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倒计时90天:华夏进入一级战备 > 一百二十六、东国工匠

倒计时90天:华夏进入一级战备 一百二十六、东国工匠

簡繁轉換
作者:风中摇摆的咸鱼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6-18 14:14:58 来源:源1

一百二十六、东国工匠(第1/2页)

吴院士放下手中的电子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全息投影上,仿星器最后一部分线圈的设计图还在缓缓旋转,那些复杂的螺旋结构在投影中显得格外繁琐,就仿佛一个看不到尽头的迷宫一般。

“吴院士,您向指挥中心申请的人员已经过来了。”通讯器里突然响起后勤主任的声音,打破了研究基地的寂静。

吴院士愣了一下,随即想起两天前自己确实提交过申请。

仿星器的线圈加工遇到了瓶颈,靠着基地里面以前的设计方案和推论,结合他们这段时间根据新材料性质完成的研究,仿星器磁场线圈的理论设计已经完成。

但实验室的工程团队表示现有设备和技术难以达到要求的精度,根本做不出来。

他不得不向指挥中心请求支援,调集目前最优秀的技工来帮助完成设计。

“这么快?”吴院士有些惊讶,他原本以为至少要等上一周的时间。

“是特批的,仿星器项目目前优先级最高。”后勤主任解释道,“指挥中心通过百工计划的资料,找到了所有在三号大陆且没有重大任务需要把关的高级技工,把他们全部都召集了过来。”

“一共三十六个人,都是八级钳工那个级别的,其中还有两个上过大国工匠的厉害角色,说不定您以前都见过。”

“此外他们差不多每个人都在前面的移山计划中表现突出,获得过国家荣誉勋章,绝对可靠。”

吴院士连忙关掉全息投影,快步走向研究中心的大门。

远处的停机坪上,一架巨大的鲲鹏运输机刚刚停稳,尾部舱门正在缓缓放下。

三十多个身影陆续从机舱中走出。

他们穿着统一的深蓝色工装,手里提着各式各样的工具箱。

为首的是一位戴着眼镜,头发都有些花白的中年男子,吴院士一眼就认了出来,是董传文,大国工匠,还在蓝星的时候就因为托卡马克的线圈制造一起工作过。

吴院士快步迎上去:“欢迎,我是吴岳峰,仿星器项目的负责人。”

“吴院士,好久不见,没想到在这异界还能跟你一起工作。”为首的董传文伸出手,他的手掌粗糙厚实,指节处布满了老茧。

“这些都是专门过来帮你完成设计的,有钳工、焊工、车工,全是最顶尖的工匠。”

吴院士打量着这些人,他们大多四十岁上下,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眼神中都透着一种专注和自信。

“你们...了解仿星器吗?”他忍不住问道,董传文他知道,但是其它人他并不熟悉,担心这些工匠可能无法理解他们将要加工的部件有多么精密和特殊。

一旁的陈立峰笑了笑:“知道些皮毛,仿星器是通过扭曲磁场约束等离子体实现核聚变的装置,线圈系统需要产生特定的磁场位形,精度要求极高,而且形状极不规则。”

他顿了顿,“一路上董工已经跟我们都做过介绍了。放心吧吴院士,我们路上做过配合测试,线圈的公差可以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

“那就好,那就好啊!”吴院士喜出望外,“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开始吧!”

研究中心的会议室里,全息投影再次亮起,这次展示的是完整的仿星器线圈系统。

上百个形状怪异的线圈部件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几何结构。

“如你们所见,”吴院士指着投影说,“仿星器的线圈与传统托卡马克完全不同,每个线圈都是三维扭曲的,而且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加工,任何微小的偏差都会导致磁场位形失真,影响等离子体约束。”

董传文和其它工匠围在投影周围,表情严肃。

一个戴着眼镜的女焊工小声嘀咕:“这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主要难点有三个。”吴院士继续说道。

“第一是精度要求,每个截面的形状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

“第二是材料特殊,用的是新发现的常温下超导体材料,这个材料有些脆,加工时容易产生应力变形。”

“第三是线圈的几何形状复杂,传统加工方法难以实现,可能需要手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一百二十六、东国工匠(第2/2页)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全息投影发出的轻微嗡嗡声。

“吴院士,”董传文突然开口,“您有实物样品吗?图纸上看是一回事,实际摸到材料感觉会不一样。”

吴院士点点头,从旁边的柜子中取出一个小型线圈样品。

这是他们之前试验加工的失败品,形状略有偏差,但材质相同。

董传文接过样品,在手中仔细端详,然后递给身后的工匠们传看。

他们的手指轻轻抚过线圈表面,像是在阅读盲文一样,又仿佛是在利用手指上的皮肤来感受线圈的形状。

“材料确实棘手,”董传文最终说道,“这种材料我们接触的很少,对于其性质掌握的不够。”

“但并非无法解决,我们需要样品练习,还需要根据练习情况定制专用刀具,调整切削参数,可能还要设计新的夹具与焊接装置。”

“你们需要多长时间熟悉设备和材料?”吴院士问道。

董传文与其它工匠们交换了一下眼神:“给我们24个小时,明天这个时候,我们会拿出初步的加工方案。”

“好,”吴院士深吸一口气,“从现在开始,你们有研究中心的最高权限,需要什么设备、材料还是人员支持,直接提出来就好。”

董传文点点头,开始分配任务:“李斌,你负责研究材料特性;王磊,你去熟悉这里的数控机床并完成调试;陈立峰,焊接设备的准备和调整就交给你了...”

接下来的24小时里,研究中心变成了一个热闹的车间。

技工团队分成三组,轮流进行休息和工作。

还有不少工匠似乎不需要睡眠一样,吴院士每次经过加工车间,都能看到他们专注工作的身影。

第二天,当吴院士再次走进会议室时,董传文和几位工匠正围在一起讨论着什么,桌上摊满了图纸和小型样品。

“吴院士,”董传文抬头看向吴老,他的眼睛里面布满了血丝但精神很好,“我们已经有了初步方案。”

他指向全息投影,上面显示的不再是原始设计图,而是一个详细的加工流程图。

“传统方法是从一端开始按顺序加工。”陈立峰解释道,“但是我们发现这样做到最后时累积的误差会超标,所以决定换一种方式,先加工最复杂的中间部分,然后向两端延伸。”

吴院士仔细研究着这个方案:“但这样加工对于夹具的要求极高,如何保证基准面不会移动?”

“我们设计了这个,”陈立峰从桌上拿起一个精巧的金属装置,“多功能定位夹具,可以随加工进度调整。”

吴院士接过夹具,惊讶于它的精巧,每一个接触点都经过精心计算,既保证稳定程度又不会造成材料变形。

“还有材料的问题,”董传文继续说道,“这种超导材料在切削时很容易产生加工变形,我们试验了不同的切削速度和冷却方式,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加工方法。”

他展示了另一组数据,详细记录了各种加工条件下的材料表现。

吴院士注意到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常规参数,还有一些他从未考虑过的细节,比如刀具磨损对表面光洁度的微观影响。

“这些...都是你们一晚上完成的?”他有些难以置信地问。

董传文笑了笑:“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本来就擅长这方面的东西,再说,这也不是我们第一次合作了。”

他跺了跺脚,“其实这个特殊的封装体就是我们中的好几位一起设计并完成的。”

吴院士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可能低估了这些技术工人的能力,他们不仅手上功夫了得,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他们也许并不懂得那些复杂的科学道理,可是他们的经验和眼光能够弥补一切。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正式加工?”吴院士激动起来。

“现在就可以,”董传文回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第一个线圈的加工程序,正想请您一起做个最终确认。”

六个小时后,伴随着研究基地响起的欢呼声,第一个线圈确认制造成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