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 > 第543章 乖顺的百官,李承乾发火

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 第543章 乖顺的百官,李承乾发火

簡繁轉換
作者:丰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7 15:51:19 来源:源1

第543章乖顺的百官,李承乾发火(第1/2页)

“虽然朕已经下过旨意,让各地在秋冬季节修水利,以囤水治水为目的。

但是,之前朕微服私访回来也说过,有些地方的地方官,做事完全不经过自己的脑子。

或者说,他们就照章办事,自以为如此就无错。

一方面,他们不敢违抗朕的圣旨。

另一方面,其实是不了解民生,甚至不了解自己所管辖的地盘。

这样的官,只能说是个庸官。

看似忠心耿耿,但却只知做事,不知思考。

这种作风——很不好!

可能在尔等眼中,朕是一个说一不二的强势皇帝。

但是,只要尔等的意见中肯,朕也反驳不了,朕难道会固执己见吗?

若全天下都是这样的官,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民不聊生。

朕如果什么都懂的话,还要尔等来干什么?”

此时,李承乾已经有些发火了。

因为之前说蝗虫的事,大家完全一副乖顺的样子,除了讨论吃不吃的问题,好像别的问题都没有,你存钱说得都对。

在整个古代的历史之中,朱元璋应该算是最说一不二的,但也给灭国留下了最大的祸端。

因为在他所在的时代,他给官员留下的印象就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不许别人反驳,甚至不许别人说话,一切按照他安排的去走。

再加上又定下八股取士的制度,最终的结果就是制度彻底僵化。

那个时代的官员,一般都会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

一种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所以不会主动干任何事情。

另一种是:可劲儿的阿谀奉承,揣测上意。

两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思考。

吃饱了没事的情况下,全部用在了花心思内斗上。

八股取士,让不会做事的人上位,其中或许有真正忠心耿耿的,但却对天下根本不了解,一切都在纸上谈兵。

朱元璋在的时候,虽然他的小农思想严重。

但是,他起码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对百姓好的。

再加上,本身就战乱时代不远,没有那个绝对的必要,人人都不再想要打仗,所以才能维持下去。

到了朱棣的时代,他年年对外征战,把天下掏空了,又是武功赫赫的皇帝,所以能维持表面上的相安无事,文臣还不敢太跳。

等朱棣一死,后遗症就全爆发了。

欺上瞒下,不干实事,溜须拍马,歌功颂德。

于是,躲在皇宫里做木匠的,玩蛐蛐的皇帝。

天老大,地老二,自己老三的皇帝,就全都冒了出来。

就是因为他们耳朵中充斥的信息,跟真正的天下是完全不对等的,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李承乾想要的,不是朱元璋这种一言堂。

他好歹经历过九世轮回,他在的时候可能还好一些。

但是,历史的惯性之下,一切都可能会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他想要做的事,以后思考的方面,就让百官去干。

皇帝要干的是,选取他们思考之后,最符合自己利益,或者最符合天下利益的方案。

因此,皇帝可以是中庸之主,但百官绝不能是吃饭不干活的。

皇帝中庸不可怕,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只要有正常的智商就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43章乖顺的百官,李承乾发火(第2/2页)

但百官中庸不行,皇帝会伤透脑筋不说,还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实现在的三省六部制,就是这么一个制度的雏形。

三省之间互相制衡,最后都交给六部去做。

比如说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皇帝圣旨。

门下省负责审核,若认为圣旨有语病或者有歧义,以及有不合适的地方,有权给皇帝打回去。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这是纯粹的执行部门。

这样的结构之下,哪怕是皇帝出了错,除非皇帝真正的昏庸,要不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明明为政能力不行,偏偏搞了个贞观盛世出来,这是群策群力的结果。

换而言之就是,皇帝高坐在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三省负责深入规划这个想法,拿出最好的执行方案来,交给六部去执行。

如果三省之间意见不统一,吵起来之后,还可以让皇帝来决断,如此皇权就不会外流。

为什么在李隆基时间出现大问题,就在于原本是三省共事,但是李隆基独宠李林甫,而这人又疯狂的推荐安禄山。

虽然说病根早已经出现,但这是直接的导火索。

这就相当于,把本来三个丞相,互相制约的情况,搞成了他自己的一言堂。

他自己一言堂,若是一直圣明也无事。

偏偏他老了喜欢享受,李林甫又擅长溜须拍马,简直是简在帝心。

最终的结果就是,李林甫做到了欺上瞒下,相当于架空了李隆基。

本来是三方商议决定的,李隆基一个独宠,李林甫又偏偏是个欺上瞒下的货色,不出问题才见鬼了。

本来皇帝就该坐看风云,只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意见,对天下有利的意见就好。

这下好了,李林甫说什么就是什么,李隆基是啥都不管,可不就是活该吗?

要说三省六部这个制度,特别是那个,门下省有权打回皇帝的圣旨。

看起来,是在挑衅绝对的皇权,实际上却是在保护皇权。

因为皇帝不可能永远不出错,但皇帝和门下省意见统一,又有其他两个省互相制衡,那就很难出错。

打个比方,皇帝盛怒之下,想杀了谁全家,于是下达了圣旨。

门下省觉得,人家罪不至死,至少不应该全家死,把这个圣旨打回去。

此时,皇帝也冷静下来了,看到门下省的意见之后,只要不是彻底的昏聩之主,自然也会好好的思考。

说不定,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如此也不损皇帝的颜面。

若是圣旨直接就出去了,皇帝的权威看似无限大了。

但,君命不可能朝令夕改。

一旦出了错,那可就是事关天下的大事。

李承乾上位之后,由于自身兵多将广,而且每每有所圣旨,哪怕百官不解。

最终都会发现,除了损失他们的利益,对整个大唐都是有利的。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渐渐的就会变成李承乾的一言堂,百官都会变成磕头虫,这真不是李承乾想要看到的。

这种风气一旦形成,等他去世之后,惯性还会持续。

那么,走到明朝后期那一步,是可以预见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