复仇而来。我是为真相而来!”

随即展开真诏,厉声宣读。一字一句,如雷贯耳。

无尘子脸色骤变,欲施法咒,却被张德全突然扑倒,两人滚落台阶。老太监死死抱住其腿,嘶吼:“先帝待你不薄,为何助纣为虐!”

混乱中,那根铁钉落地,瞬间碎裂。

景安帝忽然坐起,双眼清明,望着赵承渊,竟低声啜泣:“我知道……我知道我不是真皇帝……父皇告诉我,我只是个替代品……可我害怕……我怕失去一切……”

他说完,猛地撞向梁柱,鲜血喷溅,当场气绝。

宫外钟鼓齐鸣,百姓闻讯蜂拥而至。赵承渊立于太庙之前,手捧真诏,面对万千臣民,郑重叩首三拜,然后起身宣布:

“自今日起,废伪帝号令,恢复赵氏正统。由赵文昭摄政监国,推行新政,三年内普行均田、兴办学堂、裁撤冗官、减免赋税。凡曾参与迫害太子者,除首恶外,其余一律赦免,唯愿共创新世。”

万民跪拜,山呼“万岁”。

但他并未接受。只是转身望向北方??那里,宁古塔的方向,春樱正盛。

他知道,真正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三个月后,东华新朝初立,赵文昭主持大典,正式册封赵承渊为“承志侯”,赐宅第于太庙之侧,寓意“继往开来”。林远婉拒官职,只求归隐宁古塔,守护地宫旧址。霍斩率神机营驻守边疆,抵御残敌;沈砚执掌宣政院,推广新政;裴九重建巡风司,肃清余党。

而赵承渊每日清晨,必至太庙焚香,而后翻开《北疆赋税图》批注本,一笔一划,记录新政施行进展。某日,他在书页空白处写下:

**“公子曾说,治国不在庙堂之高,而在百姓碗中米粒多少。今日米已满,碗尚温,愿世间再无饥寒之人。”**

窗外春风拂过,檐角铜铃轻响,仿佛回应着遥远北疆的呼唤。

风起宁古塔,不止于一场征战,而是一场延续百年的黎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