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971章 推诿撇清

世子稳重点 第971章 推诿撇清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6 04:45:12 来源:源1

第971章推诿撇清

时代变了。

当红衣大炮一声巨响,仅用一发炮弹便轰开了城门,意味着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固若金汤的城池。

任何坚固的城池和工事,在炮弹面前都将化为齑粉。

从此以后,所谓的城池攻守之战,也将完全改变形态,它不再用人命去填,不再围绕着城墙一边拼命攀爬,一边殊死抵抗。

它几乎是镇国的利器,把它用在平定下邑民变上,作为平叛将领的狄谘都有一种杀鸡用牛刀的荒谬感。

城门被轰开,城内乱民的抵抗意志顿时消失殆尽。

乱民们只是愚昧,但不愚蠢。

他们很清楚,这场稀里糊涂发生的民变到此为止了,靠城里这些拿着农具的乱民,根本无法与朝廷的精锐禁军抗衡。

如果谁还傻乎乎地抄着农具抵抗禁军,城外那些如狼似虎的禁军会欣喜若狂把他劈成碎片,每人拿一个零件向上面请功。

几名骑士围着城外策马狂奔,大声吼出狄谘的最后通牒。

不到半个时辰,一群衣着褴褛,神情枯槁的乱民排着队走出了城门。

城外的禁军将士立马上前,勒令他们在城外的空地上抱头蹲下。

一个时辰后,占据下邑县的所有乱民全部出城,乖乖地蹲在城外空地上,表情绝望地等待朝廷宣判他们最后的命运。

狄谘当即下令看管乱民,并且令大军进城搜索清查,区分乱民和城内原有的居民,拿问乱民的首领,查实当初煽动作乱的首恶人员等等。

下邑县的民变很快平定,狄谘脸上毫无喜色,这根本不是什麽露脸的事,平定这群乱民就跟扫除土鸡瓦狗一般,狄谘心中一丝成就感都没有。

赵孝骞的旨意是「平息民变」,意思是不必滥杀乱民,他们大部分只是愚昧的乡野村夫,朝廷没必要跟他们计较太多。

不过平息民变后的基本善后工作还是要做的,比如统计乱民的人数,姓名,户籍,在占据下邑县城期间是否有过纵火,杀人,抢掠等罪行。

如果一切都清白,只是稀里糊涂被牵扯进来,那就派人将户籍地的里长和宗族请来,把人领回去,并严厉告诫不准再参与这种作乱的行动。

如果有人在占据县城期间犯下了罪行,那就不客气了,按规矩法办。

善后工作持续了一夜,第二天清早,下邑县民变基本解决妥当,狄谘向朝廷报捷的同时,下令大军启行,向楚丘县开拔。

…………

汴京,延福宫。

赵孝骞表情平静地坐在文德殿内,尚书右丞曾崇兴脸色苍白地站在他面前。

下邑县民变,是震惊朝堂的大事,此时正值种建中率王师出征西夏,举国上下翘首以盼地等待这场灭国之战的结果。

这个时候,大宋境内却发生了民变,而民变的责任人,自然与南京留守府脱不了干系。

南京留守李淮,正是曾崇兴曾经的弟子,李淮如今这个位置,也是曾崇兴这些年不遗馀力推举上去的。

所以,此刻曾崇兴便站在了赵孝骞面前。

尚书右丞,也相当于副宰相了,但曾崇兴在政事堂的存在感不强,赵孝骞有时候甚至都差点忘了有他这号人。

若非大宋南京出了事,赵孝骞问起李淮的履历,恐怕曾崇兴仍没能进入他的视线中。

「慎年先生,不必拘礼,坐下说话吧。」赵孝骞温和地笑道。

曾崇兴忐忑地坐下,神情愈发不安。

下邑县民变的消息传来,曾崇兴当时就知道大事不妙。

下邑县是南京的辖县,而南京留守正是他的学生李淮,如此严重的大事,朝廷平定民变之后,必然是要查实追究责任的。

可以说,南京官场上的那些人一个都跑不了,首当其冲的便是李淮。

南京辖县出了事,第一个问罪的当然是南京留守,不然呢?

曾崇兴并不知道南京地面上究竟发生了什麽,当李淮的奏疏送进汴京朝堂,把民变的责任推到监察府官员刘泽宁头上时,曾崇兴愈发察觉大事不妙。

李淮远在南京,算是封疆大吏,可他对这位即位不久的官家并不熟悉。

但曾崇兴不一样,他每天在政事堂办差,对官家太熟了。

他知道官家不是那麽容易被糊弄的昏君,如果李淮在奏疏上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请罪,那麽官家可能不会想太多。

可李淮却偏偏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刘泽宁身上,事情就复杂了,而官家也起了疑心。

不得不说,李淮走了一步蠢棋。

他错误地以为官家会相信他的一面之辞,他以为化被动为主动,会让官家转移注意力,把怒火迁到监察府头上。

但他并不知道,这一代的大宋官家是在战场上历练过的,他的头脑清醒,手段狠辣,即位这大半年来,被他罢免处置甚至斩首的官员,已有数百人了。

大宋历代帝王对臣子都没如此强硬过,除了赵孝骞。

李淮让监察府背锅的奏疏送进朝堂,曾崇兴的心便沉入了谷底,他很想当面指着这位曾经的弟子破口大骂,骂他自作聪明,骂他愚蠢至极。

朝廷平乱的军队派出去了,监察府的两位首官也亲自去南京了,皇城司的勾当公事也亲自去了,事情越来越严重,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已不是李淮这个南京留守能掌控的了,是李淮把自己推进了火坑。

曾崇兴急得六神无主,因为他很清楚,一旦李淮落马,他这个曾经的恩师,这些年不遗馀力把他推举上来的副宰相,也要承担连带责任的。

曾崇兴很想给李淮送去密信,斥责也好,痛骂也好,终究还是想再当一回老师,告诉李淮接下来该如何正确应对,如何自救。

可当曾崇兴刚产生这个念头,他便赫然惊觉自己被监视了。

从政事堂到自己的府邸,总感觉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不用问,必然是皇城司的眼线。

这种情况下,曾崇兴根本不敢轻举妄动,一旦密信送出,被皇城司的人半路截下,他曾崇兴就是罪上加罪。

惶恐不安地等着南京的消息,直到今日,他在政事堂神不守舍地办差时,突然有宫人传话,官家召见。

此刻曾崇兴坐在赵孝骞面前,心跳陡然加快,看着官家平静温和的脸庞,根本观察不出半点情绪端倪,曾崇兴心中愈发没底了。

宫人奉上茶水,赵孝骞端盏笑道:「这是朕曾经亲手所创的茶,后来朕的父王出面贩卖,受益居然不错,听说都卖到辽国和日本了,可能西夏也能买到,慎年先生也听说过吧?」

曾崇兴小心地道:「臣确实听说过,官家心智聪慧,所思所想皆我等凡人不能及也,臣甚是钦佩。」

对曾崇兴刻意的奉承,赵孝骞只是笑了笑。

他喜欢听人拍马屁,但前提是,马屁得走心。

在这个领域,蔡京的表现无疑比曾崇兴强多了,人家那情绪价值提供的,心花怒放的朕真不知如何疼爱他才好……

于是赵孝骞转换了话题,缓缓道:「朕听说慎年先生曾是国子监的监判,这些年想必是桃李满天下了吧?」

曾崇兴心头一颤,脸色愈发苍白。

他很清楚,这不是官家随便闲聊的话题。

「臣确实当过几年监判,教授弟子学生圣贤经义,有人中进士,有人落榜,所谓桃李,不过是为国举才,臣不敢以师自尊。」

赵孝骞笑了笑,曾崇兴这话四平八稳,可谓滴水不漏。

他大约也明白今日为何被召见,他更清楚自己的弟子李淮怕是保不住了,于是首先便把老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尽量淡化,给将来朝廷追究责任时埋下伏笔,把自己撇清摘出去。

所以说,能进政事堂的人,哪个不是老狐狸?

「慎年先生何必自谦,您的许多学生后来都高中进士,有的为官一任,有的更成了封疆大吏,可见先生教书育人的本事不一般。」

曾崇兴面色苦涩,自己拼命撇清关系,官家却拼命把他扯进这师生关系里,看来李淮落马后,官家多半不会放过他了。

其实,确实也无法撇清,李淮这些年的平步青云,大多都是他这位恩师在背后助推,现在李淮闯下这般大祸,他能撇清得了?

「臣愧不敢当官家谬赞,当年教授学生时,臣教的道理也是圣贤之言,经义之论,并未丝毫逾矩,至于他们的仕途政绩,为人品行,臣就管不了了。」

赵孝骞的嘴角扯了扯。

这老狐狸,还在负隅顽抗,还在推卸责任。

二人的对话一字一句都没提及李淮这个人,但二人的话题却都是围绕着李淮展开的,不知情的外人听起来满头雾水,如同两位高僧在打机锋,唯有二人自己清楚在说什麽。

君臣正在互相斗心眼儿时,郑春和匆匆进殿,低声道:「禀官家,皇城司赵歙传来急奏……」

赵孝骞眉眼不抬,淡淡地道:「说。」

郑春和谨慎地看了旁边的曾崇兴一眼,道:「赵歙来报,已找到刘泽宁了,他正高烧昏迷,皇城司的人已将他送来汴京。」

话音落,仿若一道惊雷,狠狠劈在曾崇兴的头顶。

曾崇兴右手一颤,原本捧着的精致茶盏顿时失手摔落,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曾崇兴一脸惶恐,急忙起身赔罪。

赵孝骞扫了地上的茶盏碎片一眼,笑道:「无妨,一只茶盏而已,碎便碎了,朕坐拥万里江山,精致完好的茶盏数不胜数,不差这一件。」

「既然碎了,那便应该清扫出去,送它去它该去的地方。」

曾崇兴浑身一颤,官家这句话他听懂了。

他说的根本不是茶盏。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