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风起宁古塔 > 第八百六十七章 都没有活路

风起宁古塔 第八百六十七章 都没有活路

簡繁轉換
作者:浪子边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3 16:33:12 来源:源1

“看住他,他现在还不能杀。”汐元伸手就将被绑缚起来的贾平安推给了凌铁,随即她本人和独孤胜便挥着武器向着自选的目标就冲了过去。

雁高山的半山腰处,喊杀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六国的精锐们,混战在了一起,随时随地,都有人中刀而倒地死亡。

乱了,全乱了。

为了君主、为了能够活下去,所有将士无不是使出来了吃奶的力气。

各自拼命之下,人命如草芥。

一名名精锐被杀身亡。

一名名颇有地位的将军也开始出现了伤亡。

再接着......

夜深了,宁古塔的湖面却未沉寂。月光如银,洒在心源树新绽的铃花上,每一朵都似含着微光,轻轻摇曳,仿佛仍在回应那日冬至的共鸣。周昭坐在岛心石台之上,手中握着一卷残简??那是从云中断幻城出土的《兵民名录》副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有些字迹已被岁月蚀去,只剩模糊墨痕。她逐行细读,指尖抚过“李氏三兄弟”“陈家母女”“戍卒王五,籍贯不详”等字样,心中默念,如同为亡者点灯引路。

忽然,风停了一瞬。

铃声戛然而止。

湖水凝滞如镜,倒映的星河竟缓缓扭曲,形成一道螺旋状的光晕,自湖底升起。周昭眉头微蹙,静心珏贴于胸口,已悄然发热。她知道,这不是自然之象,而是记忆场又一次波动的前兆。

“来了。”她低语。

不多时,裴萤疾步登岛,发丝凌乱,袍角沾泥。“北方又现异象,”她喘息未定,“昨夜子时,辽东古道沿线七座废驿同时亮起灯火,有牧民亲眼所见,数十辆无马之车沿道南行,车帘掀开处,皆是戴枷披发之人。更怪的是,每辆车后悬一块木牌,刻着‘永昌八年,押送流人三百七十一名’……这些名字,与你去年整理的《流徙录》完全吻合。”

周昭闭目,手指轻叩石台边缘,节奏如心跳。片刻后,她睁开眼:“不是冤魂游荡,是记忆在自我修复。它们正试图重建被抹去的历史路径。”

“可若这般下去,全国废弃之地都会重现旧影!”裴萤声音发紧,“百姓已开始迁居避祸,边境屯田几近停滞。朝廷虽立赎罪日,可人心惶恐,谁敢保证这些‘回来的人’只是沉默行走?万一哪一日,他们开口索命呢?”

周昭站起身,望向湖对岸书院方向。那里灯火通明,忆衡使们正在编纂《宁古塔共识》,试图为历史和解建立一套可操作的伦理框架。但她知道,理论永远追不上现实的脚步。

“我们低估了心源网络的成长速度。”她缓缓道,“三年前归频仪式平息了集体意识的怒潮,可那只是暂时安抚。真正的伤口并未愈合,只是沉入更深的记忆底层。如今,它正以地理痕迹的方式重新浮现??街道、驿站、城郭……这是记忆的‘地质层’在翻涌。”

裴萤咬唇:“那你打算怎么办?再启动归频?可上次你几乎油尽灯枯,七日七夜神游冥界,醒来时左耳失聪半月,连静心珏都裂了一道细纹……不能再冒险了。”

周昭摇头:“这次不能压制,只能疏导。我们要让这些‘显形’变得可控、可录、可教化。否则恐惧只会滋生谣言,而谣言终将吞噬理性。”

她转身走入碑林,取出一支朱砂笔,在一方空白石碑上写下八个大字:**“显迹非祸,铭记即安。”**

次日清晨,七大学院同步发布《显形应对指南》,由忆衡使奔赴各地,指导民众如何面对历史幻影:不驱不惧,不拜不迎;记录时间地点,采集影像文字;将其视为“活态史料”,而非鬼魅作祟。更有学者提出“记忆考古学”概念,主张以科学方法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集体心理机制。

令人意外的是,民间反应远比预想平静。许多村庄自发组织“守夜队”,轮流值守古道边驿,只为亲眼见证那一列列无声车队经过,并用炭笔描下他们的衣饰、车制、铭牌内容。一位老农对着虚空鞠躬,喃喃道:“我爷说过,他爹就是这么走的,一路到极北,再没回来……如今你们能回来一趟,也算团圆了。”

三个月后,第一份《显形志》成书,收录三十七处历史场景复现案例,附有绘图、口述与物证。周昭亲自作序:

>“历史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沉睡。当我们终于愿意倾听,它便以最真实的方式归来??不是复仇,而是诉说。请善待这些身影,因为他们曾是我们。”

与此同时,皇宫传来消息:新帝启明下令重修《国史》,设立“直笔局”,专司录入历代禁忌之事,且明文规定:“凡删改史实者,无论官职高低,皆以欺天论罪。”更令人震动的是,他亲自主持“皇室忏悔礼”,在太庙前焚毁三十六卷美化先祖的御批档案,灰烬撒入护城河,象征“还水清流”。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

某夜,周昭梦见自己站在一座巨大殿堂之中,四壁皆是铜镜,镜中映出无数个她:有的手持利剑斩断史册,有的跪地焚稿求饶,有的昂首高呼真相万岁,还有的默默掩埋尸骨……忽然,所有镜像齐声质问:“你凭什么决定哪些该记,哪些该忘?”

她惊醒,冷汗浸透里衣。

静心珏在枕边微微发烫,内部光芒躁动不安。她猛然意识到??这些年她虽以“平衡”为名引导记忆复苏,实则始终掌握着最终裁决权。封存何书,解禁何时,显形是否记录,甚至通过归频仪式调节共鸣强度……这一切,皆系于她一人之手。

权力悄然积累,而她未曾察觉。

翌日,她召来守忆会三方代表:史官后人沈砚、地方贤达柳婆子、学院学者陆知白。三人入室,见周昭端坐案前,面前摆放着静心珏与玉印“慎启”。

“我要交出共管权。”她说。

三人愕然。

“静心珏的力量,不应由任何人独掌。哪怕是我。”周昭目光坚定,“我提议,成立‘三衡庭’??由七大学院推选九人,三人一组轮值,每届任期三年,共同执掌静心珏与归频仪式。任何重大干预必须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执行。”

沈砚皱眉:“可若意见相左,岂不贻误时机?”

“那就宁可错过,也不容专断。”周昭淡淡道,“记忆关乎每个人的过去,它的唤醒与节制,必须属于众人。”

争论持续三日,最终达成妥协:三衡庭成立,但周昭保留“紧急否决权”,仅限生死关头使用,且事后须向全民公示理由。

仪式当夜,九位庭官齐聚湖心岛,将手掌覆于静心珏之上。晶石光芒流转,竟生出九道细脉,分别延伸至各人掌心,仿佛心源种主动认主。刹那间,所有人脑海中浮现出同一幅画面:千万人手牵手围成圆圈,站在一片焦土之上,齐声低语:“我们记得,我们一起记得。”

从此,记忆之力不再集中,而是分散播撒。

又一年春,苗岭红花再度盛开,村民发现花蕊中结出细小晶体,形如泪滴,经检测竟是高度浓缩的记忆信息载体。科学家称其为“忆尘”,可通过特定频率激发,重现百年前的声音与影像。更奇的是,某些忆尘只对特定血脉产生共鸣??一位少女触碰后,竟听见母亲幼年哼唱的童谣,而那首歌,早已随外婆死于战乱失传多年。

文化复兴浪潮席卷全国。失传的方言被重新拼接,湮灭的节庆习俗逐一恢复,甚至连早已绝迹的古乐也借忆尘得以再现。人们开始明白,记忆不仅是痛苦的容器,也是身份的根脉。

但就在此时,边关急报再至:西域龟兹遗址出现大规模记忆喷发,整片沙漠夜间泛起幽蓝波光,沙丘之下传出万人齐诵佛经之声。考古队深入勘探,竟发现地下埋藏着一座完整古城,正是百年前被朝廷以“异端聚众”为由活埋的千人僧团所在。如今,整座城正缓慢上升,似要破沙而出。

更令人震惊的是,城中传出一段预言式梵音,经译者破译,竟是:“执铃者将面临抉择:救一人,还是救万千?当血亲归来,你能否割舍私情,持守公义?”

周昭闻讯,面色骤变。

她知道,这并非威胁,而是考验。

因为就在三日前,她在母亲遗留的族谱残页背面,发现一行极小的字迹,显然是临终仓促所书:“汝父未死,囚于西陲地穴,每逢朔望,以骨敲石为号。”

那个男人,她的父亲,本该在她出生前就被处决的“叛臣之后”,竟然活着?而且就在龟兹一带?

二十年来,她以为自己是在替父母讨还公道,可若父亲尚存,那她所坚持的一切,是否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误解之上?她是该追寻个人亲情,还是继续守护集体记忆的秩序?

裴萤看穿她挣扎,轻声道:“去吧。哪怕只为确认真假。你已为天下人扛了太久,这一次,允许自己做一个女儿。”

周昭闭目良久,终于点头。

她留下三衡庭主持大局,独自踏上西行之路。

一路上,她穿越戈壁,跋涉流沙,随身只带静心珏与半壶清水。每当夜宿荒野,她便将晶石置于沙地,任其吸收天地间的记忆波动。渐渐地,她开始听见断续声响:铁链dragging声、微弱咳嗽、还有隐约的敲击节奏??一下长,两下短,正是幼时父亲教她的摩语暗号。

抵达龟兹当日,沙暴突起。

狂风卷着黄沙扑向古城遗迹,考古营帐尽数摧毁。就在众人慌乱撤离之际,地面轰然开裂,一座石门自沙中浮现,门上刻着古老誓言:“**信史不灭,忠魂不堕。**”

周昭毫不犹豫,走入黑暗。

隧道漫长曲折,两侧岩壁布满刻痕,皆为囚徒以指甲所书遗言。她一路读过:“吾名赵元朗,周氏妻夫也”“宁死不伪证”“愿女长大,知父清白”……每一步,心便沉一分。

尽头是一间石室,中央坐着一位白发老人,背对门口,双手戴镣,正用一根断骨轻轻敲击石柱。

“咚??叮、叮。”

熟悉的节奏。

周昭喉头哽咽,双膝一软,跪倒在地。

“爹……”

老人缓缓转身,脸上沟壑纵横,双眼浑浊,却在看清她面容的一瞬骤然睁大。他嘴唇颤抖,许久才挤出嘶哑一字:“……昭?”

父女相认,无言涕泪。

三日后,周昭携父返回宁古塔。老人身体虚弱,记忆残缺,唯独对当年事历历在目:他确为周氏婿,因拒绝诬陷镇国将军林怀忠而被判“同谋”,秘密囚禁于此。三十年间,不知季节,不见天日,唯有靠回忆妻女维系神志。他曾以为自己早已被世界遗忘,直到近年,耳边开始传来遥远铃声,越来越清晰,直至某夜,他听见一个声音在梦中说:“阿朗,她们记得你。”

举国震动。

新帝亲派御医赴宁古塔诊治,并下诏追赠赵元朗为“直节大夫”,赐谥“信”。民间更是掀起新一轮反思热潮:若连这样一位隐忍半生的忠臣都能被埋没至今,那还有多少真相仍藏于地底?

周昭没有停下脚步。

她将父亲口述整理成《西陲囚录》,提交三衡庭审议,申请列为首批国家级记忆遗产。同时,她推动立法《寻隐法》,授权官方与民间联合搜寻全国范围内可能存在的“记忆盲区”??那些被刻意封锁的地牢、焚毁的村落、沉没的船只。

而在某个寂静深夜,她再次来到湖心岛,将静心珏沉入湖底祭坛。

“从今往后,我不再是执铃者。”她对着星空低语,“我只是其中一个倾听者。”

话音落下,湖水泛起涟漪,万千铃花轻轻晃动,仿佛在回应。

远处,孩童的铃声又起,清脆悠扬。

接着是刀鞘敲盾,钟磬相和,歌声渐起:

>“山河有忆,草木知名;

>昔日沉冤,今日清明。

>不以恨续恨,不以名争名;

>惟愿后来者,步步皆光明。”

周昭站在风中,望着东方微露的晨曦,忽然觉得,这场漫长的跋涉,或许从未为了改变历史,而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学会如何带着过去活下去。

母亲的身影在花间一闪而逝,依旧微笑。

她伸出手,想要挽留,却又放下。

有些告别,注定无法拥抱。

但她知道,那缕光,一直都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