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风起宁古塔 > 第八百五十二章 落网之鱼不放过

风起宁古塔 第八百五十二章 落网之鱼不放过

簡繁轉換
作者:浪子边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3 16:33:12 来源:源1

当下,于万里便吩咐大军埋锅造饭,只等天色一黑,大军便开始迅速的向高封城下接近。

高封城内,已然实施了晚上的宵禁。

大街上已经看不到有什么人流在走动。但这不过针对的就是普通的百姓,像是权势之家,依然还是灯火通明,靠得近了,还可以听到里面传出的声乐曲歌。

有沙城顶在前面,大家都没有看到有什么危险存在。难不成,秦军一个个还会长了翅膀,飞进高封城中吗?

而就在城内之人都放松了警惕,并不知危险已经临近的时候......

赵承渊回到府中时,夜已深。檐下灯笼摇曳,映得庭院如浮光掠影,似梦非梦。他脱去外袍,将清霜剑轻轻搁在案上,剑身犹带寒气,仿佛仍锁着玄冥观那一缕未散的阴魂。他坐于灯前,提笔欲续写批注,却觉指尖微颤??方才那一战,不只是生死之搏,更是信念的撞击。无相临死前的话在他耳中回响:“还有更多‘我们’……遍布朝野。”这不是虚言恫吓,而是确凿的警告。

他缓缓合上《北疆赋税图》,目光落在角落那枚霜魂令上。令牌幽光未熄,隐隐与北方遥相呼应。他知道,宁古塔地宫深处的寒玉碎片并未真正消亡,它仍在沉睡,等待被唤醒,或被亵渎。而今,有人已开始觊觎这份力量。

次日清晨,沈砚急报入府:“东华城南三里外,发现一座地下暗窖,藏有大量兵器与毒药,铭文皆为卫国公旧部标记。更诡异的是,窖中有一具尸身,身穿六品文官朝服,面容完好,却无心跳脉搏??像是被某种邪术封存多年。”

“姓名可查?”赵承渊问。

“腰牌刻着‘户部主事周维安’,此人十年前因贪腐案被革职流放,据记载已在途中病逝。”

赵承渊眸光一凝。周维安?那正是当年负责编纂江南税册的官员之一,曾亲手篡改田亩数据,致使庐州大旱时朝廷误判灾情,饿殍千里。若他未死,而是被玄冥观所控……则新政推行以来的所有财税重编,极可能早已泄露。

“立即封锁现场,召裴九、林远前来议事。”他起身披衣,“另派密探彻查近三个月内所有进出户部档案库的人员名单,尤其是夜间值守者。”

半个时辰后,四人齐聚书房。

裴九率先开口:“我昨夜潜入户部地库,在最底层夹墙中发现一道暗门,通往一条废弃地道。沿途设有机关,但已被近年开启过的痕迹。最深处有一间密室,墙上刻满符咒,中央摆着七盏青铜灯,燃的是人脂油。”

林远脸色铁青:“神机营昨夜监测到三次异常灵力波动,均来自皇城西偏殿方向。那一带本是先帝修道之所,如今空置已久。”

“先帝?”沈砚冷笑,“那位沉迷长生之术、任由权臣弄权的老皇帝?他的余孽竟还敢抬头?”

赵承渊沉默良久,忽问:“赵文昭近日可有异状?”

三人皆是一怔。

“他昨夜召见了钦天监正,密谈逾两个时辰。”裴九低声道,“钦天监随后上报,称‘紫微星黯,帝气动荡’,建议举行禳灾大典,需以‘纯阳之血’祭天。”

“纯阳之血?”沈砚怒道,“这是要杀人献祭!”

“不一定是杀。”赵承渊声音冷峻,“也可能是囚禁、抽取,甚至炼化。若幕后之人已渗透宫闱,他们真正的目标,或许不是我,而是赵文昭本身??借他之名行乱政之事,再以天象示警,制造恐慌,瓦解民心。”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张德全踉跄而入,手中捧着一封火漆密信:“宫里传来的……摄政王亲笔。他说,请您立刻进宫,有要事相商,事关‘先帝遗诏真伪’。”

众人对视一眼,空气骤然凝固。

赵承渊接过信,拆开一看,字迹确实是赵文昭的手笔,但行文僵硬,句式刻意模仿,反倒露出了破绽。更关键的是,信末钤印位置偏移半分??那是御玺专用泥金印,每日由礼部专人校准,绝不可能出错。

“假的。”他淡淡道,“有人冒充摄政王召我入宫,意图诱杀。”

沈砚霍然起身:“我去宫中查证!”

“不必。”赵承渊摇头,“若宫中已有敌手掌控,贸然闯入反陷圈套。我们得先弄清,是谁能在宫中伪造摄政王文书,又能调动禁军布防。”

裴九忽然眯眼:“我记得,掌管御前文书传递的,是内侍省都知事李崇义。此人原是卫国公门生,三年前因牵连贬为杂役,半年前却突然复起,说是‘贤能特拔’。”

“谁举荐的?”赵承渊问。

“礼部尚书。”沈砚咬牙,“就是那个昨日还想废除女塾的顽固老儿!”

赵承渊眼神渐冷:“看来,庙堂之上,不只是旧勋贵作祟,更有潜伏已久的棋子。他们等的,就是一个让新政崩塌的契机。”

他转身取出一幅东华城舆图,铺于案上,以朱笔圈出几处:“玄冥观、户部地库、皇城西偏殿、内侍省……这些地点呈环形分布,中心正是紫宸殿。这不是偶然,而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他们在等待一个时机??要么刺杀我,要么挟持赵文昭,要么两者皆行。”

林远沉声道:“我们必须抢在他们动手前,揭开这张网。”

“那就从李崇义开始。”赵承渊提笔写下三个名字:**李崇义、礼部尚书、钦天监正**,“裴九查人,沈砚调兵,林远联络巡风司与民议坛,发动百姓监督官吏异常举动。我要让整个东华城变成他们无法藏身的透明牢笼。”

命令下达,众人领命而去。

当夜,裴九便潜入内侍省档案房,翻查李崇义近三个月的出入记录。结果令人震惊:此人每月十五必入皇城西偏殿,停留一个时辰,且每次离开时衣袖鼓胀,似藏有物。更可疑的是,他与钦天监正有过三次秘密会面,地点皆在城外荒庙,时间均为子时。

与此同时,沈砚调动神机营精锐,伪装成杂役混入西偏殿周边区域。他们在一处排水沟底发现了残留的蓝色蜡渍??与玄冥观焚烧亡魂时火焰颜色一致。

线索逐渐汇聚,指向一个骇人听闻的真相:**有人正在利用先帝遗留的道术典籍,结合钦天监天文观测之力,试图构建一场“天命更易”的骗局**。他们计划在冬至大典上,借“天象异变”之名,宣布赵文昭“失德”,继而推出一名傀儡皇子登基,由幕后集团操控朝政。

而所谓的“纯阳之血”,并非用于祭祀,而是作为激活某种古老阵法的能量引信??其最终目的,竟是重启传说中的“龙脉逆阵”,强行抽取天下气运,供少数人永享权寿。

赵承渊得知此事时,正坐在书房阅读一份来自汾州的民议坛简报。一位农妇在会上直言:“我家男人去年死了,官府说按旧律,寡妇不能继承田产。可新律说了,女子也能种地纳税。我现在养活三个娃,还供小女儿上学。你们要是敢改回去,我就带着全村女人去京城告御状!”

他读罢,久久不能言语。

片刻后,他对张德全说:“备马,我要去一趟民议坛。”

翌日辰时,东华城南坊民议坛如期开放。百姓络绎而至,士子、工匠、商贩、农夫,甚至几位蒙着面纱的妇人也抱着孩子前来。今日议题是“是否允许女子参加科考”。按旧制,科举仅限男子,而新政虽设女塾,却未明文开放考场。

赵承渊悄然步入人群,立于角落。

一位年轻女子登台,手持算学试卷,声音清亮:“我在庐州女塾读书两年,解得了三次方程,画得出水利图。若说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为何我父亲病逝后,是我用算盘核对账目,保住了家中布坊?若说女子不能理政,那为何去年洪水时,是我们女塾学生组织妇孺搬运沙袋,救了整条街?请问我与男儿何异?凭什么不能考取功名,为国效力?”

台下掌声雷动。

一位白发老儒起身反驳:“礼不可废!男女有别乃天地秩序。尔等若入仕途,岂不乱了纲常?”

“那请问老先生,”女子反问,“您可曾见过宁古塔雪原上的鹰?雌鹰猎食比雄鹰更快更准。自然之道,本无强分阴阳。若真讲天理,为何不让才能决定位置,而非性别?”

全场哗然,继而爆发出喝彩。

赵承渊站在人群中,眼眶微热。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力量??不是刀剑,不是权谋,而是千万普通人站出来,为自己发声。

就在此时,一名巡风司密探匆匆入场,在他耳边低语:“宫中出事了。摄政王昨夜失踪,今晨有人在太液池畔发现他的玉佩,沾有血迹。”

赵承渊心头一沉。

他立即召集所有人马,直扑皇宫。

紫宸殿外戒备森严,但守卫神色慌乱。沈砚率神机营强行破门而入,却发现大殿空无一人,唯有地面用朱砂写着八个大字:**“天命归真,逆者当诛。”**

裴九追踪气息至西偏殿,终于在密室中找到被铁链锁住的赵文昭。他面色苍白,手臂上有针孔痕迹,显然已被抽取过血液。身旁摆放着一面铜镜,镜面刻着复杂的星图,正对着冬至日太阳轨迹。

“他们想用他的血启动阵法……”赵承渊扶起赵文昭,“再晚一天,整个东华城的地脉都会被扭曲,届时山崩水竭,百姓将陷入大乱。”

赵文昭虚弱睁眼:“我……我梦见祖父对我说,‘帝王之责,不在长生,而在断舍’……我明白了,你才是对的。这江山,不该属于某一个人,而应属于每一个愿意为之奋斗的人。”

赵承渊握住他的手:“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我们需要你活着,作为新政的象征,作为对抗谎言的旗帜。”

当夜,赵承渊下令关闭所有城门,全城搜捕涉案官员。礼部尚书被捕时仍在焚毁文书,口中高呼:“吾奉大道之命,清肃人间!”钦天监正则试图启动星轨仪,被裴九一箭射穿右手。

七日后,涉案三十七人全部落网,其中十二人供认曾接受玄冥观残党指令,另有五人承认修炼邪术,妄图“以血换运”。

冬至前夕,赵承渊在民议坛召开万人大会,公开审讯主犯。百姓可自由提问,士子可当场辩论,妇孺亦可登台控诉受害经历。最终,依据《新律》,所有主谋判处流放宁古塔垦荒二十年,期间不得赦免;协助者革职永不录用;涉案典籍尽数焚毁,严禁传播。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而在火光映照下,赵承渊立于高台,朗声道:“今天,我们不用秘密审判,不用株连九族,不用血洗朝堂。我们用证据、用道理、用百姓的眼睛来裁决是非。这就是我要的天下??一个不必靠恐惧维持秩序的天下!”

台下万众齐呼:“承志侯千岁!新政万年!”

他没有回应欢呼,只是转身望向北方。

风自宁古塔而来,携着春樱的气息,轻轻拂过他的衣襟。

数月后,第一批由女子考取的“经义副尉”正式入职地方衙门,主持户籍与教育事务。汾州农妇组建的“织女会”向朝廷提交请愿书,要求设立纺织工坊保护法。就连最偏远的黑水泊渔村,也自发成立了“渔民议事会”,选举代表参与税收协商。

赵承渊依旧住在旧宅,每日批阅奏章,修订律法。他在《北疆赋税图》最后一页添上一笔:

**“民心如江河,堵则溃,疏则润。治国不在握剑之手,而在倾听之心。此生愿为桥,渡人渡世,不负宁古塔那一场雪。”**

窗外,春风拂过新栽的樱树,花瓣纷飞如雨。

远处学堂传来稚嫩诵读声:

“税轻则民富,民富则国强……”

一字一句,清晰如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