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360章 辽主召使

世子稳重点 第360章 辽主召使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5 22:06:38 来源:源1

第360章辽主召使

使臣挟愤而来,对方君主故意晾着他,这是外交上惯用的套路,

一来是让对方使臣冷静冷静,老子的地盘上你别太飘,晾久了,使臣的脾气也就磨没了,彼此能够心平气和聊和平友睦,互不侵犯了。

二来是一种谈判上的技巧,这就跟熬鹰一样,磨掉对方使臣的耐心,让他凭空产生各种猜测,

还没开始谈就落入了劣势。

这套路,赵孝骞曾经在萧光敬身上也用过,萧光敬当初被折腾得欲仙欲死。

现在苏轼人在上京,也欲仙欲死了。

不过年已花甲的苏轼,内心终究比萧光敬这个年轻人强大多了,辽帝既然不见他,他就每日在驿馆里饮酒作乐,喝得欲仙欲死。

最初的苦闷烦忧之后,苏轼索性放开了心怀。

反正我人在上京,你特麽爱见不见,不见我就自己玩。

然而出乎苏轼意料的是,辽帝耶律洪基虽然不见他,但苏轼的到来,却在上京掀起了滔天巨浪。

苏轼,不仅名震大宋,在辽国同样有许多仰慕者,他的经典诗词,每一首都在上京的青楼勾栏里传唱,辽国的文人们简直都快成了他的脑残粉。

中原儒家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性,辽国本是化外蛮夷之邦,但当辽人建国,渐渐从游牧民族演变成农耕民族后,儒家文化的传染性和包容性立马便体现出来了。

大宋的军队和武力或许饱受辽人鄙夷蔑视,但对大宋的文化,辽人是不敢鄙夷的,确实是博大精深。

而大宋最有名的文人是谁?

除了苏轼,还能有谁?

辽国但凡读过书的人,谁不闻苏轼之名?

如今听说苏轼作为大宋使臣,出使辽国,人就住在上京的驿馆里,辽国的文人们闻知后欣喜若狂,纷纷登门求见。

求见苏轼的画面有多疯狂呢?

驿馆那条街,排队的文人占了一半,从驿馆一直排到了街尾,一时被谓为上京奇观。

没错,有文化,会写诗,就是这麽豪横。

苏轼却一个都不见,对辽人的态度很恶劣,他让驿馆紧闭大门,除了辽国的官员上门谈正事,

一应文人的饮宴交际邀请全都拒绝,

这一点上,萧光敬又输了一城,想想当初他出使大宋,在汴京城的做派-—」

所以说,人活到一定的年纪,岁月一定会给他一些东西,阅历经验会形成肌肉记忆,让他下意识地避开不该踩的坑。

萧光敬当初若有苏轼这般定力,何至于中了赵孝骞的杀猪盘。

万人空巷的场面,不仅苏轼始料未及,当初就连赵孝骞也没想到,

面对每天求见的文人,其中甚至不乏辽国的官员,苏轼不胜其烦之后,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

辽帝不见他,他可以利用舆论呀。

现成的这麽多脑残粉,不用白不用。

于是,上京的文人们苦等多日后,苏轼仍不愿见客,但让驿馆的夥计传出话来。

辽主失礼,不见使臣,苏学士一日未竞使命,一日不见外客。

这句话瞬间在上京传开了,辽国的官员和文人细问之后,纷纷为苏轼抱不平。

这一点上,辽帝耶律洪基确实做得有点失礼,宋国使臣到上京都半月了,辽帝竟将他扔在驿馆里不闻不问,仅只是派了几名官员与苏轼谈了几次。

从外交礼节上说,辽帝的作为已很不妥了。

于是,上京的舆论被苏轼一句话掀了起来,官员们纷纷上疏辽帝,请求耶律洪基召见宋使,勿在外邦使节面前失了礼节和风度。

这一阵舆论之风骤然而起,来得很突然,耶律洪基也是满头雾水,就这两日,劝谏他的官员越来越多,而辽帝打算熬磨宋使的计划也被打乱。

终于,在辽国许多官员的谏疏之下,耶律洪基不得不下旨召见宋使苏轼。

苏轼对这个结果颇感意外,他以为自己最少还要多等半月呢,没想到自己的名气在辽国也如此好使,利用自己的名气造出的舆论,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穿戴好大宋的官服,苏轼持节旌入辽宫,面见耶律洪基。

外交礼节早已演练过无数次,苏轼一举一动皆符合使臣之礼,让辽人挑不出毛病。

辽国与大宋互不藩属,擅渊之盟后,两国的正式关系是兄弟邦交,外交上以「兄弟」国为基调。

这样一来,大宋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也就有了解释。

谁家兄弟不互相帮衬着点儿呢,有钱的兄长给贫穷的弟弟每年送点救济,合情合理。

所以大宋对「岁币」的公开说法,叫「岁赐」,一字之差,面子找足了。

苏轼以礼面见耶律洪基,耶律洪基今日召见了苏轼,自然不能再失礼了,于是含笑赐座,热情地与苏轼寒暄起来。

所聊之事无非是宋辽两国的风土人情,顺便问候汴京的赵煦。

双方一同追忆当年的擅渊之盟,奠定了两国百年和平的基础,对两国商业往来表达了肯定,并表示两国应当继续深化贸易,加紧两国各个领域的合作互通-—」

外交辞令很官方,苏轼和耶律洪基都说得口乾舌燥,

今日耶律洪基是单独召见苏轼,在场的并无外人,不过耶律洪基的旁边赫然还坐着一位年轻人,眉目间竟隐隐与耶律洪基有几分相似。

这位年轻人在辽国的分量可不轻,他是耶律洪基钦封的皇太孙耶律延禧,也就是说,将来耶律洪基挂了,这位名叫耶律延禧的年轻人将会继承他的皇位。

没错,跳过了耶律洪基的儿子,直接传位给孙子。

因为耶律洪基的长子耶律浚,早在二十年前便已亡故,是因被奸臣所陷而杀害,后来真相大白,耶律洪基悔恨万分,于是力排众议,坚持立耶律浚的儿子耶律延禧为皇太孙,未来直接继承皇位。

兴许是弥补当年对长子耶律浚的愧疚,耶律洪基对这位皇太孙格外宠溺,简直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

为了培养这位太孙,如今耶律洪基对他诸事不避,一应朝政处置,耶律洪基都在一步步教导太孙,任何场合也让太孙跟在身边,以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

今日召见苏轼,耶律洪基也让太孙在座。

耶律延禧很年轻,他只比赵煦大两岁,只是神态有些轻桃,看着苏轼的眼神颇有几分蔑视之态。

苏轼作为使臣,自然将耶律延禧的表情看在眼里,心中却暗叹。

若论人君之沉稳,我大宋的官家到底比这蛮夷之主强多了,果真是不通教化的戎狄之邦。

很好,希望这位皇太孙欠抽的表情和心态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敌人越狂妄,离深渊越近。

苏轼无视耶律延禧轻洮且略带几分挑畔的眼神,目光却盯着耶律洪基的眼睛。

「外臣奉旨使辽,所为者还有一事,近日辽骑在宋辽边境活动,屡屡寇我大宋真定府之境,杀我大宋边民数百,抢我百姓粮食财物无数,我大宋官家甚怒,遣外臣质问辽主,请辽主给个解释。」

「宋辽擅渊之盟的约定,贵国是打算撕毁了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