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谋而后动
情况有点严重,但问题不大,赵孝骞自信能够解决,
虽说理解李清臣的处境,但赵孝骞无疑还是有点失望的。
上任两年,除了上疏,李清臣便只是妥协,易地而处,赵孝骞如果是真定知府,且在朝中没背景没后台,要清除这批毒瘤,其实还有别的办法。
但李清臣的选择却是最消极的一种。
言路被堵,他选择了自保。
趋吉避凶之心,人皆有之,可以理解,
张载的那句「为生民立命」终究只是读书人的一种理想,华夏数千年历史里,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人?
横渠四句,最终成了读书人标榜自己的口号。
李清臣,也是读书人。
读书人的怯懦与局限,千古以来已成了这类群体的一种注定的宿命。
赵孝骞算读书人吗?
前世流水线教育生产线上的产物,跌跌撞撞拿了个本科文凭,勉强算吧。
至少这个年代读书人避之不及的人和事,赵孝骞能迎头而上。
与背景后台无关,赵孝骞就是赵孝骞,他的底气来源于自己。
李清臣说得很详细,看来对真定府上下官员武将的怨气积压已久,此刻对赵孝骞简直是言无不尽。
边城,皇命难至,几乎快成了三不管地带。
任何阴暗肮脏的事情,都能以边境动乱和盗匪为藉口,彻底地解决掉,上报朝廷,而朝廷不究。
这就是边城神奇的地方。
在真定府以及辖下九县这块地盘上,真定府里的官吏已形成了一个利益团体,一损俱损,
他们最感兴趣的,同时也是利益最大的,是宋辽的通商。
原本应该商人干的活儿,全被官吏和武将接手了,外人根本参与不进来,谁来谁死。
汴京朝堂有盐铁司,但真定府的盐铁买卖,却可以不经盐铁司,官吏们自己把买卖做了。
北方辽国恰好缺盐铁,真定府的官吏就暗中与辽国的官员和商人通气,把盐铁卖给他们,从中取利。
两国的关系不像外交辞令上说的所谓兄弟之邦,实际上两国的君臣都在提防着对方,而生铁这东西,在这个年代属于战略管制商品,是绝对禁止对敌国出售的。
真定府的官吏们偏就干了。
神奇的是,居然还有宋军为他们押运货物,双方在边境交接。
明面上互相为敌,私底下各发横财,两国的边军几乎都快成利益盟友了。
一旦战事发生,靠这样的军队怎麽可能抵抗得了辽军?
除了私售辽国违禁的货物,真定府的赋税,商税,田亩摊丁税等等,以及对百姓的盘剥现状,
也是触目惊心。
据说去年辖下栾城县的农户们被逼得没了生路,各乡村纠集了数百人要造反,被张岚率领禁军及时扑灭,此事也被压了下去,根本没上报朝廷。
听完李清臣的详述,赵孝骞沉默许久,缓缓问道:「真定府上下官吏全都参与其中?一个清白的人都没有?」
李清臣苦笑:「当然有,但清白的人是因为官职太低,没资格参与。」
赵孝骞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军队呢?真定府驻守五万边军,他们也都参与了?」
李清臣叹了口气,道:「军队倒是参与不多,只是几位厢都指挥使参与了,其馀的武将职衔太低,几位指挥使不愿摊薄了利润,平日里根本不让那些武将接触,只是运送货物时派一营将士护送。」
赵孝骞暗暗松了口气。
还好还好,只要军队没彻底烂掉,一切还能挽回。
若是五万军队全变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只知欺凌本国的百姓,遇到外敌就手脚发软,这样的军队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思良久,赵孝骞忽然展颜一笑:「我今日才到真定,此事暂且压下不提。」
李清臣无力地叹道:「下官愧对官家,愧对朝廷-—-世上能除掉这群毒瘤者,非郡公莫属,下官盼着郡公早日除奸,还真定百姓朗朗青日。」
赵孝骞目光闪动一下,笑道:「歌照唱,舞照跳,多年积弊,非一朝一夕可定。」
李清臣急道:「郡公也拿他们没办法麽?「
赵孝骞警了他一眼,道:「我若将他们一锅端了,可知汴京朝堂会引发怎样的地震?手里没有真凭实据,无缘无故把真定官场和军队来一次大清洗,你以为朝廷是我家开的?」
「还有,这群人在汴京朝堂有靠山,我连他们的靠山是谁都不知道,拿下他们后,难道让我等着别人在暗地里放冷箭?」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将他们连根拔起,那就最好不要乱动,别跟自己的小命过不去。」
李清臣一愣,然后歉意地一笑。
确实有点急了,自己刚才热血冲脑,居然还不如一个年轻人理智。
与李清臣聊了许久,屋外传来陈守的声音。
「禀世子,真定府上下官吏在正堂求见,今晚各位官员在城中设宴,为世子接风。」
赵孝骞笑得很灿烂:「白吃白喝,其乐无穷,今晚我得领教一下真定府的菜肴是何等特色。」
李清臣此时也静下了心,含笑道:「下官黍陪末座,为真定府大小官吏们引见郡公,好教他们瞻仰郡公的风采。」
「我的风采随便瞻仰,既然有人请客,收他们门票钱未免有点冒昧了,今晚破例免费让他们看。」赵孝骞哈哈笑道。
话已聊完,李清臣识趣地告退,
待他出门后,赵孝骞的笑容渐渐敛起,沉声叫来门外的陈守。
「派个人快马赶回汴京,跟我父王说一声,请他调派几个善于做帐理财的人才过来,我要查公帐。」
「此事绝密,不可让任何人知道。」
陈守神情凝重地应了,转身出门。
当晚,赵孝骞盛装赴宴。
作为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真定知府,今晚赵孝骞最大,不客气的说,在真定这块地面上,
赵孝骞就是实权在握的土皇帝。
真定府官吏自李清臣以下,人人皆捧杯敬酒,对赵孝骞的态度无比恭敬,席间文官们妙语连珠,宴席的气氛**迭起。
赵孝骞初来乍到,官吏们不了解他的性格,但马屁逢迎的话多说几句,终归不会得罪人的。
于是赵孝骞在潮水般的马屁中,渐渐迷失了自我,自己曾经干过的事,被他们一度过分放大以后,赵孝骞都情不自禁地相信自己果然是天纵英才,五百年才出一个的那种。
后来饮酒过多,出门尿了一泡,尿液中倒映出自己的模样,赵孝骞才终于恢复了理智。
马屁确实能令人心情舒畅愉悦,但不能听太多,适量即可。
古往今来那麽多昏君,大约就是听多了马屁,真以为自己英明神武了,结果败家的败家,亡国的亡国。
这顿接风的酒宴,赵孝骞和官员们都没聊正事。
白天在大街上拿下的那群壮汉,也没人问起,好像那群壮汉与官员们毫无关系,他们仿佛都没听说过有这事儿赵孝骞表示很满意,大家最好都装糊涂,现在没到撕破脸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