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 第三百一十三章 京察也有操作空间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第三百一十三章 京察也有操作空间

簡繁轉換
作者:三山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8 04:44:04 来源:源1

为了演戏演得更逼真,沈叶不但和年栋梁一起喝了茶,还特意在外面吃了一顿饭。

这么一来,等他回到毓庆宫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

简单地和石静容等人说了几句话,回到书房的沈叶,默默地打开了那被他放...

晨光微露,紫宸殿前的铜鹤口中吐出一缕轻烟,香炉里的龙涎香已燃尽三炷。沈昭立于丹墀之上,身披明黄衮服,腰系九章玉带,头顶冕旒十二旒垂珠轻晃,映着初升的日辉,如星河倒悬。

他没有回头,却知身后百官肃立,文武分列,鸦雀无声。这一刻,他等了太久??不是为了这龙椅,而是为了今日能堂堂正正地站在这里,说出那些被压了二十年的话。

“宣。”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宫阙,“三司重审幽兰案卷宗,即刻呈上。”

话音落,刑部尚书颤巍巍捧着一叠泛黄纸页上前跪拜。那不是新录的案卷,而是永昌七年尘封旧档,上面盖着“结案”朱印,边缘已被虫蛀蚀。

群臣屏息。

谁都知道,先帝临终前曾言:“此案不必再提。”可如今新君登基未满月,便重启旧案,分明是要掀翻过往一切定论。

左班首位,兵部侍郎裴承志脸色骤变。他父亲裴文远虽已流放南疆,但家族根基尚存,而今晋王归藩、十一皇子贬谪,朝局看似安定,实则暗流汹涌。此刻重审幽兰案,无异于在死水中投石。

“陛下!”太常卿林德安出列,声音发抖,“幽兰案乃先帝钦定,证据确凿,岂容反复?况淑妃陈氏毒杀御膳一事,当年三司会审、供词俱全,连冷宫宫人皆画押认罪……”

“供词?”沈昭缓缓转身,目光如刃,“朕问你,当年审讯之时,可有刑讯逼供?可有证人翻供后失踪?可有仵作验尸记录缺失?”

林德安张口欲辩,却被一句句逼得后退半步。

“据查,永昌七年四月十三日,负责验尸的太医院副使周明远,在结案次日暴病身亡,家中妻儿迁离京师,踪迹全无。”沈昭冷冷道,“同月,原东宫掌膳李嬷嬷,因声称‘当日菜肴未经淑妃之手’,被以‘妄议宫闱’罪名杖毙。此二人,可曾列入案卷证人名录?”

无人应答。

大殿寂静如渊。

沈昭抬手,赵恒立刻从袖中取出一份密册递上。那是沈昭亲命人彻查十年内宫廷死伤记录所得,其中标记红字者,皆与幽兰案相关人物有关联。

“更可疑者,”沈昭继续道,“当年御膳房所用银针试毒之器,事后竟不知所踪;而真正接触过膳食的贴身宫女小翠,案发当夜便被送往浣衣局,三个月后溺亡井中,尸检报告仅有‘失足’二字。”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母妃一生清雅,不近荤腥,唯爱兰花。她若真要弑君,何必选在朕生辰当日,亲手烹制汤羹?且那碗莲子百合粥,是她熬夜熬煮,亲自端来,看着朕一口口喝下……这般深情之人,怎会转头去毒害夫君?”

百官动容。

几位老臣低头掩面,似不忍听。

就在此时,殿外忽有急报传来。

一名内侍飞奔而入,跪地叩首:“启禀陛下!苏州府差役在太湖底淤泥中发现一艘沉船残骸,打捞出三具枯骨,其一随身佩有东宫旧符,经辨认为当年失踪的侍卫韩烈遗骸!另有一铁盒密封,内藏帛书一封,直书‘献予太子殿下’!”

全场哗然。

沈昭瞳孔微缩,心中巨浪翻腾。

韩烈……终于找到了。

他挥手示意呈上。那帛书以蜡封存,历经湖水浸泡仍字迹清晰:

>“臣死不能瞑目。

>永昌七年三月十七夜,臣奉命潜入湖心岛,见晋王携众登岛,焚香歃血,盟誓于废庙之中。名单藏于地窖棺底,臣抄录半页,未能全取。彼时已有察觉,追兵至,臣跳湖逃生,幸得渔家相救,藏身尼庵半年。静尘师太言:真相不在纸上,在人心。若太子不信,可查癸未年进出湖心岛之船籍。

>臣知必难久活,唯愿此信可达天听。

>??韩烈绝笔”

沈昭握信的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证据,这是血书。

是忠仆用命换来的最后一声呐喊。

他缓缓起身,环视群臣:“诸位爱卿,你们还觉得,幽兰案真是‘证据确凿’吗?”

无人敢应。

唯有风穿殿廊,吹动帷帐猎猎作响。

“传朕旨意。”沈昭沉声道,“即日起,设立‘昭雪司’,专理前朝冤狱。凡涉及幽兰案之人,无论生死,皆须重新勘验。裴文远虽流放,其子裴承志留京任职期间是否参与掩盖事实,着监察御史严查。另命工部派人赴湖心岛,挖掘地窖遗址,搜寻其余物证。”

“陛下不可!”右班中一人猛然出列,竟是礼部尚书徐元朗,“此举恐扰先帝安宁,动摇国本!且晋王已归藩,十一皇子亦贬边地,若再起风波,只怕诸侯生疑,天下不安!”

沈昭冷笑:“徐尚书说得倒是冠冕堂皇。可你忘了,你兄长徐元庆,正是永昌三年任太湖巡检使,负责癸未年湖心岛祭祀船只登记。据查,那一日共有七艘官船进出,其中五艘记录完整,唯两艘??一艘属兵部,一艘属内侍监,皆无乘客名单留存。巧的是,这两艘船上的人,后来都成了‘湖心祭’的参与者。”

徐元朗面色惨白,扑通跪地:“陛下明鉴!微臣对此毫不知情!”

“朕没说你知情。”沈昭淡淡道,“但你兄长死后,你继承其宅邸,其中一间密室藏有南疆蛊族图腾画卷一幅,与魂引牌纹路完全一致。你说,你是何时发现的?又为何隐瞒至今?”

此言一出,满殿震惊。

徐元朗浑身发抖,冷汗直流。

沈昭不再看他,转而对赵恒下令:“将徐元朗暂押大理寺,待查明其与南疆巫医往来之事后再行处置。其余涉案人员,逐一排查,不得姑息。”

退朝钟响,百官散去,人人脚步沉重,仿佛背负千钧。

当夜,紫宸殿灯火通明。

沈昭独坐案前,翻阅newly整理出的《湖心岛船籍残卷》。果然,在永昌三年三月十七日条目下,除正常祭祀船只外,另有两条备注被墨迹涂改:

>“巳时三刻,内侍监高公公乘‘青鸾号’赴岛,携礼盒三箱,随从八人。”

>“午时一刻,兵部快艇‘疾风’靠岸,载客一名,姓名不录。”

而这艘“疾风”,正是当年由裴文远亲信掌管的军用快船。

“原来如此。”沈昭低声自语,“他们根本不是去祭祀,而是去缔结血盟。所谓‘贺寿’,不过是遮人耳目的幌子。真正的仪式,是用南疆秘法立誓,违者魂引焚身。”

他合上卷宗,望向窗外深邃夜空。

母妃,您看到了吗?儿正在一步步揭开这张网。

可他知道,仅凭这些还不足以彻底清算。毕竟,晋王已归藩,皇帝驾崩前赦其无罪,若强行治罪,反落人口实,说是新君刻薄宗室。

必须让他自己露出破绽。

三日后,沈昭下诏:“念晋王叔父年迈,特许其每年春日返京省亲一次,以全天伦。”并派使者携厚礼前往晋阳,表达慰抚之意。

消息传出,举国称颂新君仁孝宽厚。

唯有赵恒忧心忡忡:“殿下……此举太过冒险。晋王若借此机会再度集结旧部,煽动民怨,恐再生变故。”

“正要他动。”沈昭嘴角微扬,“我越示弱,他越得意。得意则忘形,忘形则露马脚。况且……”他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陈妈妈昨夜来信,说晋王府最近频繁接见南疆商人,且有人见到巴图尔之弟秘密入境,藏身于城外别院。”

赵恒倒吸一口凉气:“难道他们还想重启‘焚魂阵’?”

“未必是炸城。”沈昭眯眼,“但一定是某种仪式。南疆蛊术讲究‘借势还魂’,或许他们是想通过某种方式,唤醒当年参与盟誓者的忠诚,甚至……操控他们的后代。”

正说着,门外亲卫急报:“启禀陛下,靖安司密探回报,晋王使者已于昨夜潜入京城,现藏身西市胡商客栈,随身携带一只青铜匣,外形与魂引牌极为相似!”

沈昭霍然起身:“终于来了。”

他当即下令:“封锁全城四门,禁止任何可疑人员出入。调七名靖安死士伪装成胡商,接近目标,务必活捉使者,夺下铜匣。同时,命太医院老院判秘密配制‘解蛊散’,以防对方使用**药物。”

行动迅速展开。

当夜三更,西市火光冲天。

据报,胡商客栈突发大火,晋王使者试图突围,被埋伏已久的靖安司拦截。激战中,对方咬破唇中毒囊自尽,但仍被夺下青铜匣。

开匣查验,内藏一枚黑色骨符,刻有扭曲文字,经老匠人辨认,确为南疆“召灵令”,可用于召唤死者意志附体生者,使其成为傀儡。

更骇人的是,匣底压着一张名单,赫然是当前朝廷重臣之中,有三人名字被打上红点,旁边标注:“可用”、“可控”、“可替”。

“这三个,都是当年‘湖心祭’参与者的子孙。”赵恒咬牙道,“晋王想用蛊术控制他们,重建同盟!”

沈昭沉默良久,忽然道:“把这份名单复印十份,分别送往各地节度使手中,只说是‘疑似叛党联络图’,请他们自查麾下官员有无异常行为。”

“您是要……借刀杀人?”赵恒愕然。

“不。”沈昭摇头,“是要让他们自相猜忌。一旦有人怀疑自己被盯上,就会急于撇清关系。而真正心中有鬼者,反而会慌乱出手,暴露更多痕迹。”

果不其然,半月之内,各地接连奏报:某节度使查出幕僚私藏南疆符咒,当场斩首;某州刺史发现家仆夜间焚香祷告,细查竟是受人指使监视主官;更有甚者,一位兵部郎中突然精神失常,大呼“我不是叛徒”,随后跳井自杀。

朝堂震动。

百姓议论纷纷:“莫非真有妖党作祟?”

“听说是晋王勾结邪术,欲夺皇位!”

“陛下早该清理门户!”

民意转向,对晋王的信任荡然无存。

与此同时,沈昭并未停止对内整顿。他借“昭雪司”之名,逐步清洗宫中旧人。那些曾在冷宫任职、参与构陷淑妃的太监宫女,或贬或诛;林嬷嬷的族人尽数革职;高德全虽早已病逝,但其坟墓被掘,尸骨曝晒三日,以儆效尤。

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席卷帝国中枢。

直到某日清晨,一道加急奏报送抵御前:

“晋王沈恪,于归藩途中突患怪病,神志不清,日夜嘶吼‘我不该签’、‘血债血偿’等语,医治无效,已于三日前薨逝。谥曰‘厉’。”

沈昭看完奏报,久久不语。

他知道,这不是病,而是反噬。

南疆蛊术最忌誓言违背,晋王身为盟誓核心,多年来屡次试图重启阴谋,早已触怒祖灵。如今大势已去,心魔丛生,终被自身执念吞噬。

“送他最后一程吧。”沈昭轻叹,“以亲王礼葬,不加恶谥。毕竟,他是朕的叔父。”

数日后,晋王灵柩运回京城,葬于皇陵偏园。

送葬当日,风雨交加。

沈昭亲自前往祭拜,立于墓前,手持一杯清酒,缓缓倾洒。

“叔父,你我皆生于帝王之家,注定不得善终。你争了一辈子,到最后才发现,真正困住你的,不是朕,也不是权力,而是你自己编织的谎言。”

“母妃说过,人心如湖,表面平静,底下却暗流汹涌。你选择了用血去填平它,结果只会让漩涡更深。”

“而朕选择让它流动起来,哪怕会掀起波澜,至少……不再腐朽。”

雷声滚滚,仿佛天地回应。

回宫途中,赵恒低声问道:“接下来呢?”

沈昭望着远方乌云渐散的天空,缓缓道:“接下来,是收网的时候了。”

他召回所有在外巡查的昭雪司官员,汇总十年来搜集的情报,最终整理出一份《幽兰案全录》,详述从构陷到掩盖的全过程,并附上韩烈遗书、湖心岛船籍、魂引牌来历、南疆蛊术证据以及《癸未盟录》残页影印。

然后,他做了一件震惊天下之事??

在先帝周年祭日那天,他亲自将这份《全录》焚于太庙之前,灰烬随风飘散。

“真相已昭,不必留存。”他对百官说道,“过去的罪,朕已清算。未来的路,朕愿与诸公共建清明之世。从此之后,不再提‘幽兰案’三字,只记‘景和新政’。”

万民跪拜,山呼万岁。

自此,九龙夺嫡的阴霾彻底散去。

然而,沈昭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边疆未稳,赋税沉重,官僚**依旧存在。但他不再急于求成。他设立谏鼓院后,每日亲阅百姓诉状;推行科举改革,打破世家垄断;重用寒门子弟,提拔实干之才;更下令编纂《景和律典》,力求法度公正。

一年后,江南大旱,赤地千里。沈昭下令开仓放粮,免除三年赋税,并亲赴灾区巡视。所到之处,百姓扶老携幼相迎,哭声震野。

有人问他:“陛下为何不顾国库空虚也要赈灾?”

他答:“国库有钱,不如民间有粮;朝廷有库,不如百姓有命。”

三年后,北境蛮族来降,主动归附。使者问:“闻中原新君仁德,可否一见?”

沈昭接见时只穿素袍,不设仪仗,与之共饮马奶酒,谈笑如友。

对方离去时感慨:“此非帝王,乃真天子也。”

又五年,天下大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某夜,沈昭再次登上太液池畔观星台。

赵恒陪在一旁,轻声道:“陈妈妈走了。她在湖心岛终老,临终前留下一句话:‘她终于安息了。’”

沈昭仰望星空,良久,轻轻说道:“母妃,儿守住了承诺。”

风拂过水面,涟漪层层扩散,宛如时光流转。

九龙夺嫡,终究落幕。

可历史不会终结,唯有治世之心,代代相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