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960章 开蒙恩师

世子稳重点 第960章 开蒙恩师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6 04:45:12 来源:源1

第960章开蒙恩师

随着大军开拔,一场灭国之战就此开幕,汴京城外,西郊大营。

浩浩荡荡的队伍踏着白茫茫的大雪,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向西行进。

明明是恶劣的天气,道路的两旁却站满了出城送行王师的百姓。

相比寒冷的天气,百姓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温暖的笑容,他们手捧着煮鸡蛋,糕点,烙馍等自家做的吃食,塞给队伍里行走的将士们。

这画面,颇有几分「单食壶浆」的味道,看得出百姓们是发自内心的支持这场战争。

对西夏来说,这场战争是大难临头,但对大宋来说,却是扬眉吐气。

当年那个怯懦软弱,处处被人欺负的大宋,如今竟然有了主动进攻敌国,并且誓要将其灭国的底气。

这才多少年,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国家的强大,对百姓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幸事。

赵孝骞和文武众臣站在大营辕门外,看着白茫茫的雪地里,黑压压地站满了送行的百姓,赵孝骞不由笑着叹了口气。

「军心可用,民心可用。」赵孝骞喃喃道。

旁边的许将躬身道:「官家圣明,军民用心,方有今日之气象。」

赵孝骞了他一眼,笑道:「冲元先生居然也会拍马屁了?这可不像你呀。」

许将摇头:「臣并非拍马屁,而是说实话,官家即位以来的种种决策,臣都默默看在眼里,臣以为,大宋历代帝王里,无人能及官家之胆魄,官家有真正的雄主英君之相,大宋幸甚。」

赵孝骞哈哈一笑,道:「这实话听得让人心情愉悦,冲元先生,再过几年,朕再给你加一桩差事,不知可应允否?」

许将凛然道:「报效君上社稷,臣绝无怨言,多少差事臣都愿接受。」

「没那麽严重,认真说来是朕的一桩私事朕的长子赵昊,过几年便到了开蒙的年纪,朕想请冲元先生为朕的长子开蒙,不知可否?」

许将一惬,接看露出惊喜荣幸之色,躬身正色道:「能为皇子开蒙,臣三生有幸,臣定不负官家所望,倾尽所学教授小皇子学业,兼顾培养小皇子的品德,不让他行差踏错。」

赵孝骞点头:「那就辛苦冲元先生了,小子或许性格顽劣,先生教授学业之时不必客气,但凡他敢扎刺儿,先生只管大嘴巴抽他,朕在一旁为先生鼓舞喝彩!」

许将:「...........

是亲生的吗?别人家的父爱如山,你的父爱竟是贴山靠——·

不过赵孝骞提起这事儿,还是令许将激动莫名。

朝堂上博学大儒何其多,真论起来,朝中许多朝臣的学术水平其实都比许将高。

没想到在万千博学之士里,官家竟单单选了他当皇子的授业师傅,这是何等的器重与荣幸,说实话,这可比给他升官普爵荣耀得多。

「这两年孩子还小,可能有些懵懂,先生可以没事进宫多看看他,闲暇之时带他玩耍,将一些人生道理寓教于乐,也提前培养一下你们的师徒感情,让他多蹭蹭你—」

许将不解地道:「『蹭蹭」的意思是」

「哦,先生是当年的状元公,让朕的犬子多跟你亲近亲近,蹭一蹭状元公的文曲才气,将来说不定也能考个状元呢。」赵孝骞朝他牙一笑。

许将苦笑:「官家这口没遮拦的,真是———」

赵孝骞拍了拍他的肩,笑道:「咱俩当年可是一个战壕出来的,也曾并肩作战过,朕的孩子交给你,很放心。」

许将感动地躬身:「臣必不负官家之望,一定将小皇子教育成材,成为国之栋梁。」

「别定那麽高的目标,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下雨知道往家里跑,朕愿足矣。」

许将脸颊抽搐了几下。

这个目标—确实不高,太特麽务实了。

赵孝骞笑意吟吟地看着他,老实说,朝堂上的博学大儒确实不少,水平比许将高的人很多。

但赵孝骞只认准了许将。

毕竟当年在同一个战壕里待过,赵孝骞对许将的人品颇为了解,知道他是个正直的人赵孝骞用人,才能倒是其次,主要是个人品行要过得去。

若是选个博学但心眼儿多的家伙当赵昊的启蒙恩师,孩子从小到大带在师傅身边,耳濡目染教他一些所谓的帝王术,争权夺利,拉帮结派之类的东西,好好的孩子不是养废了麽。

更何况,许将的学术水平也不差。

状元公啊,稀罕物件儿,古代状元的含金量,可比后世的高考状元高多了,真以为大街上随手能捡到一个?

君臣二人站在辕门前聊着天,身后的一众文武官员隐约听到二人谈话的内容,不由羡慕得两眼通红。

皇子的开蒙恩师啊,这等极其荣耀的差事,竟被许将捡到了。

老许家祖坟的上空今日莫非在放烟花?

被委以如此重任,可见官家对他是何等的信任与器重,当年官家潜邸成边之时,曾与许将共事过,谁都没想到,这份同僚之情竟成了许将今日青云直上的善因。

回忆当年,曾与官家共事过的朝臣,似乎没有一个被亏待的,种建中宗泽这些武将居然都被封了爵位。

众人只恨自己当初没这麽好的运气,谁能想到当年那位成边的宗亲子弟,竟是一条真龙呢。

三万禁军将士已全部离开了大营,呼啸凛冽的寒风里,只见远处的队伍已消失在道路的尽头,此刻只依稀可见飘扬的旌旗在风雪中摇曳,直至与漫天的风雪融成一片。

许将凝视着远处已看不见的王师队伍,忍不住叹道:「这天气,实在不是开战的好时机。」

赵孝骞也叹道:「朕也想过不如等到开春再启战,可是战机稍纵即逝,辽国已经动了手,我大宋若因天气原因而贻误,待西夏被辽国完全吞下,再想分一杯羹就更麻烦了。」

「只好委屈将士们忍耐一下,朝廷的后勤方面也会源源不断地供给将士们饱暖。」

赵孝骞的脑海里不由冒出「棉花」这种作物。

其实如今的大宋已经有种植棉花了,不过棉花这东西仍然是稀罕物,种植面积很少,而且棉花这东西在市面上几乎是奢侈品的价格,只有王公权贵才消费得起。

幸好棉花这种作物容易普及,它本身耐旱耐高温,也不占良田,只要朝廷对这方面提供政策倾斜,过不了几年,棉花就将成为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的好东西。

那时将士们出征作战,也就不必忍受天寒地冻了,对宋军的战斗力也是极大的加成至于将来选取何处大面积种植棉花,赵孝骞也有了主意。

西夏国的南面邻国,名叫「黄头回」,也是曾经的西域,后世的新疆,将来灭了西夏和辽国后,这些周边的邻国也是要统一的,那块地盘简直是种植棉花的天选之地。

站在茫茫风雪中,赵孝骞再次眺望远处已消失不见的大宋王师将士,悠悠地道:「走吧,将士们即将奔赴前线,浴血杀敌,咱们君臣也要做好后勤,让将士们吃饱穿暖。」

大宋应天府,辖下虞城县。

虞城县辖下计七十馀村,其中一村名曰「治平村」。

京畿东路巡察使刘泽宁,此刻便在这座村庄之外。

从汴京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应天府,刘泽宁并未按官场规矩进应天府拜会留守和诸官,而是半途改道,直奔虞城县而去。

这个决定其实是在出京的马车上临时做出的,而且选择虞城县的行程,也是刘泽宁随机的决定。

作为监察府官员,刘泽宁深知官场之弊。

若是让本地官员陪同,那麽无论他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不真实,那只是本地官员想让他看到的。

刘泽宁身负皇恩和使命,同时也是个品行正直的官员,当然不可能提前让本地官员知道他的去向。

唯有自己随机选择的地方,才能接触真实的民情,了解官府的真实做派。

所以刘泽宁选择了半途改道,虞城县是他随机决定的地方,虞城县辖下的治平村,同样也是他随机决定的地方。

这种神出鬼没的作风,对监察府官员来说或许很正常,但对应天府官员来说,刘泽宁的举动都快把他们逼疯了。

刘泽宁临时改道的消息传到应天府,所有的官员都忙碌起来。

他们忙着盖盖子,忙着遮掩,收拾善后。

整个应天府官场都充斥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凝重,焦虑,甚至是肃杀的气氛。

此时此刻,刘泽宁站在治平村的一片良田外,眯眼观察着空旷的田野里,一堆堆秸秆在白雪的土地上燃烧,白烟扶摇而上,随即被寒风吹散。

一名老农站在他身侧,一脸的局促不安。

老农也是倒霉,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他不过是出门走走,结果就遇到了刘泽宁一行人,被他叫住问话。

从衣着打扮上,老农看得出刘泽宁必然是贵人,别的不说,只看他身后近百名一言不发,神情冷峻的汉子,就知道刘泽宁身份不凡,跟他这个刨了一辈子地的农民绝不是同一个阶层。

刘泽宁的态度很温和,脸上带着彬彬有礼的微笑,问话时甚至还握着老农粗糙乾枯的手,一点也不见嫌弃的表情。

「老丈是说,这治平村的土地全部都是一家所有?」刘泽宁有点惊讶,不死心地重复问了一句:「全部?」

老农一脸愁苦,叹了口气:「全部,整个村子都是地主家的佃户,咱全村都帮他家种地呢,每年交上田租后,能剩一两百斤粮食就算风调雨顺了。」

刘泽宁不动声色地问道:「您一家四口人,若是只剩一两百斤粮,怕是养不活家人吧?」

老农叹道:「家里老人少吃点,干活的儿子多吃点,我等老朽无用,平日进山挖点野菜,采点山蘑,运气好说不准能打两只野兔,卖了也够几天口粮,日子不就这麽凑合着过吗,饿不死就勉强活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