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平章重事
突然被赵煦召入宫,赵颢也很莫名其妙,此刻坐在福宁殿内,他仍然一脸懵。
若是平日被召进宫与赵煦闲聊家长里短倒也罢了,自从儿子赵孝骞越来越争气,越来越给大宋和官家长脸后,赵煦爱屋及乌,确实多次召赵颢入宫闲话家常,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但那种聊天的性质,只是皇室自家人的闲聊,完全不会谈到朝政国事,
赵煦召赵颢聊天的目的,更多是一种感情投资,为了笼络楚王父子。
可现在是怎麽回事?
福宁殿内坐着的章三人,都是朝中重臣,很显然赵煦召他们入宫是为了商议国事的,所以赵颢很不明白,自已为何也在其中。
殿内四人各怀心思,赵颢左右看看,也觉得现在的画面很违和。
是的,四人之中混进了奇怪的东西,而他,就是那个奇怪的东西——·
外人眼里看来,现在殿内坐看一位当朝宰相,两位枢密院使相,以及一个无所事事整天在汴京城里勾搭寡妇的皇叔。
画面是不是很不和谐?
就像三位已保送清北的学霸,和一个勾结校外黑恶势力勒索同班同学的混混小流氓坐在一起,大家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许久之后,赵煦走入殿内,四人急忙起身行礼。
赵煦含笑与众人招呼后,坐了下来。
废话不多说,赵煦当即掏出了赵孝骞的密奏,令四人传阅。
四人看过之后皆是一脸震惊,就连赵颢也是满脸的不可思议,随即表情却激动起来。
活捉辽国皇太孙,这份功绩可不比歼灭五万辽军小,对宋辽两国如今的形势来说,这件事的政治影响实在太大了,所以,宝贝儿子又立大功了?
待四人看完密奏,赵煦含笑环视众人。
「子安的密奏诸位已阅过,此事何以处之,朕想听听诸位的说法。」
章怀授须,深深地看了一眼神情激动的赵颢,眼中闪过莫测的光芒。
议事不奇怪,但此时官家竟让楚王参与议事,是官家提前对外释放的某种信号,又或者单纯只是因为这件事是赵孝骞所为,官家遂让赵孝骞的父亲参与一下,日后不会成常例?
若是后者,今日议事无所谓。
可若是前者,那麽官家显然打算继续任用宗亲,而且任用的还是楚王一脉,宗亲父子皆掌权,这可不是好现象,一个赵孝骞已够够的了,不能再来一活爹·—·
再看曾布和许将二人,眼神同样复杂莫测,三人皆授须沉默不语。
殿内的气氛一时沉寂下来,皇太孙被俘的消息似乎还没有让赵颢议事重要。
谋事者,亦谋人。
官家若一再打破祖宗规矩,让宗亲参政,对三位重臣来说可不是好消息,朝堂原本平衡的局面,或许会被这股宗亲势力打破大约是赵孝骞的表现实在太优秀了,让官家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宗亲比臣子更值得信任。
可章很想告诉官家,赵孝骞不过是宗亲里的特例,不是所有的宗亲都这麽牛逼的。
比如眼前这个,吃喝赌无所不能,风流之名传遍京师,你该不会以为这种人真有什麽本事吧?
压下心头的不满,章惊逼着自己的注意力回到正事上来。
「辽国皇太孙被俘,对大宋来说确实是好事,河间郡王殿下果真是砥柱之臣,不负官家信任。」章惊含笑道。
说着章又笑着朝赵颢拱了拱手:「老夫倒是忘了恭喜楚王殿下,令郎晋爵郡王实至名归。殿下生了个好儿子,人中龙凤呀。」
赵颢憨厚地一笑:「同喜同喜,本王也是胡搞瞎搞,犹记得当年,本王只是半夜里打了个哆嗦,谁能想到生出这麽争气的儿子呢,哈哈!」
殿内众人:
赵煦噗一笑,道:「楚王叔,好好说话,莫失仪。」
赵颢迷茫地抬眼四顾:「臣说错话了麽?不是在聊如何生出人中龙凤的儿子的事麽?」
章惊沉着脸道:「并不是,只是平常的一句恭喜而已。』
赵煦禁不住哈哈笑道:「「好好,不说这个,子厚先生说说如何处置此事吧。」
章惊缓缓道:(「臣以为,辽国皇太孙被俘,辽帝或许此时仍不知情,而且咱们不能直接跟辽帝谈此事,事情若传出去,皇太孙就失去挟制的作用了。」
「以辽帝的性子,他一定会废黜皇太孙,另立新储君,而且也绝不会对我大宋妥协,反而会激起辽国君臣的愤怒,调集重兵攻打真定府,所以此事只能跟辽国北平郡王耶律淳谈。」
「人是耶律淳弄丢的,责任由他负,耶律淳若想活命,肯定不敢讲此事上报辽帝,而是会选择私下里与河间郡王谈判。」
章惊苦笑道:「事情就是如此矛盾,皇太孙被俘如果不能被辽帝知道,
就只能看耶律淳手里有什麽能拿出来的筹码,而一旦被辽帝知道,皇太孙被废黜,咱们大宋什麽都得不到。」
「所以,不能看辽国皇太孙值多少,咱们只能看耶律淳手里有多少,这就很无奈了。」
殿内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认可。
不得不说,章惊确实聪明且老谋深算,就算远隔千里之外,他也仿佛能一眼看透事情的本质,一言道出其中的关键。
章惊接着道:「而且此事尚有时效,皇太孙被俘一事应当从速解决,这个消息迟早瞒不住辽帝的,趁着辽帝反应过来以前,咱们能得到多少算多少,无暇在谈判这件事上耗费时日,再拖下去事态反而对我大宋不利了。」
赵煦闻言点头:「不错,若消息泄露,辽帝不仅会废皇太孙,而且羞愤之下或许会兴举国之兵攻打真定府,反而给子安惹了大麻烦。」
章怀淡淡地道:「依臣之见,不妨将此事的决定权交给河间郡王吧,郡王聪慧出众,又是领军主师,更且都王为人颇重利,他应该知道该从耶律淳手里拿到什麽好处才不亏。」
对赵孝骞「重利」的评价,殿内众人都不反对,包括赵颢都点头认可。
赵煦笑着望向赵颢,道:「依楚王叔之见,子安会向耶律淳提什麽要求?」
赵颢茫然眨眼:「啊?这个—官家恕臣愚钝,臣对朝政国事委实有些,呢,生疏,要不官家给臣一点时间,待臣回去问问王府属官,再进宫奏答官家如何?」
赵煦对皇叔的回答似乎颇为满意,笑容越来越深。
「知子莫若父,楚王叔莫非不知子安的想法?」
赵颢擦了擦额头的汗,苦笑道:「官家明鉴,臣是宗亲,向来不敢关注朝政,官家若问汴京吃喝玩乐之所,臣如识途老马,了然于心,至于臣的儿子会跟耶律淳谈什麽,实在是为难臣了。」
赵煦心情极好,大笑道:「楚王叔可不能一味不知进取呀,儿子那麽厉害,王叔也不能太弱,不然楚王叔以后都压不住儿子了。」
赵颢陪笑道:「无妨的,儿子再厉害,终归是儿子,还怕他反了天?」
赵煦沉吟道:(「辽国皇太孙被俘,子安又立了大功,但此前已晋了郡王爵,不宜再封赏,恐朝中惹非议,今日既然楚王叔在座,不妨将这个封赏给王叔吧。」
「朕封楚王叔『平章军国重事』,再赐楚王府实食邑三千户,嗯,就此决定了。」
殿内章怀三人震惊地望向赵煦章惊脸色一暗,想说点什麽,终究还是授须不语。
「平章军国重事」是个官衔,而且只是个荣誉官衔,没有实权。
但它有个特点,官阶特别大,比宰相还大,而且它是专为德高望重的老臣而设的。
当年的名臣文彦博,吕公着都被封为平章军国重事,不同的是,当年这二人还是实权宰相,加封的这个官职只是一种荣誉。
现在赵颢居然也被封了这个官职,虽然官家没有给他实权,可单论官阶的话,赵题已位在章惊这个宰相之上了。
此刻的章惊终于想通了许多事。
官家今日不是无缘无故召赵题进宫的,封他为平章军国重事才是官家召赵颢进宫的目的。
官家为何要封这个官职?
还是那句话,帝王平衡术。
朝堂上新党旧党争得激烈,最近随着赵孝骞大败辽军,转移了朝堂的注意力,新旧两党斗得不那麽激烈了。
可对于赵煦这个皇帝来说,朝堂上不能由章一人说了算,尤其是章这位宰相的性格还比较强势,对待政敌也是手段狠辣,赵煦终究有些忌惮了。
所以赵煦还需要在朝堂上扶持一股势力,当初突然封赵孝骞为签书枢密院事,其实是在释放一种信号,赵孝骞就是赵煦打算扶持起来的第三股势力,这股势力以皇室宗亲为代表,用来平衡朝局。
后来赵孝骞离京赴任真定府,扶持新势力的想法又不能半途而废,于是赵颢出现在赵煦的视线中。
赵煦并不指望这股势力能为朝堂做什麽贡献,他只需要这股势力存在,
关键时刻能够影响朝局,这就够了。
既然如此,索性把赵颢拉入局,既能影响朝局的平衡,又能给远在真定府的赵孝骞示恩,更进一步地使其归心。
对如今的大宋来说,赵孝骞和魔下的龙卫营对家国社稷实在太重要了,
赵煦的梦想都托付在赵孝骞身上。
如此重要的臣子,加恩于他的父亲,拉拢楚王一脉与皇室的关系,正是应有之义。
今日对赵颢的封官,并不是赵煦突然做出的决定,显然铺垫已久,赵孝骞活捉辽国皇太孙立下功劳,至此铺垫已足够,赵煦便立马提了出来,
看似是加恩功臣之父,实则已将第三股势力插入了朝堂之中。
一个平章军国重事,一个签书枢密院事兼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父子俩看似势单力薄,但父亲官阶比宰相大,儿子的实权更是一方诸侯,背后更有皇帝做靠山,谁敢说这股势力不强大?
殿内众人皆不语,章的眼神愈见晦暗。
此刻的他,大约也想明白了赵煦的用意,只能暗暗长叹。
帝王之心,犹如天威甘霖,不可揣度,如果章惊不想给自己惹麻烦,被帝王猜忌,只能接受赵颢被封平章军国重事这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