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840章 君臣问政

世子稳重点 第840章 君臣问政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2 03:21:16 来源:源1

第840章君臣问政

聪明人懂得进退。

赵孝骞争位,章惇可以算是出力最大的功臣,二人之间属于同盟关系。

赵孝骞要的是皇位,章惇要的是新政继续推行,新党继续存在,而他这个宰相,自然也要继续当下去。

大家都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所以同盟成立。

但同盟归同盟,章惇想要试探赵孝骞的心理底线,那是另一码事。

不是说因为同盟我就要让着你,事事向你妥协。

赵孝骞既然已代入了皇帝这个角色,那麽看待章惇的目光就不再是同盟,而是君臣。

你一个臣子,在皇帝面前玩这种心眼儿,你觉得合适吗?

于是在被赵孝骞含蓄地打了脸后,章惇立马懂事了。

事实上,他已试探出了赵孝骞的心理底线。

尽管赵孝骞还没登基即位,可皇权这东西已成了他的逆鳞。

比如册封功臣名单这件事,其实已算是章惇僭越了。

你一个宰相,当着皇帝的面大肆册封党羽,屁股歪得这麽彻底,居然还好意思把这份名单拿出来给皇帝看,是在把皇帝当傻子糊弄吗?

赵孝骞不软不硬,话里已将这份名单彻底作废,并且提出了自己觉得应该封赏的人。

值得玩味的是,赵孝骞亲自决定封赏的人里,有一大部分是燕云边军里的将领。

这无疑是新朝的一个明显信号,皇帝要渐渐改变大宋重文轻武的国策,慢慢提拔武将和士卒的地位和待遇。

一个怯懦,心虚,没有自信的帝王,才会如此害怕和提防武将和军队。

赵孝骞不害怕,可以说,军队是他维护统治的基本盘,未来的岁月里,他还要靠军队北伐,灭亡辽夏,完成华夏统一。

不把将士们的心焐热了,人家肯为你卖命吗?

这便是赵孝骞决定封赏一大批武将的用意。

别喊什麽忠君报国的虚伪口号,当老板的直接上乾货,要麽给钱,要麽给官职地位。

至于章惇呈上来的册封名单,赵孝骞终究还是给了他面子,允许他挑十个新党朝臣出来册封。

这是纯粹的人情,并不是说这十个人对他夺位成功做了多大的贡献,只是新老板刚上任,给手下的高管一个客气的见面礼,仅此而已。

此举既维护了宰相的颜面,同时又敲打了他,恩威并施之下,章惇在散了朝会后才老老实实私下向赵孝骞主动道歉。

赵孝骞仿佛什麽都没发生过似的,一脸的迷茫。

彼此心里有数,这件事过去了,以后仍然可能还会产生矛盾。

因为皇帝和宰相的关系,自古以来十分复杂。

两者既要互相合作,维护共同的利益,又有明里暗里的争斗,为了权力,为了党羽,为了朝局平衡而冲突。

当初赵煦尚在时,也经常与章惇争吵,二人闹得面红耳赤,赵煦几次生了罢相的念头,可为了朝局平衡还是忍了下来。

赵孝骞的性格与赵煦不一样,他外表温和儒雅,但骨子里却更强势,将来即位后,他与章惇的矛盾恐怕会更激烈。

既合作又对立的关系,赵孝骞自然也要维护自己和宰相双方的体面。

政事堂外,赵孝骞含笑指了指前方的御街,道:「子厚先生可否与我漫步一程?」

章惇会心一笑,道:「臣愿追随殿下。」

二人一齐从政事堂走向御街,章惇这老货今日被敲打后,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他终于懂事了,与赵孝骞并肩而行时,身子自觉地隐隐落后赵孝骞半步,以示尊卑。

赵孝骞对他的表现很满意。

老货虽然心眼小,报复心强,对外的人设是嫉恶如仇,百无禁忌,可实际上如果他真是这种性格,怎麽可能当上宰相?

强势铁血之类的形象,糊弄一下外人就好,皇帝面前就别装了,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不知道谁。

走了一段路,赵孝骞突然问道:「子厚先生觉得,我即位后,当如何治理天下?」

章惇精神一振,神情立马变得谨慎且凝重,他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以当初参加科举的认真态度,沉思了许久。

赵孝骞的话不是闲聊,对章惇来说,这是一道考题,考他这个宰相是否合格,是否能长久地当下去,是否能与皇帝的心思和利益诉求保持一致,君臣是否能成为长期的合作夥伴。

简单一个问题,却关乎章惇未来的前程,不由得他不小心谨慎。

思考了许久,章惇缓缓道:「臣以为,殿下即位后,首先要解决新政修正的问题,此事关乎天下民生,关乎朝廷国库税常宜当速决,不宜缓行。」

赵孝骞点点头,也不做任何评价,表情更是平淡如水,看不出任何端倪。

这下章惇的心情愈发忐忑了,沉默了一会儿后,章惇接着道:「臣知道殿下的志向,是灭掉辽夏,社稷一统,但事有轻重缓急,有些事情迫切想做,可现实并不允许……」

迟疑了一下,章惇道:「这几年殿下率军抗击辽国,虽说每战皆捷,鼓舞大宋臣民人心,也为大宋开拓了疆土,臣固然为殿下的雄才伟略高兴,可是作为宰相,臣不得不提醒殿下……」

「大宋这几年用兵频繁,抗击辽国动辄十万大军,还不包括间接辅助的各地厢军,乡军团练,调动的民夫徭役辎重等等,可以说,殿下前方兵马一动,臣在后方就要支应数十万人马的吃喝。」

「大宋国库岁入过亿,这一点不假,可国库的支出也不能全部给前线的将士,偌大的疆域,每天发生那麽多的意外和预订支出,说实话,如今大宋的国库,已经快空了。」

赵孝骞的脚步突然一顿,神情终于出现了一丝变化。

实话确实不好听,但章惇既然开了口,只能硬着头皮道:「殿下若欲即位后立马便发起灭辽灭夏之国战,请恕臣直言,国库支应不起一场大战了,如今才五月,等今年的秋赋入库尚需数月……」

「秋赋入库后,同样也支应不起,很多固定的支出其实已经提前预支出去了,一场灭国大战至少耗时一两年,国库拿不出这麽多粮食供将士们吃喝。」

赵孝骞微微动容,沉默许久,叹了口气道:「看来首先还是要与民休养,让大宋慢慢恢复和积攒元气,之后才能发起国战。」

章惇欣悦长揖道:「殿下能这麽想,大宋之幸也,苍生之幸也。」

赵孝骞瞥了他一眼,道:「别把我当作穷兵黩武的暴君,我做事之前必然要想到后果的,实力允许的话,自然无所顾忌出去浪一浪,实力不允许,就老老实实蛰伏,不给自己惹麻烦。」

章惇笑道:「是这个道理,殿下说得通俗易懂。」

赵孝骞继续沉默地往前走着,章惇则小心翼翼地跟随。

良久,赵孝骞又道:「子厚先生,我做事喜欢务实,不喜欢搞那些虚的东西,明白我的意思吗?」

章惇顿了顿,道:「臣以前不明白,但现在明白了。」

赵孝骞嗯了一声,道:「既然与民休养,咱们朝堂君臣就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首先解决修正新政条款的问题,这件事牵扯了太多的人和事,还望子厚先生与我齐心协力,咱们劲儿往一处使。」

「登基大典后,我会与政事堂的诸公一同商议新政的修正,另外,还是那句话,朝中一些官员要下放,要深入民间,参与劳作,了解百姓疾苦,再回京述职,把百姓需要的东西真正体现在新政的条款里。」

章惇面露难色,道:「臣个人非常赞同殿下的做法,但此事恐难落实,朝中官员养尊处优,面对百姓时常年高高在上,若让他们下放到民间,他们多半是不乐意的……」

赵孝骞面色渐冷,道:「这个时候,咱们君臣就该拿出态度了,不愿意下放的官员就地罢免,无论牵扯到汴京的任何权贵功勋,皆不讲情面,若有胆敢闹事,公然违命者,我也不介意杀一儆百。」

「一手握玉玺,一手握刀兵,这才是一国君主该有的模样。」

「大宋多年积弊,原因就在这些官员身上,科举皆是寒门取士,凭什麽当了官儿就忘本了?」

「子厚先生,你自问这些年推行新政,它真的成功吗?难道你不觉得新政已成了各方势力为己谋利,朝堂党争的工具?它原本不是为了造福苍生而存在的吗?为何变成了今日的模样?」

一番话如洪钟大吕,震得章惇脑子嗡嗡作响,冷汗禁不住从额头滑落。

「臣,臣有罪……」

「不忙着请罪,我说过,我做事务实,无论官员还是新政本身,哪里出了毛病,咱们就掰正哪里,让一切回到本来应该有的模样,但这一点需要子厚先生和政事堂的诸公全力配合。」

赵孝骞盯着章惇的眼睛,语气渐重:「这个时候,所谓的阵营党系,恩怨什麽的先抛到一边,咱们先做事,事情做好了,做完美了,旧党也能主动归到新党里来,这就是人心所向。」

「子厚先生,新政不能再成为党系争斗,牵扯各方利益的工具了,受苦的只能是治下的百姓,当年介甫先生提出变法,耗费毕生的心血,难道就是用来让你们各方势力利用和争斗的吗?」

「你一直说要继承介甫先生的遗志,你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可你这几年的行事,果真是一心推行新政吗?你扪心自问,是不是同样也把新政当成了攻击政敌的武器?」

「这样下去,所谓的新政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赵孝骞的话锋芒毕露,字字诛心,说得很直白。

此时的章惇已是大汗淋漓,身子微微发颤,几乎快瘫软下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