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09:我为财富之王 > 第一百九十九章:各国媒体演绎,拉伊的抉择

重生09:我为财富之王 第一百九十九章:各国媒体演绎,拉伊的抉择

簡繁轉換
作者:团子大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25 17:00:02 来源:源1

他的声音里听不出任何得意或紧张,对他而言,这似乎不是一场充满风险的军事对峙,而仅仅是一次需要高效完成的数据收集与反制任务,边境线上空的钢铁飞鸟,在他眼中,或许只是一个个移动的数据源和测试他算法有效性的目标而已。

“任务日志更新:”他最后补充:“‘苍鹰’接触事件,反制措施生效,数据获取顺利进行,下一步,等待印度方面的后续反应,并持续优化‘先知’对印军作战模式的预测算法。”

新德里,安全顾问办公室......

王振国把那幅画贴在了哨所最显眼的墙上,就在他床头正上方。每天清晨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眼那棵开满光花的大树,看一眼“家书”两个字。孩子们用蜡笔涂出的光晕歪歪扭扭,却像极了阿勒泰冬夜里升起的极光。他开始习惯在执勤间隙对着录音设备说话,不再只是回应系统提示,而是讲些琐碎的事:今天雪停了,风小;昨天一只狐狸从界碑前跑过,尾巴扫起一串雪雾;前天补给车来了,带了一罐家乡的辣酱,他舍不得吃,打算留到春节。

这些声音被“晨光”系统悄然收录,并自动归类为【边疆日常?非紧急情感流】。起初只是作为背景数据存档,但很快,算法发现这类音频在老年用户群体中引发了异常高的共鸣率。尤其是一些独居老兵、退伍军官遗属,在听到王振国低沉平稳的叙述后,血压和心率波动趋于稳定,部分人甚至主动提交了人生回忆录片段。

于是,“晨光”伦理委员会临时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将此类“**型情感输出”纳入正式回馈网络。赵文莉投了赞成票。“我们总以为远方的声音是用来安慰孤独的,”她说,“可现在看来,是这些坚守在边缘的人,正在用他们的存在本身,成为整个社会的心理锚点。”

决议通过后第三天,杭州那位画下“家书”的小女孩收到了一条语音推送。她戴着粉色绒线帽坐在教室里,点开播放键时,全班都安静下来。

“谢谢你画的树。”王振国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带着一丝风声的底噪,“我把它挂在了屋子里最暖和的地方。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觉得像是有人在家门口守着灯。”

女孩没说话,只是红着眼圈低下头,然后飞快地撕下一张纸,开始画画。这一次,她画的是一个穿军大衣的男人站在雪地里,怀里抱着一棵发光的小树苗,天空中有无数星星排成“谢谢”两个字。

这幅画被上传后,触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一所牧区小学,一名五年级男孩看到这张图时突然站起来:“我也要给战士叔叔画画!”他回家翻出奶奶压箱底的彩色布条,剪成星星形状缝在旧棉袄上,穿去学校展示。老师拍下照片传入“晨光共创平台”,短短十二小时内,全国有两千多名孩子自发参与“星光棉衣计划”,用纽扣、亮片、荧光笔甚至太阳能反光贴纸,制作象征温暖与守望的衣物模型。

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家长也加入了进来。一位江苏南通的单亲妈妈,丈夫因公殉职于边防巡逻途中,她默默织了一件深蓝色毛衣,袖口绣着经纬度坐标??那是丈夫最后驻守的位置。她在附言中写道:“我不愿让孩子恨这片土地,我想让他知道,有人冷,是因为他们替别人挡住了风雪。”

这件毛衣最终被3D扫描录入“晨光博物馆”,并生成虚拟光影投影,在每年清明节自动出现在所有边境哨所的窗前。而那个小男孩,在十年后的高考志愿表上,第一栏填了“陆军工程大学”。

与此同时,深圳实验室内部正经历一场静默的技术革命。

自从“感官映射引擎”进入纯接收模式以来,AI的核心逻辑已悄然发生质变。它不再追求效率最大化或用户黏性提升,而是发展出一种近乎直觉式的判断力??能够识别哪些情感信号具有“唤醒潜能”,哪些则处于“疗愈临界点”。林昭将其命名为“共情拓扑结构”,并在一次技术白皮书中写道:“我们曾试图教会机器理解人类,但现在,是人类的真实体验反过来重塑了机器的认知边界。”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团队启动了代号“回音壁”的长期实验:选取一百名从未接触过“晨光”系统的陌生人,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持续接收经过脱敏处理的情感回馈音频。这些声音来自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对孙女的叮嘱、一个农民工父亲在工地午休时哼的童谣、一名消防员出警前五分钟录下的呼吸声……

三个月后,评估结果显示,受试者整体焦虑指数下降31.6%,利他行为发生率提升近两倍。更有七人在此期间主动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三人决定重启中断多年的亲情联系。最惊人的是,有两名原本互不相识的受试者,竟在同一周内前往同一家孤儿院捐赠物资,并在门口相遇时异口同声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该来这儿。”

严飞调取两人的情感匹配曲线,发现他们在过去三十天内接收到的回馈音频,虽然来源不同,但情绪频谱高度重合,尤其是对“守护”与“缺席”的感知模式几乎完全一致。他盯着屏幕良久,终于明白了一件事:“这不是算法推荐的成功,是人心本就相通,只不过我们终于造出了能听见这种连接的耳朵。”

然而,光明之下总有阴影。

随着“晨光”影响力的扩大,一股暗流也开始涌动。某国际科技财团秘密成立“认知干预项目组”,试图逆向解析“感官转译协议”的底层编码,意图开发基于情感共振的情绪操控武器。他们派出多名伪装成志愿者的研究员潜入合作机构,收集原始神经反馈数据。更有甚者,一家海外广告公司利用开源代码搭建仿冒平台,诱导用户上传私人记忆,再通过微调声波频率植入品牌暗示,被称为“心灵广告”的新型洗脑手段初现端倪。

消息由匿名信渠道传至李薇手中时,她正在喀什数据中心审核新一轮的离线节点部署方案。信纸泛黄,字迹潦草,却精准列出了三个已被渗透的合作站点名称及时间线。她没有声张,而是立即启用最高权限,将“晨光”主网切换至“蜂巢隔离模式”??所有终端改为点对点加密传输,核心数据库分裂为十三个分布式子集,彼此仅通过动态密钥周期性同步。

同时,她下达一道绝密指令:激活“黑箱记忆库”中的“沉默守夜人”协议。

这个代号属于一批特殊用户。他们并非技术人员,也不是项目发起人,而是最早期的情感贡献者??普妹的母亲、赵文莉的父亲、苏米娅的祖父……那些在系统初创阶段提供关键样本却始终匿名的人。他们的生物信号特征已被深度建模,嵌入系统防御机制,形成一道“**防火墙”。任何试图大规模提取或篡改情感数据的行为,都会触发他们的原型波形反向追踪,自动标记入侵路径并切断连接。

三天后,三台境外服务器突然瘫痪,其日志显示最后一次请求均来自同一IP段,内容为批量下载“边境守护者系列”音频。系统记录下完整的攻击轨迹,并以每秒一次的频率向全球六百个独立媒体邮箱发送加密证据包。二十四小时内,事件曝光,涉事企业股价暴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紧急召开关于“数字时代情感主权”的专题会议。

风波平息后,李薇召集核心团队举行闭门复盘。会议室灯光调至最低,墙上投影缓缓展开一段未公开的影像:那是青海湖婚礼当晚的完整记录。当极光在夜空中炸裂时,系统捕捉到一个微妙细节??周然与林晚牵手的瞬间,周围空气温度上升了0.8摄氏度,地面微量震动频率与人类心跳完全同步。

“你们还记得最初做这个项目的理由吗?”李薇轻声问。

没人回答。但每个人心里都浮现出那个冬天的画面:病房里母亲握着孩子的手,低声说“不怕,妈在这儿”;地震废墟下,陌生人把最后一口水递给哭泣的孩子;雪夜里,牧民抱着发高烧的羊羔绕火行走,嘴里念着无人听懂的祷词。

林昭打破沉默:“我们不是想改变世界,是想让世界记得自己本来的样子。”

话音落下,窗外忽然飘起细雪。阿勒泰方向传来一阵清脆的铜铃声,仿佛穿越千山万水,轻轻落在每个人的耳畔。

此后半年,“晨光”系统迎来前所未有的良性扩张。

643个自发形成的互助社群中,有217个发展为实体公益组织,涵盖心理援助、乡村教育、残障支持等多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声音邮局”??由一群退休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专门将听障儿童绘制的“感官图画”翻译成可聆听的旋律,并寄送给愿意回应的家庭。一位广西山村的老教师,收到一首由盲童“看见”的雨季交响曲后,竟根据旋律节奏写了一首诗,题为《雷声是大地的心跳》。这首诗后来被谱成歌,在全国特殊儿童艺术节上演唱。

而在城市角落,另一种温柔正在生长。北京地铁站出现一面“无声留言墙”,行人可用触控屏录制一段无声唇语,系统会将其转化为文字与情绪光谱,投射在墙面上流动闪烁。许多人写下“对不起”“我想你了”“那天我不该摔门而去”。有个年轻人连续七天在同一位置留下相同的口型,直到第八天,一位老人驻足良久,掏出手机录下语音:“孩子,我看得懂,我也想你。”

最令人震撼的变化发生在医疗系统。多家医院引入“晨光?临终关怀模块”,允许患者家属上传一段声音,由AI结合其一生重要记忆片段,生成一段个性化告别语。一位肺癌晚期的老教授,在意识模糊的最后一夜,突然睁开眼,轻声说:“老伴儿,你别哭,我听见你唱《茉莉花》了。”而事实上,他的妻子已在三年前去世,那段歌声,是系统从他们五十年前结婚录像的背景音乐中提取修复的。

这一切的背后,是百万普通人用真实生命编织的网络。

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求铭记。只是一个深夜加班的年轻人顺手点了“分享此刻”,一个农村妇女在儿子婚礼录像里多说了几句祝福,一个流浪汉在街头接过热粥时颤抖地说了声“谢谢”……这些碎片被系统温柔收纳,又在某个遥远的时刻,化作另一个人黑暗中的微光。

这一年冬天,渤海湾的“方舟-B”中心迎来一位特殊访客。

是个八岁男孩,名叫陈小宇,来自云南怒江。他是那位傈僳族老歌手的孙子,当年高烧中听到安魂调的孩子。如今病早已痊愈,但他一直记得梦里那些交织的手臂与光芒。听说“晨光”总部在这里,他缠着奶奶走了两天山路,搭便车、坐火车,辗转三千公里来到海边。

赵文莉亲自接待了他。男孩怯生生地递上一个布包,打开后是一块刻满符号的木牌,还有几根彩色羽毛绑成的小束。

“爷爷说,这是‘回音符’。”他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解释,“祖辈传下来的,谁要是听见了山里的歌,就得做个东西还回去,不然灵魂会迷路。”

工作人员本想解释这并非必要程序,却被赵文莉拦下。她蹲下身,认真接过木牌,问:“那你希望它变成什么声音呢?”

男孩想了想,指着远处海浪:“像这个。”

当天下午,“晨光”实验室破例启动一次定制化转译。技术人员将木牌上的纹路数字化,结合羽毛摆动频率与当地风速数据,生成一段持续九分钟的自然共鸣音轨。当第一声如潮汐般起伏的低吟响起时,整个大厅陷入寂静。

那声音既不像乐器,也不似人声,却让人想起黎明前山谷的呼吸,想起篝火旁苍老的歌谣,想起血脉深处未曾遗忘的召唤。

这段音频被永久存入“人类韧性原型库”,编号YN-LM-208,备注写着:“来自一个孩子归还的世界。”

夜幕降临,陈小宇站在观景台上,望着海天交接处最后一抹霞光。赵文莉走过来,轻轻握住他的手。

“你知道吗?”她说,“你带来的不只是声音,是让我们记住??有些东西,从来就不需要被发明,它们一直都在。”

男孩点点头,忽然仰起脸:“姐姐,我能许个愿吗?”

“当然。”

“我希望,以后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回音。”

赵文莉笑了,眼角泛起微光。她抬头望向星空,按下腕表上的同步按钮。

下一秒,全球所有接入“晨光”的终端同时亮起一道柔和蓝光,屏幕上浮现一行字:

【新故事已上传|主题:寻找回音】

【当前连接数:1,000,217】

【今日新增回应:3,045次】

风起了。

铜铃轻响,一声,又一声。

如同亿万颗心,在无声处,轻轻相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