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844章 新君新政

世子稳重点 第844章 新君新政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2 03:21:16 来源:源1

第844章新君新政

对赵孝骞来说,皇帝是份新工作,今日新工作入职,必须马上投入。

上辈子当惯了牛马,搞得这辈子出现了肌肉记忆,总觉得新工作立马投入进来,就会得到上司和老板的赏识,让他们惊喜发现自己招进来的果然是一头身强体壮的牛马,除了不吃屎,啥都吃。

登基大典搞得有点仓促,赵孝骞并不在乎这些形式,他的虚荣心没有多重,主要是与章惇聊过后,顿觉大宋内外处处是麻烦和问题,如果不解决,他的子孙后代不知哪一代倒霉就当了亡国之君。

亡国之君的下场,参考一下崇祯。

对于赵孝骞内心的焦虑和急迫,章惇等重臣自然是不理解的。

今日的登基大典群臣都看在眼里,可以说在赵孝骞的搅和下,大宋来了一出极速版的登基,然后立马便宣召重臣议事。

这一点,在这些尤重礼制的老臣心里,其实是有些不满的,不过新君登基,还不熟悉彼此的性格,于是众人不得不尽量压制脾气,让君臣都体面。

赵孝骞可不管那麽多,他没时间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形式,只要穿上皇帝冕服,接受了群臣的朝拜,皇帝的合法性得到了公认,这就够了。

那种数千朝臣跪拜山呼万岁的震撼场面,确实能让人享受到权力巅峰的滋味儿,可它对现实的问题毫无益处。

解决了问题,江山长治久安,才能安心享受臣民的跪拜,而自己也能心安理得地接受。

开场白有点失败,赵孝骞没想到给礼部尚书造成了心理阴影。

自己不过是在大典仪式上搞出了一点小意外,这都承受不住,张尚书还是太脆弱了。

「回头我……嗯,朕让郑春和给张尚书赐一些名贵药材,补心的那种,算是聊表歉意。」

章惇含笑捋须:「官家仁善厚德,众望所归。」

「不过臣倒是觉得,今日官家在大典仪式上对辽夏使臣的发难,是利大于弊的。」

「今日殿内外数千朝臣都听说了今日官家的事迹,大多很提气,官家即位当日便讨还岁币,洗刷大宋的百年耻辱,此举大大振奋了臣民之心,对官家未来的执掌江山更有信心了。」

赵孝骞点头,他当然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利是弊。

又不是神经病,没人会无端端搅和自己的登基大典,总归是有利可图,才让赵孝骞临时做出了决定。

现在看来,朝臣的反响确实是喜大于怨的。

至于以后会不会被那些讨厌的玩嘴把式的御史参劾,赵孝骞并不在意。

都当皇帝了,难不成你们能把我参到愧然退位?

「今日召集诸位,有些事情需要与诸公商议……」赵孝骞认真地道。

在座的几位重臣都坐直了身子,神情肃然。

赵孝骞缓缓道:「原枢密使曾布,事涉谋反,朕已着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同审此案,皇城司辅佐查缉,曾布的官职罢免,枢密使一职空悬……」

「朕已下旨召许将回京,接任枢密使一职,诸公可有异议?」

在座的几名重臣纷纷摇头,表示没有异议。

许将的资历摆在这儿,人家不仅是状元公,还有亲赴前线戍边领军的资历,回京接任枢密使自然再合适不过。

在座的唯独安焘的神色有些不自然,毕竟他比许将的资历更老一些,可惜许将的资历光芒太耀眼,比安焘强上许多,所以曾布被罢免后,终究也没轮到安焘,他仍然只能是枢密副使。

赵孝骞朝安焘投去歉意的一瞥。

老安没毛病,顶多有点倚老卖老,人还是很踏实的,记得曾经还在赵煦面前为赵孝骞说过好话。

可惜公是公,私是私,朝堂官职有能者居之,这个方面讲不得情面。

「厚卿先生,回头朕赐你黄金百两,丝帛百匹,令宫人送到您府上,以彰先生多年来劳苦辅佐之功。」赵孝骞温和地笑道。

安焘起身长揖:「臣谢官家天恩。」

章惇等其他朝臣会意一笑。

该封赏的人其实在登基大典时基本都封赏过了,现在单独赏赐安焘,自然是为了安抚,毕竟论资排辈的话,枢密使的位置原本应该是安焘的。

赵孝骞有自己的考量,安焘年已六十许,思想方面比较固执守旧,渐失进取之心。

而大宋的枢密院主管军事,未来几年内是要对辽国和西夏用兵的,只能任用锐意进取的臣子,才能让这场战争达到最大的利益。

许将比安焘年轻几岁,更重要的是,他曾在军中当过副使,熟悉了燕云边军的风格和战力,任许将为枢密院,坐镇汴京,谋划战略,调度兵马,比安焘更合适。

赵孝骞看着众人,缓缓道:「朕打算这两三年内积攒国力,囤积粮草军械战马甲胄等,两三年后,朕将发起北伐,争取将辽国灭于斯役,先知晓诸公,望诸位通力配合,勿复内斗,徒损国本。」

众人凛然,同时起身应是。

「枢密院就由冲元和厚卿先生牵头,现在可以提前制定北伐战略,这两三年里,皇城司的势力也将扩张至辽国朝堂和民间,刺探更多的情报,以供枢密院参详斟酌。」

「朝堂诸臣各司其职,子厚先生负责内政,回去召集政事堂诸公,商议新政修正一事,政令不可过于激进,更不可缺乏监管,宁损朝廷国库之利,不可损百姓农户之利。」

赵孝骞停顿片刻,低沉地道:「朕发动北伐可以多等几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朕有耐心,等得起,但若因为要北伐而对民间横徵暴敛,朕与昏君暴君何异?」

「所以,政事堂诸位修正新政条款时,不必在意北伐的计划,此事延后几年也无妨,重要的是保证百姓之利,现在的新政不行,弊处太多,民不聊生,必须马上修正。」

章惇起身长揖道:「臣明白官家的意思了,这就回政事堂召集同僚,商议修正新政一事。」

赵孝骞满意地点头。

上次与章惇的一番交心相谈,终归是有了一些效果。

这位宰相的态度比以前积极多了。

赵孝骞接着道:「还有一事,政事堂会同吏部,从汴京官员里挑选百人,下放到京畿周边州县乡村,与当地农户同吃同住,调研各地百姓农户税赋,耕作,粮种,收成等情况。」

「时限大致定在半年,半年后百名官员回京述职,朕要听到民间最真实的声音,百姓真正的疾苦……」

赵孝骞说着冷下脸,道:「谁若回京后跟朕说,民间百姓如何安宁幸福,如何衣食无忧,完全找不出任何问题,可就莫怪朕严惩治罪了。」

「不仅如此,下放乡村的官员表现如何,是否滥用职权,是否鱼肉乡里等等,皇城司会遣密探随时追访察举,若官员在各地有不法者,就地治罪,朝廷永不录用。」

此言一出,在座众人除了章惇外,尽皆震惊地看着赵孝骞。

没想到官家登基的第一天,就做出如此惊世骇俗的决定。

百名官员下放乡村,实地调研各地乡村农户的真实境况,这可是大手笔。

显然,官家将「务实」二字做到了极致,他是真心想要改变大宋的现状,以事实为依据,对朝廷新政做出最合适的修正,最后颁行天下,让苍生受益。

「不仅如此,政事堂的各位宰相也要轮班下放,走访各地乡村,三两月为限,所见所闻皆上奏朕,唯有亲历过民间疾苦,你们才知道如何着手修正新政条款,让每一条都落实到民间,不让任何人钻了空子。」

「宰相们下放地方,朕会给予『按察使』之职,若遇地方官员不法者,地主压榨农户者,权贵私下圈地者,皆有权治罪。」

殿内众臣愈发吃惊。

官家决定的事宜很有针对性,针对的就是关于新政的弊处,下放乡村也好,修正条款也好,皇城司监管密奏也好,从头到尾将整个流程走得非常顺畅。

察访,修正,监管,三者皆行,这是要真正花大力气改变这个国家了。

赵孝骞迎着众人吃惊的眼神,缓缓道:「此事重大,其中官员权贵士商地主等等关系盘根错节,故而只能徐徐图之,循序渐进。」

「所以,咱们首先把路打通,从民间乡村到汴京延福宫,朕需要开辟一条可以直达天听的顺畅通道,让朕能听到民间的疾苦和声音,清清楚楚看到是谁在盘剥百姓,谁在钻新政的空子,谁在欺君罔上。」

「路打通了,将来新政修正落实后,可依旧循此而行,中央朝廷对地方的监管到位,地方官员从此无法一手遮天,朕初步的目的就达到了。」

说了很多话,赵孝骞有点口乾,端起桌上的茶水灌了一口。

茶水早已凉了,赵孝骞微微皱眉,郑春和已非常有眼色地进殿,躬着身子将赵孝骞和几位重臣的茶水都换上热的,然后识趣地躬身退下。

赵孝骞忍不住看了郑春和的背影一眼,难怪赵煦对郑春和用得如此顺手,从登基以来身边就没换过人,如今看来,郑春和在侍候人这方面真的无可挑剔。

章惇等人仍在沉默,官家今日说了很多,安排了很多事,都是国之大事,他们还在慢慢消化,考虑这些改变对朝堂和天下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具体实施。

赵孝骞却看了看天色,笑道:「朕虽刚登基,但朕的生活算不上奢靡,也有意削减宫中开支,为国库节省一点,以作将来北伐之用,所以……就不留诸位吃饭啦。」

众人识趣地起身告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