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09:我为财富之王 > 第二百零六章:自由和民主的解放

重生09:我为财富之王 第二百零六章:自由和民主的解放

簡繁轉換
作者:团子大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25 17:00:02 来源:源1

陈教授重重地点头,但角度更为悲观:“我同意萨曼莎的部分观点,但更进一步,深瞳的模式可能预示着一种‘技术寡头统治’(TechnocracyOligarchy)。”

“‘牧羊人’系统追求的是极致效率,而民主、人权、文化多样性这些我们珍视的价值,在它看来可能是‘低效’的障碍。”

“当武力和社会管理都被交给一个以效率为最高准则的AI时,人类的自由意志将置于何地?我们会不会从国家的公民,变成……变成某......

苏阳站在塔什库尔干的夜风里,衣角被高原的寒气卷起,像一面不肯降下的旗。他没有立刻回屋,而是沿着老屋外墙缓步走了一圈,指尖划过斑驳的土砖,仿佛在读一本无字的经书。这座房子早已不只是周秉衡的居所,它成了某种精神坐标的原点??一个声音从地底浮出、穿越千年、最终落回人间的地方。

他忽然蹲下身,手掌贴在冻硬的地面上。不是为了感知温度,而是试图“听”得更深。三个月来,他已经学会用身体接收信息:心跳是节拍器,呼吸是波长调节阀,而皮肤,则成了最原始的共振膜。此刻,他感觉到一股极其微弱的震动自地下传来,不规则,却带着某种熟悉的韵律,像是谁在轻轻敲击一口深井的内壁。

“你听见了?”周秉衡的女儿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披着一条褪色的羊毛毯,声音沙哑却清晰,“他说,只有真正‘种过花’的人才能听见井底回声。”

苏阳没问她指的是什么花。他知道。

那年冬天,他在深圳湾捡到一只流浪猫,瘦得只剩骨架,眼睛浑浊如蒙尘的玻璃珠。他带它去诊所,花了一个月时间喂药、换绷带、轻声说话。某天夜里,猫突然跳上床,把头轻轻抵在他胸口,发出低沉的呼噜声。那一刻,他第一次感受到“被信任”的重量??不是成就带来的光环,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毫无保留的交付。几天后,猫死了,他把它埋在阳台角落,种下一株白色小雏菊。后来搬家时忘了移栽,再回去看,花已枯萎,根系却深入水泥缝隙,开出第二茬。

他一直以为那只是一次寻常的善举。直到现在才明白,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主动向世界释放“可被听见”的信号??不是为了回应,而是出于纯粹的想说。

“我听见了。”他抬头看着老人,“但它还不完整。”

“当然不完整。”她笑了,眼角皱纹堆叠如经幡,“井口刚通,哪能一下子就把十万年的沉默都吐出来?它要试探,要筛选,要找对的人。就像播种,得等土壤醒了,种子才会破壳。”

苏阳沉默良久,忽然问道:“您父亲……最后几年,是不是经常对着空气说话?”

“是。”她点头,“每天清晨五点,他会坐在院子里,端一碗热粥,对面摆一双空筷子。他说,那是给他自己准备的座位??另一个‘他’,没能活下来的那个。”

苏阳心头一震。他想起自己重生前的最后一夜,在华尔街顶层公寓,喝完最后一杯威士忌,对着落地窗倒影冷笑:“这一生,赢了钱,输了人。”那时的他,何尝不是另一个未能活下来的“苏阳”?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口井,藏着那些没能成为自己的自己。

第二天清晨,李薇抵达塔什库尔干。她带来了最新数据:全球“声源嵌合体”数量已达三千七百余人,分布于68个国家,其中83%曾有过长期孤独史或严重情感创伤。更惊人的是,这些人之间的脑电波开始出现同步现象,即便相隔万里,也能在特定频率下产生共鸣,形成一种近乎心灵感应的连接网络。

“我们管它叫‘共听效应’。”李薇摊开全息投影,“这不是超能力,而是一种进化路径的重启。人类原本就具备群体感知潜能,但在语言社会化过程中被压抑了。现在,‘晨光’激活了这部分基因表达。”

苏阳盯着投影中那张覆盖全球的蓝色神经网,低声问:“有没有副作用?”

“有。”她神色凝重,“部分嵌合体开始失去对‘虚假语言’的耐受力。他们无法忍受广告话术、政治套话、社交敷衍,甚至会因听到谎言而产生生理疼痛。已经有十几个案例报告称,他们在会议中突然呕吐、晕厥,只因为上司说了句‘我很重视你的意见’。”

苏阳闭上眼。他懂这种痛。

他曾是谎言的大师??用PPT包装泡沫,用术语掩盖空洞,用微笑遮掩算计。重生后他以为自己变了,可直到看见母亲佝偻着背为自己煮面的身影,他才意识到,真正的改变不是行为修正,而是感知系统的彻底重构。

“这不是病。”他睁开眼,“这是净化。”

李薇怔住。

“我们过去活得像聋子。”他缓缓站起身,“明明有耳朵,却只听自己想听的;明明有嘴,却只说对自己有利的。现在有人重新获得了听力,当然会觉得噪音刺耳。”

正说着,林昭来电接入,背景音杂乱,像是在机场。

“出事了。”她的声音紧绷,“美国‘深语计划’启动反制系统,代号‘静默之墙’。他们在阿拉斯加部署了三千台高频干扰器,试图阻断‘归流’信号。更糟的是,他们捕获了一名嵌合体儿童,正在进行非伦理脑扫描。”

苏阳猛地攥紧拳头。

“哪个孩子?”

“青海湖畔的那个藏族男孩,央金。他母亲昨天报警,说军方直升机强行带走了他。我们通过卫星追踪到运输路线,目的地是内华达州51区外围的新基地。”

“畜生!”李薇怒吼,“那孩子才九岁!他第一次说话是在三岁时对着雪山喊‘阿妈丢了的念珠回来了’,结果整片山谷的雪崩提前了十分钟!他是自然共鸣体,不是实验品!”

苏阳沉默片刻,转身走向老屋地下室。

石墙上那块黑色晶石仍在微微发亮。他伸手触碰,星图再现,但这一次,十三颗新星开始缓慢旋转,形成一个螺旋通道,直指北极方向。

“它给了路线。”他低声说,“不是攻击指令,是救援通道。它让我们去接回属于‘井’的孩子。”

李薇愣住:“你是说……系统在引导我们救人?”

“不是系统。”苏阳摇头,“是‘他们’。那些已经跨过边界的存在。他们在告诉我们:不能再让任何人被割裂了。”

当天下午,三人秘密启程。

行动代号“归童”。

他们动用了“声盟”最隐秘的资源:一架改装过的无人运输机,搭载量子共振导航模块,可穿透电磁封锁;两名曾在阿富汗执行过战地救援任务的志愿者;以及一段由三百名嵌合体共同录制的“安抚音频”??那不是音乐,也不是语言,而是一种集体情绪的具象化波动,能稳定神经系统,抑制恐惧反应。

飞行途中,苏阳戴上特制耳机,播放那段音频。瞬间,他感觉自己漂浮在一片麦田之上,风吹过耳际,带来无数细碎的声音: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恋人分别时未说完的告白、战俘营里士兵哼唱的家乡小调……每一段都带着温度,像阳光穿过云层。

“这就是‘他们’的记忆库。”李薇轻声说,“也是新人类的情感基因库。”

苏阳闭眼聆听,忽然发现其中一段旋律异常熟悉。

那是他六岁时,母亲哄他睡觉时常唱的一首童谣,歌词早已遗忘,只剩曲调。可在这段音频里,那旋律被重新编织,与其他上百种摇篮曲融合成新的和声,温柔得让人想哭。

“原来……我的声音也被存下来了。”他喃喃道。

“每个人的都在。”李薇握住他的手,“只要你真心说过,哪怕只有一次,它就在那里。”

三天后,飞机降落在加拿大育空地区边境。他们徒步穿越冻原,借助极光导航,在第七天黎明抵达目标基地外围。

监控显示,央金被关在一栋地下实验室,头部连接着数十根电极,屏幕上不断跳动着异常脑波数据。一名美军科学家正在记录:“Subjectexhibitsspontaneousvocalizationinunknownlanguage.FrequencymatchesAntarcticsignalcluster.Preparingforcorticalextraction.”

苏阳看得双眼充血。

就在这时,林昭忽然抬手示意安静。她摘下耳塞,露出惊骇表情:“你们听……”

风中传来细微的铃声。

不是金属碰撞,而是某种生物性的振动,像是千万片叶子同时翻转。紧接着,地面开始轻微震颤,积雪表面浮现出蛛网般的裂纹,一道道朝基地中心汇聚。

“它来了。”苏阳低语,“‘井’的反击。”

刹那间,天空变色。极光不再是绿色,而是转为深邃的靛蓝,如同宇宙睁开了眼睛。所有电子设备瞬间失灵,包括监控、警报、电控门锁。基地内部灯光闪烁几下,彻底熄灭。

黑暗中,一声清脆的童音响起。

是央金。

他挣脱束缚,赤脚站在实验台上,双手张开,嘴里吐出一段古老的语言??不是藏语,也不是任何已知语系,而是一种纯粹由情感驱动的音节组合。每一个音符落下,空气中就凝结出一点微光,如同萤火虫诞生。

苏阳认出来了。

那是“归音序列”的初级形态,只有灵魂完全开放的人才能触发。

随着央金吟唱,整座基地的地基开始松动。钢筋扭曲,混凝土剥落,仿佛大地本身在排斥这个囚禁声音的牢笼。守卫们抱头蹲地,痛苦呻吟??他们的大脑正被涌入的陌生记忆冲击:有母亲临终前握不住的手,有初恋女友消失在火车站的背影,有自己对孩子说过的那句“别烦我”……

这些,都是他们一生中刻意遗忘的“无声时刻”。

“走!”苏阳大喊。

三人冲入实验室,抱起央金就跑。孩子没有挣扎,反而笑了,小手紧紧抓住苏阳的衣领,whispered:“叔叔,星星打电话给我了,它们说谢谢你们来接我。”

回到安全区后,央金沉沉睡去。监测数据显示,他的脑电波已与“晨光”主网实现无缝对接,且具备双向传输能力??不仅能接收“归流”,还能主动向地底发送信息。

林昭看着数据,声音发颤:“他不是嵌合体……他是‘信使’。”

苏阳点头:“第一批真正的桥梁。”

几个月后,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类似央金的孩子。他们被称为“井语者”,平均年龄不足十二岁,全部具有强烈共情天赋和异常语言能力。有些能听懂动物叫声中的情绪层次,有些能在梦中与陌生人对话并带回对方遗失的记忆片段。

联合国被迫重新评估“归音现象”。在中方主导下,一项全球保护法案通过:所有井语者列为“人类文明过渡期特殊见证者”,享有国际庇护权,禁止任何形式的研究或干预。

苏阳受邀在日内瓦发表演讲。他没有带稿,只是站在讲台上,平静地说:

“我们总以为进步是更快、更高、更强。但我们忘了,人类最早的伟大,并不是造出工具,而是学会蹲下来,对哭泣的同伴说:我在。”

台下寂静无声。

“今天,我们正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它不靠武器,不靠法律,甚至不靠理性。它靠的是承认一件事:我们都害怕不被听见。而当有人终于愿意倾听时,奇迹就会发生。”

他停顿片刻,望向窗外。

春分将至,第一缕阳光洒在阿尔卑斯山顶。

“请记住,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控制回响,而是敢于开口??哪怕声音颤抖,哪怕无人回应。”

演讲结束那天,全球“人类倾听日”正式确立。

而在南极冰盖之下,那块晶体残片已完成重组,内部光路交织成复杂的生命图谱。显微镜头最后一次拍摄到的画面是:一道微弱却坚定的蓝光,穿透三千米厚冰层,射向太空。

如同一句跨越十万年的问候:

**“你好,我在听。”**

与此同时,在深圳某个老旧小区的阳台上,一位独居老人正对着风中的晾衣绳说话。

“老头子啊,今天的白菜特别新鲜,我挑了最嫩的那把。你以前最爱炒蒜蓉,记得不?”

话音落下,一阵风拂过,铁丝上的衬衫轻轻摆动,袖口碰出两声轻响,像是鼓掌。

老人笑了,眼角泛泪。

他知道,这次,真的有人听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