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1981:开局坟头挖宝! > 第101章 造不如买

重生1981:开局坟头挖宝! 第101章 造不如买

簡繁轉換
作者:末名客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30 01:42:14 来源:源1

第101章造不如买(第1/2页)

第二天一早,天刚泛白,空气中有一股撩不去的闷热。

杨一木洗了把脸,穿着大裤衩子,趿着拖鞋出了院子,发现屋前屋后乱糟糟的一片人,三轮车,拖拉机停了好几辆。

二明说,“哥,你起来了,我们在搬货,你在旁边歇会。”

杨一木就在旁边看着,他太喜欢空气中这种活泼的气氛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杨一木又被竹竿带着去看了一圈所谓的销售处,租的人家本地人两大一小三间屋子,满满当当全是箱子,小屋一个小姑娘正忙着开票。

竹竿说,“货到了以后,根据要货量,我这边重新装箱,然后安排人发到各个客户手里,现在每天也能发出去三四百件。”

对这些杨一木也没有过多的意见,其实是没多大的兴趣,不过还是随口问道,“好卖吗?”

“就这么突然就好卖了,现在都有点供不应求,你没看,刚才那几个三轮车,都是自己来取货的。我这都卖到好多化工商店、大中专学校和企业实验室了。我已经发电报回去,让厂里再发一车皮过来。你看看就这短短两个月,咱可是没少挣”,竹竿说着说着都笑开花了,然后又指着几个小弟道,“这些人我都是按照你说的分配工资,多卖多得,除了工资,还有提成,这些人恨不得晚上出去跑市场,哪个不乐意多挣钱呢。”

趁着清早,杨一木就和竹竿就在不远的小路上溜达了一圈,然后就站在路口远眺。

从这里看全国,除了京城,其他地方真是下面。

杨一木点着一根烟后,问竹竿,“有什么想法没有?”

竹竿道,“我就感觉来对了,真的,出来了,才感觉什么叫天大地大,才知道什么是畅快,就这样下去,咱一年光提成挣个一二十万跟玩似的。”

杨一木笑道,“就这么点出息了,咱这玩意能有多大技术含量,你自己不清楚,后面市场一起来,肯定有人跟风,等一窝蜂扎堆做,就难了。做什么事要走一步看三步,这就是所谓的目光长远。以后的十年内,大批的风云人物将涌现出来,我们的事业与之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任何的骄傲自满,任何的裹足不前都会受到市场的疯狂反击。”

竹竿细细的回味了杨一木的话,然后呵呵一笑,“哥,这不是有你吗?你说啥,我就做啥,我费那个脑子干嘛。我来这趟京城,真是算是开了眼界,你看京城不少人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住着楼房,开小轿车。就连不少知识分子、端着公家饭碗的人都不安分,偷偷摸摸接起了私活,有的人干脆辞职下海了。这些可以前我可是连想都不敢想呢。”

杨一木道,“不要想那么多了,你加油干吧。”

改革开放第一次的下海经商浪潮,若以1984年为标志性起点,实则早在1982年前后便已暗流涌动。

当年社会上流传着一些诸如“造***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其实折射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剧变。

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现象。

一方面,一部分人已悄然突破体制束缚,通过承接私活等方式试水商品经济,一天抵一月,经济诱惑力不可谓不大。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群体则陷入集体性彷徨,他们既对铁饭碗的稳定性心存眷恋,又对新兴的市场经济机遇将信将疑。

这种社会心态的分野,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制度变革与观念转型之间的时滞效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1章造不如买(第2/2页)

夕阳西下,蝉声渐倦,杨一木慢悠悠走向研究所大门。

“哎哎……说你呢,干嘛的?”一个老头警惕地从传达室窜出来,板着脸严肃地问道。

杨一木笑道,“大爷,麻烦问下,今儿栁船致在吗?”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烟包,递了一根上去。

老头接过烟一瞅,哟,中华啊,“都是下班的点儿了,你找他有啥事?”

“我是他老乡,找他聊点事。”杨一木道。

老头道,“那你等着吧,一会儿他出来,我告诉你。”

“哎,谢谢您呐。”杨一木顺手将烟包塞了进去。

老头点点头,正要回传达室,抬头见一个四十上下的中年人锁着眉头,正骑着自行车往大门来,就冲他招招手道,“栁老师,栁老师……过来一下,这边有人找你。”

栁船致跳下车,看了一眼杨一木,问老头,“人呢?”

杨一木赶紧走过去,“栁老师你好,我……”

栁船致扭头看过去,愣了一下,然后摆了摆手,一声不吭,跨上自行车就走。

杨一木赶紧喊,“我是你老乡,不是采访,我不是记者。”

没等话说完,栁船致已经停下了自行车,再次扭头看了过来。

见年轻小伙子小跑着过来,栁船致下了自行车,等杨一木走到近前,问,“上海的?”

“不不,不是。”杨一木道,“我是安州的,你祖籍润州的,咱们算半个老乡对不对?”

栁船致脸色微緼,“那你找我什么事?”

杨一木摸把汗水,直接道,“有个关于个人PC机的问题想请教你一下,你看能不能耽误……”

“个人PC机?”栁船致狐疑地问。

“对,个人PC机。”杨一木道。

栁船致这才上上下下打量着这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帅小伙几眼,面无表情道,“你不会是哪个报社的记者,打着我老乡名头,借着问个人PC机的借口,其实还是想采访吧?丑话先说前头,我该说的都已经说过了,没什么要说的了,不接受采访。”

杨一木笑道,“我明白,我真不是记者,我很支持你关于计算机发展思路。”

这位后世的IT大佬到这会儿已经做了十几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

一九八零年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但不久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和国外差得太远。

几乎同时期小日子已经率先宣布开始研发第五代计算机,而欧美个人电脑市场开始兴起,IBMPC、AppleII等个人电脑产品已经进入家庭和办公室。

一九八二年,国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有了显著进展,以太网技术规范被正式发布,计算机网络开始在学术界和军事领域应用。

为此,不少人认为与其投入大量资源自主研发计算机,不如直接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源。

这种“造不如买”的争论一度闹得不小,甚至争起了不小的争论。

已到不惑之年的栁船致实在憋得不行了,引起了关注,这会儿估计也是被记者给采访烦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