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 第三百三十章 万事有度 过犹不及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第三百三十章 万事有度 过犹不及

簡繁轉換
作者:三山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8 04:44:04 来源:源1

沈叶搓着麻将,眼睛却没闲着,一直在留意佟国维和张英两个人的神色。

他忽然觉得,乾熙帝挑出来的这两位大学士,又岂是一个妙字了得!

佟国维是勋贵,他的势力范围也是京城这些勋贵。

而张英身...

雨,又下了起来。

不是倾盆,也不是细密如针,而是那种绵延不绝、仿佛天地都在低语的春雨。归墟学堂的屋檐滴水成线,敲在青石板上,节奏如同心跳。阿念坐在廊下,手中那本《我不想当听话的孩子》已被雨水打湿一角,他却浑然未觉。他的目光落在庭院中央那口干涸已久的古井??昨夜,有人在井底发现了一面铜镜,背面刻着九条龙缠绕成环,龙眼处镶嵌的绿松石竟微微发烫。

“它醒了。”李婉儿不知何时走到他身旁,披着一件旧蓑衣,发梢滴着水珠,“岭南来的巫医说,这镜子是‘影渊之眼’,能照见被抹去的记忆。但每照一次,施术者就要付出一段自己的过去。”

阿念沉默良久,终于开口:“你见过阿影吗?在我梦里之前。”

她摇头。“但我母亲提起过。她说永昌三年那个冬天特别冷,宫里的炭火都烧不暖产房。接生嬷嬷出来时脸色惨白,说双生子降世,可天不容二日,必有一隐。当晚就有太监抱着一个襁褓去了寒渊祠,没人敢问里面是谁。”

“他们都以为我是唯一活着的皇子。”阿念苦笑,“可其实,从出生那一刻起,我就已经死了大半??另一半被埋进了地底,替我承受罪责,背负禁忌,活成一道影子。”

远处传来钟声,不是冰原上的清吟,而是沉重浑浊的一响,像是从地心深处挤出来的叹息。巡心队的信使冒雨奔来,跪倒在廊前:“大人!西北‘葬龙图’启动了……镇魂钉开始自行震动,牧民说地下有东西在呼唤名字。”

阿念猛地站起身。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系统重启,并非只是寻找新容器那么简单。当旧的影子被唤醒、被命名、被承认,整个权力结构赖以运转的“否定机制”便出现了裂缝。而裂缝一旦扩大,沉睡的规则就会苏醒,试图修复自身??就像伤口结痂,哪怕撕裂血肉也在所不惜。

“备车。”他说,“我要去寒渊祠。”

“你不能去!”李婉儿抓住他的手臂,“那是禁地!五皇叔当年布下七重封印,连风都不能进出。而且……你现在是‘明者’,若踏入影域,魂魄可能会被强行剥离!”

“我已经逃了三十年。”阿念望着她,眼神平静得近乎悲悯,“逃身份,逃记忆,逃兄弟的名字。现在,轮到我去还债了。”

三日后,车队抵达皇陵外围。荒草漫过石兽,碑文斑驳,唯有通往寒渊祠的小道依旧整洁,仿佛每日有人清扫。守祠的老太监站在门口,佝偻如枯枝,双眼浑浊却透着诡异清明。

“您来了。”他沙哑道,“我等了三十一年。”

阿念一怔:“你认识我?”

老人笑了笑,露出几颗黄牙:“我不认识您,但我认识您的脚步声。每次冬至,陛下亲临诵《罪录》,都是这般缓缓而来,鞋底沾雪,却不踩碎一片落叶。只是……从前那个人,眼里没有光。”

他侧身让开。

祠内幽暗冰冷,四壁挂满泛黄卷轴,全是历代帝王亲手抄写的《归墟宪章》残篇。正中供台上,摆着一副空棺,棺盖微启,内衬猩红锦缎上,静静躺着一支朱砂笔和一本未合拢的册子。

阿念走近,翻开那册子。

第一页写着:“今日涤心,诵罪录一遍。”

第二页写着:“朕无错。”

第三页还是:“朕无错。”

直到第一百零七页,字迹突然颤抖起来:

**“朕真的……没有错吗?”**

墨迹已干,可纸面却渗出淡淡血痕。

他伸手触碰,整座祠堂忽然震颤。地面裂开一道缝隙,寒气喷涌而出,夹杂着无数低语??

“你说谎。”

“你也该死。”

“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不是你?”

幻象浮现:年幼的自己穿着太子袍服,在阳光下奔跑;而另一个孩子蜷缩在暗室角落,手指冻得发紫,仍在抄写经文。每当他写错一字,墙上就会响起鞭声,皮肉绽裂。可那孩子从不哭喊,只低头继续写,一遍遍写下“我错了”“我该罚”“请原谅”。

“那是他每天的生活。”陈九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虽不在场,却清晰如近在咫尺,“你们共享呼吸,共感痛楚。你以为你自由,其实你的每一次欢笑,都曾由他代偿泪水。”

阿念跪倒在地,胸口剧痛。

就在此时,棺中骤然亮起微光。一道虚影缓缓升起??正是少年模样的阿影,面容与他几乎相同,唯独眉间无朱砂,取而代之是一道细长疤痕。

“哥哥。”阿影轻声道,“你终于来了。”

“对不起……”阿念哽咽,“我对不起你,对母亲,对所有被隐瞒的人。”

“不必道歉。”阿影微笑,“你做到了最难的事??你说出了我的名字。从此以后,我不再是工具,不再是祭品,我是阿影,是你弟弟。”

话音落下,整座祠堂开始崩塌。梁柱断裂,瓦片坠落,可那光芒却越来越盛。老太监在门外跪拜,泪流满面:“三十年了……终于有人回来接他了。”

当最后一块屋顶塌陷,月光直洒而下,照在那具空棺之上。阿影的身影渐渐淡去,临别前,他轻轻握住阿念的手:

“接下来,轮到你了。”

风停雨歇,归墟迎来了罕见的晴夜。

阿念归来时,已是半月之后。他瘦了一圈,眼神却前所未有的清明。小女孩??如今已十五岁的少女??迎上前,将一封信递给他:“京城送来的,加盖‘共治议会’火漆印。”

信中写道:太傅集团余党发动政变,企图炸毁“人民记忆库”,幸被提前察觉。行动失败后,主谋留下遗书,自称“不过是制度的齿轮”,并附上一份名单??七十二位曾参与压制教育改革的官员,自愿报名进入“赎罪庭”第二轮听证。

阿念看完,久久不语。

次日清晨,他在归墟碑林前召集众人,宣布启动“回声计划”。

“我们不仅要让人说出真相,还要让真相产生回响。”他站在高台上,声音传遍四方,“从今往后,每个参与赎罪庭的人,其陈述将被制成‘心音简’,投入全国各村的‘提问屋’。任何人若曾在童年因顺从而受伤,皆可取出聆听,并写下回应??无论愤怒、悲伤或宽恕,都将收录进《悔愿录》。”

李婉儿接过话:“同时,我们将重建‘寒渊祠’遗址,不为祭祀帝王,而为纪念所有被迫沉默的灵魂。那里将成为第一座‘失名纪念馆’,每一面墙,都将刻满未能留下姓名的孩子们的故事。”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

三个月内,三千二百一十七封回信涌入归墟。有老农写道:“我七岁那年,父亲逼我跪着吃饭,说这样才能学会尊敬。我恨了他二十年。今天听了某位大臣的忏悔,我才明白,他也曾是个不敢抬头的孩子。”

一位女医师写道:“我母亲临终前对我说:‘你要乖,不然没人爱你。’我一直拼命工作,只为证明自己值得被爱。现在我想告诉她:妈,我也想做个会撒娇的女儿。”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封来自边陲孤儿院的信。孩子们集体署名:“我们知道没人记得我们的父母。但我们想给自己起名字。以前老师叫我们‘一号’‘二号’,现在我们投票选了新名:晨光、小雨、望山、听风……我们终于有了名字,也想告诉世界:我们存在。”

阿念读完这封信,当场落泪。

他下令在全国推行“命名礼”制度化。每年春分,各地学堂举行仪式,邀请社区成员共同为新生儿议名,并讲述名字背后的寓意。第一批受礼的婴儿中,有一个男孩被命名为“启声”??意为“第一个敢于发声的人”。

与此同时,“提问屋”的功能悄然演变。许多村庄自发增设“沉默角”:一间小屋,四壁贴满空白纸张,访客无需书写,只需静静坐着,感受那些从未说出口的话在胸腔震荡。有人坐了一整天,最后只留下一句:“原来我一直以为的软弱,其实是累。”

而在皇宫旧址,原御书房改建为“思辨厅”。昔日摆放圣训的地方,如今陈列着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卡片:

>“为什么大人总说‘你还小,不懂’?”

>“如果我说‘不’,是不是就不乖了?”

>“有没有一种爱,是可以不说‘听话’的?”

这些问题被编入新版教材,成为全国中小学“批判思维课”的核心内容。

然而,变革并非一帆风顺。

某夜,归墟突遭袭击。一群蒙面人闯入档案馆,欲焚毁《梦典》手稿。巡心队奋力阻拦,最终擒获三人。审讯中,他们供述自己是“守序盟”成员??一个由退休官僚、保守学者组成的秘密组织,坚信“秩序高于自由”,认为放任儿童质疑权威将导致天下大乱。

阿念亲自提审首领。那人须发皆白,曾任三代帝师,眼神倔强:“你以为打破枷锁就是解放?错了!人性本惰,若无约束,必将堕落。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保护这个国家免于chaos(混乱)!”

阿念静静听着,然后问:“您有孙女吗?”

老人一愣:“有。今年十岁。”

“她最近做过梦吗?”

“……她说梦见自己变成石头,因为妈妈总说‘别吵了,安静点才可爱’。”

阿念从袖中取出一张纸,轻轻推过去:“这是昨晚‘梦境分享会’上,一个女孩写的梦。她说她梦见爷爷变成一座山,压在她身上,嘴里不停说着‘为你好’。她爬了很久才爬出来,回头一看,山上全是孩子的骨头。”

老人浑身一震,老泪纵横。

三天后,他在赎罪庭公开忏悔:“我教了六十年‘服从即美德’。我以为我在传承文明,其实我在制造坟墓。我愿意余生行走乡野,向每一个孩子道歉。”

风波渐平,人心渐醒。

五年后的冬至,第一场“唤名祭”在全国同步举行。归墟广场上,万人齐聚,手持烛灯,轮流朗读那些曾被遗忘者的名字。小女孩??如今已是青年讲师??站在高台之上,念出最后一个名字:

“阿影。”

全场静默。

随即,一声清越的钟响自极北冰原传来,穿越千山万水,落入每个人耳中。紧接着,全国各地的心灯再次自燃,颜色更加绚烂,宛如星河流转。

阿念站在人群中,仰望星空。

他知道,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推翻某个皇帝,不是消灭某个敌人,而是让一个孩子能在父母面前说“我不喜欢这样”,而不怕失去爱;是让一位老人能对晚辈说“我错了”,而不损尊严;是让千万普通人敢于在黑夜中低声自问:“我真的愿意吗?”

这才是初心之火的意义。

几年后,一部名为《双生记》的戏剧在各地巡演。舞台上,两个演员扮演阿念与阿影,一人在阳光下行走,一人在暗室中书写。最后一幕,两人终于相见,相拥而泣。台下总有孩子问父母:“后来呢?”

父母们不再回避,而是轻声回答:“后来啊,哥哥把弟弟的名字写进了历史,再也没人能把他忘了。”

某日黄昏,阿念独自回到桃树坡。石碑依旧,冰莲图案在夕阳下泛着微光。他放下一束野菊,转身欲走,忽觉背后有风轻拂。

回头,只见一个小男孩站在不远处,约莫七八岁,手里拿着一支蜡笔,在石碑旁的地上涂画。阿念走近一看,竟是自己与阿影并肩而立的画面,头顶飘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

**“两个人,都可以是太子。”**

他蹲下身,轻声问:“你叫什么名字?”

男孩抬头,笑容灿烂:“我叫不想。”

阿念怔住,随即大笑出声,眼角却滑下一滴泪。

风吹过山谷,纸灯笼叮咚作响,像是在应和某种永恒的约定。

而在遥远的未来,当人们谈起这场变革,不再称之为“革命”,而是叫做:

**“那个孩子第一次说‘不’的春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