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63章 自流引药燧发火铳

崇祯重振大明 第63章 自流引药燧发火铳

簡繁轉換
作者:凤凰北斗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5-31 13:26:08 来源:源1

就在朱由检和吕祥、薄珏等人研究下一代的火铳时,军中也有人对火铳提出改进意见。

右眼目盲的顾炎武,在皇帝勉励下留在军中后,在火器的训练和使用上,花费了很大精力。

虽然身体条件受限,顾炎武的意志却很坚强。在他的努力训练下,火铳的瞄准和射击,对他来说已经不是困难。他能依靠完好的左眼和感觉,像其他士兵一样命中敌人。

在北海岛之战取得胜利后,顾炎武受到了很大鼓舞。在前往黑龙江一带支援的路途上,更加努力训练。

但是这时他那只目盲的右眼,给他带来了很大不便。

因为现在的火器,不是能瞄准射击就行的,更麻烦的是射击之前,装填的一系列步骤。

以他使用的重型火绳铳为例,按照军中操典,需要平放火铳、打开药池、取火药瓶、开火药瓶、倒引火药、关闭药池;竖立火铳、倒发射药、关闭药瓶、放回药瓶;取出弹丸、装填弹丸、取出通条、推弹入膛、抽出通条、放回通条、持铳抵肩。

一共十七个步骤,才能完成装填。

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错,如果出现差池,后面的节奏就会乱。

装药、装弹对顾炎武不是什么难题,他就算只有一只眼,也能看清足有二十毫米的铳口。

但是倒引火药,对他来说就麻烦了。如果不能把引火药准确地倒在药池里,后面用火绳点火时,可能就会失败。

而且更让他抓狂的是,黑火药的残渣,还会堵塞引火孔,如果不清理好,点火仍然会失败。

这对于只有左眼能看清的他来说,实在太困难了。

最后,让他感觉痛不欲生的是,皇帝赐给他的转轮火铳,同样需要倒引火药。

转轮火铳使用弹药一体的子弹,在发射时能省去装发射药、装弹丸等步骤。但是每一次的点火,仍需要倒引火药。否则簧轮火机,就无法点燃子弹。

因为转轮火铳的高射速,以至于它给顾炎武的感觉,就是一直倒引火药。

在他换用第二代转轮火铳、不用给簧轮上发条后,这种感觉就更强了。

顾炎武现在对于倒引火药,当真痛恨无比。

在坐船前往黑龙江的路上,他就跟倒引火药较上了劲,一直训练这个,解决这个难题。

但是在训练数日后,却无奈宣告失败。因为海上潮湿的天气,让他的点火成功率更低下。火药燃烧不完全,残留药渣更多。

现在,他已经不想着用训练解决它了,而是在思索着,能不能像第二代转轮火铳的节省步骤一样、省略这个步骤:

“如果往铳口倒发射药时,能让火药通过引火孔流入药池。”

“这样就不需要特意倒引火药了,而且还不用打开药池,避免引火药受潮。”

“火铳的发射速度会更快、点火成功率更高!”

产生这个念头,顾炎武召集士兵集思广益,商讨如何省掉这个步骤。

他在士兵中的威信还不错,很多士兵都愿意和他亲近,这些人提出了各种办法。

有的说把火药搓成小球,方便它通过引火孔滚到药池去。

有的说把引火孔做大点,方便火药流出去。

还有的说可以把引火孔做成里面大外面小的漏斗形,再用通条一捅,它就自然会把火药流出去。

顾炎武一一记下,并且申请了几杆火铳做试验。

在军中军械员的帮助下,他先是把军中使用的颗粒火药,用纱网筛出更圆更细微的。然后在药池旁边钻出一个大的引火孔,在倒上火药后用通条推弹入膛挤压火药,果然有火药从引火孔中流出来。

这让他非常兴奋,认为这种自动流出的引火药,能免去特意倒引火药的麻烦。

但是试着点火时,他却又发现了问题。因为这种引火孔太大,发射时漏气现象会更严重,导致火铳的威力下降。

所以他只能放弃简单扩大引火孔的办法,尝试一些士兵提到的漏斗形。

小心开出一个小的圆锥形引火孔后,顾炎武发现仍旧能流出引火药,而且漏气现象也没严重多少。

这让他兴奋地大喊一声,知道自己的试验成功了:

“去他妈的引火药!”

“以后它会自动流出来,不用特意倒了。”

忍不住骂了声粗口,顾炎武心中的兴奋,自然可想而知。

他是深受倒引火药的折磨,以至于前些日子训练时,睡梦中都在想着引火药。

现在发射药能够自动从铳膛里流出来,自然不需要特意倒。

他感觉自己终于摆脱了这个折磨,再不用为此烦心。

他在高兴之下,立即命令军械员,把自己使用的火铳,改为自流引药。

军械员却有些为难道:

“给先生改一两支没问题,但是更多的火铳,就需要上面批准了。”

“而且操典不改,就有倒引火药的步骤,到时候还得倒引火药。”

顾炎武这才感觉到麻烦,思考之后说道:

“我去找孙将军商议,让他下令更改。”

匆匆去找孙应元,和他商议此事。

孙应元对顾炎武的提议极为重视。

他是京营参将,又被调入御营。因为皇帝命周遇吉、黄得功、姬际可掌管御营三营,在御营找不到升迁之机。所以就主动请求上战场,被皇帝派来巡捕营新军,率领这支大队。

顾炎武则因为皇帝的看重,被提升为署理教导员。而且在北海岛之战后,去掉了署理二字。

可以说这支新军,就数他和顾炎武的职位最大。只是分工不同,他更侧重指战。

两人之下,就是负责作训的张永安。他率领的中队在北海岛之战中表现优异,现在被提升为大队参谋。

孙应元听到顾炎武的提议后,一边派人把张永安唤来一起商议。一边拿着顾炎武的火铳试射了几发,发现确实能省去倒引火药。

这对于十七个装填步骤来说,至少能省去打开药池、倒引火药、关闭药池三步,可以说提升巨大。

深知皇帝对改进武器如何重视的孙应元,立即就意识到顾炎武这个改进立了大功。

匆匆赶来的大队参谋张永安,却当即否决了顾炎武的提议,向两人道:

“此去黑龙江临战在即,操典不应更改。”

“再说使用自流引药需要更改火铳、还需要筛选火药,会让军中能用的火铳和火药减少。”

“现在我们只能靠携带的军械作战,不能随意舍弃。”

孙应元也微微点头,认可这个说法。而且他更担心一些士兵不适应,上战场后出乱。

所以两人一起,否定了顾炎武的提议。

但是孙应元还同时提出,让顾炎武多改造几杆火铳,并且把改造方法写出来,到江陵公国后用船只向朝廷送回去。

甚至为了让引起皇帝的注意力,他还让拜托江陵公国用信鸽把简要情况发回去,直接传递给京城的锦衣卫——

当今皇帝一定会很高兴这个改进,把它应用到下一代火铳上。

——

朱由检对自流引药确实很重视,在收到顾炎武写成的简要情况后,他立刻就认识到这个改进的重要性。

有了自流引药系统后,他规划的第二代燧发火铳,装填步骤就只有竖立火铳、取出弹药、咬开弹药、倒发射药、装填弹药、取出通条、推弹入膛、抽出通条、放回通条、持铳抵肩十步。

而且燧发火铳还不需要点燃火绳,直接就能预备、瞄准、发射。

即使加上复位、发射两个步骤,全部步骤也就十五步。

相比之前火绳铳的二十多个装填发射步骤来说,可谓大大简化。

所以他立刻命令装备院,按照顾炎武所说改造火绳铳。

装备研究院的研发力量更强,他们不但挖出了圆锥形引火孔,甚至连药池和铳管尾部也改进了一下,以便让火药更顺畅地流动。

使用的黑火药更是一直在改进的优质颗粒火药,试验取得的效果,自然更加成功。

在经过射击演练后,装备院认为如果燧发火铳研制成功,这种火铳在统一指挥齐射下,至少能达到每分钟四发的射速。

如果将来省去复位发射,有可能达到一分钟五发。

训练有素的精锐射手单独使用时,甚至能爆发出一分钟七发的极限射速——

相比弓箭手的一分钟十二发来说,已经超过一半。

这意味着两个使用自流引药燧发火铳的射手,就能在威力、射程、射速、准确度等方面,全面压制弓箭手。

火铳对弓箭的全面压制,即将彻底到来。

收到这个结论的朱由检,忍不住仰天狂笑,因为他终于看到了,平定建虏的可能。

在建虏最擅长的弓箭都被压制后,他们还能用什么办法破局呢?

大明两个兵对付一个建虏,最多也就需要十几万军队。

只要他练成二十万火铳兵,平定辽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就算领兵的将领只会打呆仗,也能用实力平推。

这让朱由检大喜之下,当即就下令道:

“顾炎武改进火铳,赏赐世袭爵士,方二十里封地。”

“参与改进的士兵集体记一年功,提出有效建议的升一级世袭爵士,赐辽东土地券一到三方里。”

“让顾炎武给他们报功,尽快发下赏赐。”

又想到了把这件事发回的孙应元,给他和张永安也各记了一功,以后一并赏赐。

然后朱由检又向主持第二代火铳设计的吕祥和薄珏道:

“两位卿家也辛苦了,待到第二代火铳完成定型,朕会一并赏功。”

“有功人员的名单都记着,朕会派人监督。”

勉励他们努力工作,尽快把火铳完成定型。

吕祥和薄珏两人见皇帝给顾炎武都封了世爵,他们研制火铳成功后,定然也能被提升爵位。

心中下决心就算不吃不喝,都要把第二代火铳尽快完成。

朱由检送走两人后,又召来了涂文辅和王承恩,询问道:

“现在内廷能抽出多少银子,能制造多少火铳?”

两人一时间不明所以,涂文辅斟酌着回应皇帝道:

“内廷人员分流出去后,宫中的花费少了很多。”

“但是各监的产业大多只能养活这些人,还没有多少收益。”

“现在能赚钱的,只有一个内府监。”

内府监掌印王承恩道:

“内府监的顺天银行、皇家商行、皇家拍卖行、京报集团都在挣钱,加起来有几十万。”

“这些都用于宫里的日常开支,没有多少结余。”

“如今内府监最大的一笔钱,还是去年留下的二百万。”

这笔钱朱由检知道,最初是抄武清侯府、还有王承恩等太监献上的,自从前年就一直留着压箱底,如今还是那些钱。

这让朱由检忍不住皱眉,感觉存下钱太难了。到处都在花钱,根本就存不住。

他问王承恩道:

“兵仗局也在制造武器,一杆火铳的成本是多少?”

王承恩对此有过关注,回道:

“轻型火铳的成本在四两,重型火铳稍贵一点,有四两多。”

“现在开始降下去了,要比以前成本低。”

朱由检据此估算了一下,感觉燧发火铳如果批量制造,估计成本也要四两多,按照五两估算,二十万支火铳,需要一百万两银子。

如果再算上训练、战斗的损耗,至少要屯三十万支火铳,那就是一百五十万两。

需要他把内廷的大部分存银拿出来,才能造出这么多。

这让他有些头疼,感觉是不是要让户部份担点:

『但是户部也没钱啊!』

『我增加了那么多税种,户部也不过勉强维持九边开支,剩下的用于给京官加俸禄,让他们支持有产税。』

『如果挪用这笔钱去造火铳,估计官员能把火铳先废了!』

想着大明官员的坏事功力,朱由检感觉造火铳还是得自己来。

只有让朝堂上的官员看到火铳的威力,他们才会抢着造,把火铳从皇室这里夺过去。

所以朱由检询问王承恩和涂文辅道:

“有没有办法挤出来一百万,作为制造火铳的经费?”

王承恩有些为难,因为内府监掌管的开支,大部分都有固定用途。

他在思索之后,回应皇帝道:

“以前宫里的用度大多是靠金花银,陛下把这笔钱用于移民赈灾。”

“现在宫里的用度是省了,却全部靠内府监。”

“若非上半年顺天银行发行银元挣了一笔银子,说不得就要动用留下的那二百万。”

“现在内府监的各处产业,实在挪不出钱来。”

“陛下若是急需这一百万,臣以为可让户部还。”

“去年内库和外库分开时,约定划入内库的钱,户部还没有划拨过来呢!”

朱由检这下眉头皱了起来,说道:

“没有给?”

“为何没给?”

“难道内府监的人没有和户部一起收?”

“户部把这笔钱私自扣下了?”

王承恩急忙解释道:

“户部是在夏秋收税,臣在征收夏税时派人一起去看了。”

“今年对皇庄、爵田、庄田、公田、卫所屯田的征税,臣都派人盯着。”

“但是收上来的税户部却一直在核算,新上任的司农寺卿也不说给。”

“臣以为陛下可下旨意,让户部拨付这笔钱。”

朱由检更加生气了,责问王承恩道:

“这笔钱征上来放在哪里,就完全撒手给户部吗?”

“你这个内府监掌印怎么当的,连这都不明白?”

“收上来的银子,就不知道让户部放在顺天银行吗?”

怪王承恩没有做好事,把主动权给了户部。

王承恩有苦难言,只得跪地请罪。他其实是按曹化淳的指点这样做的,认为皇帝是在交好群臣,所以给户部放权。

哪想到户部那些人蹬鼻子上脸,到现在还在拖着夏税。以至于让皇帝大怒,怪他没办好事。

涂文辅这时在旁,又暗戳戳地说道:

“高掌印负责监督户工二部,臣以为可召他来问一问。”

朱由检听到这番话,才想起自己之前给了高时明监督户工二部的职务。

当即就命人把他唤来,询问道:

“户部的账目现在可清晰吗?”

“朝廷在钱粮方面,有没有什么大碍?”

高时明对此还算尽责,回道:

“毕尚书为人勤勉,对户部的事兢兢业业,如今户部的账目还算明确。”

“只是地方官喜欢拖欠,有些事他也没办法。”

“今年该拨给内库的夏税之所以一直没划拨,就是因为有些地方官,把内库和外库的税收一起拖欠了。”

“毕尚书一直在催着,限他们在秋税前完税。”

“臣以为还是要让吏部考核,彻底落实考成法。”

毕自严上任的时候,就提出把完税情况和考成挂钩,朱由检还因此给了户部考成法的权力。

正是靠着这个,毕自严去年才收上来很多积欠,解决了九边欠饷。

但是那些地方官不长记性,今年毕自严稍微放松,他们就又开始拖欠起来了。

高时明因此提议,让吏部一直落实考成法,对于拖欠税款的官员一票否决。

朱由检答应了这个提议,让高时明和毕自严、杨景辰交流这件事,并向韩爌说明。

让韩爌这个首辅,解决财政困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