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927章 以死谏止

世子稳重点 第927章 以死谏止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6 04:45:12 来源:源1

第927章以死谏止

官家与太后的争吵,算是宫闹隐秘,消息没有传出去。

但在外人不知的层面,官家对太后已经展开了行动。

接下来几日,赵孝骞专门陪着狄莹,对朝堂的反对声置之不理,外面都快吵翻天了,后宫倒是一片祥和。

赵孝骞除了陪狄莹,也陪赵昊,这几日带着赵昊到处乱逛,赵昊的性子倒是越玩越野,胆子也越来越大。

后来发展到他居然敢爬上大庆殿外的白玉栏杆,然后往下跳,几乎两层楼的高度,跟在后面的郑春和以及一众宦官宫女魂都吓没了,幸好被赵孝骞眼疾手快地抱下来。

毫发无伤的赵昊仍没心没肺地傻笑,郑春和人都快吓瘫了,跪在地上脸色苍白,不停喃喃念叻着祖宗保佑,苍天有眼什麽的。

对于赵昊的这种危险行为,赵孝骞也吓了一跳,然后毫不客气地一巴掌狼狠落到他的屁股上,

严厉警告不准爬那麽高,否则大巴掌侍候。

也不知赵昊听没听懂,反正哭豪了几嗓子后,倒是安分了几日,没再做危险的动作了。

时已近入冬,汴京的天气越来越寒冷,处在中原这块平原地带上,到了冬天不仅乾燥,也比南方更冷。

汴京周围没有山脉的遮挡,寒流来临根本无从拦截,这年头棉花等产物还没有普及,是一种非常金贵的奢侈品,所以到了冬天,汴京的大街小巷基本没什麽行人在路上走,全都躲在屋子里取暖。

政事堂内,赵孝骞翘着二郎腿,面前坐着章,苏辙,蔡卞等人,众人的脸色不好看,只有赵孝骞神情淡然,不喜不悲。

在众人面前,新政司郑朝宗正手执一份长的文稿,对宰相们宣念着条款。

这是新政司最近几日的商议结果,长的文稿要表述的内容其实不多,可以说很简单。

里面有各种数据,各种现状,以此来佐证大宋推行方田均税法的必要性。

「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提出来的,也是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在赵孝骞之前,朝廷不是没有推行过是的,它曾经被推行过,时间很短暂。

早在仁宗年间,一个名叫「郭谘」的官员,就向朝廷提出「方田均税」。

郭谘当年是大理寺丞,他的一位朋友名叫杨偕,时任河北路转运使,当时他发现河北明明是鱼米之乡,拥有广的平原和耕地,但朝廷收上来的赋税却少得可怜,与河北实际的田亩数量严重不符。

杨偕作为转运使,收取地方粮赋是有KPI任务的,收不上来会被问罪,杨偕忧心之时,作为好友的郭咨于是提出帮忙。

郭谘下到地方,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地方豪强地主勾结官员,兼并土地,并且隐瞒名下实际田亩数,以此偷逃漏税,现象十分严重。

于是郭谘向朝廷上疏陈情,将实际情况告之仁宗,仁宗当即下旨,令郭谘查办。

郭谘到了地方后,直接动用官府的力量,根本不理会地方官府对本地田亩的造册,而是直接下到地方,实际丈量土地。

是多少土地,就收多少赋税,不管谁是地主,总之朝廷的土地,就必须向朝廷交税。

郭谘用这个法子,首先从河北路查起,然后将这个法子扩散到河北各个地方。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那一年河北收上来的粮赋,比往年多了好多倍,朝廷国库莫名其妙发了一笔横财。

于是郭谘提出的「方田均税」,便被当时的朝臣们记住了,尤其是被王安石记住了。

到了后来,神宗熙宁五年,王安石主持变法,便将郭咨提出的「方田均税」也列入了变法新政条款之中。

当时方田均税推行之后,短短数年间,朝廷共计查出京畿五道地方豪强地主隐瞒田产两百四十八万馀顷。

记住单位,是「顷」,不是「亩」。

这还仅仅只是京畿地区查出来的隐田数量,若是推行到天下,数量可能会更惊人。

可惜,这条新政最后终究还是没能推行到天下。

它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王安石查完京畿地区后,被天下豪强地主疯狂反扑,誓死反对,最后方田均税法在元丰八年被神宗下旨废止。

后来那几年里,「方田均税」几废几立,反覆多次,直到如今,章惊拜相后,虽说名义上仍旧推行新政,可方田均税作为新政里最重要的条款,却没人敢提,没人敢碰了。

此刻的郑朝宗站在官家和诸位宰相面前,拿着文稿侃侃而谈。

郑朝宗分析问题很精辟,也敢于说实话说真话。

尽管实话真话不好听,在座的宰相们脸色黑得如同被人泼了墨,可郑朝宗对宰相们地难看的脸色视若无睹,仍然语气缓慢且坚定。

「——-所谓『方田均税』,此法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一曰『方田」,二曰『均税』,『方田」者,丈量清查地方实际田亩也,『均税」者,将地方上的土地分为五等,按照等级不同,向朝廷交的粮赋也不同。」

郑朝宗无视宰相们的脸色,而是抬头直视赵孝骞。

「臣禀官家,当年介甫先生主持变法,方田均税清查京畿五路州府田亩数,查出隐田两百四十八方余顷,给朝廷国库增加了数倍的收益,此事臣且先不提。」

「臣要说的是,熙宁五年开始推行方田均税法后,各地官府皆有文档存案,日『京畿五路失地流民,大多计回乡,复得其田以耕种」。」

「官家,臣以为新政之推行,其目的不仅仅是为国库增加岁入,更重要的是,让天下的百姓农民有田可种,有饭可吃。」

「当年推行方田均税的结果,在座诸公应该都清楚,大量的失地流民回到家乡,他们重新得到了田地,开始辛劳耕种。」

「故,方田均税明明是大善之政,大德之政,对大宋社稷国祚有百利而无一害,为何诸公却视而不见,故意纵容朝臣反对此法?臣年轻,不知其解,不知在座诸公可有愿为臣解惑者。」

这番话锋芒毕露,意有所指。包括章在内,所有人的脸色愈发难看,不少人已是脸色铁青。

赵孝骞坐在政事堂首位,表情平淡,面沉如水,一双锐利的眼晴不时扫过在座的众人。

摆事实,讲道理,举数据,其实结果显而易见。

真理就是真理,经得起任何人的质疑和辩驳,它仍然颠扑不破。

如今满朝文武反对,不是他们辨不清善恶黑白,而是自己和家族以及身后庞杂错综的利益关系网深陷其中,无法抽身。

政事堂内,郑朝宗说完后独自坐下,堂内一片死寂。

赵孝骞环视众人,目光落在章惊身上,微笑道:「子厚先生,道理不辩不明,先生若有反对的理由,也可畅所欲言,所谓兼听则明,朕更愿意听一听不同的意见。」

章惊沉默片刻,叹道:「臣无话可说,官家若欲推行方田均税法,臣—不反对。」

顿了顿,章惊却又道:「可是臣不反对,但无奈势单力薄,实在压不下满朝文武的反对———」

赵孝骞脸上的笑容渐渐僵冷。

嘴上说着不反对,但实际上还是不想支持。不敢公然反对,于是选择了不作为。

赵孝骞此刻不由生出了罢相的念头。

如果宰相与皇帝都不能同心同德,那麽留着这个宰相有何用?给自己添堵吗?

君臣之间的气氛就这样僵持住,章坐在赵孝骞身侧,莫名感到浑身一阵阴冷,明明堂内无风,可他就是感觉有些悚然,骼膊上的寒毛都竖起来了。

忍不住转头望向赵孝骞,见他垂脸沉思,脸色难看,眼中闪烁着莫测的光芒。

章浑身一颤,他现在终于知道刚才那股莫名的阴冷感觉从何而来了。

官家已对他这个宰相失望至极,自己这个宰相位置恐将不保!

章心中一急,正要说点什麽挽救一下,然而这时堂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宦官脸色苍白,匆匆入内,朝赵孝骞躬身。

「禀官家,有事发生。」

赵孝骞抬眼警过,淡淡地道:「说。」

「半个时辰前,户部侍郎石仲先,在延福宫门外跪拜许久,趁值守禁军不备,突然起身以头撞宫门,石仲先当场身死!」

话音落,满座皆惊,章惊吓得腾地一下站了起来,脸色铁青地瞪着那名报信的宦官。

其馀众人也纷纷站了起来,发出惊惶的呼声,然后面面相。

户部侍郎,可是朝中的正三品官职,可以称得上位高权重了。

一名正三品官员,二话不说决然头撞宫门而死,影响实在太恶劣了,绝对是惊世骇俗的大事!

赵孝骞眼皮跳了跳,却仍然稳坐不动,淡淡地道:「可查清石仲先为何以头撞宫门?」

宦官垂头,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抖抖索索地道:「这是禁军从他户身上搜出来的书信,应该是石仲先留下的遗书。」

赵孝骞招手:「给朕看看。」

书信递到赵孝骞手里,他展开迅速扫了一遍,脸色阴沉得如同暴雨前的天空。

看完之后,赵孝骞突然冷笑数声,道:「好,好得很!上疏谏止不成,直接拿性命要挟朕了,

好!」

「联现在很想知道,这里面到底多深的水,多脏的心,让一个正三品的官儿连性命都可以放弃,为的就是恶了朕的名声,逼朕不得不妥协!」

「不过,死一个人的分量可能还不够,他们若是成群结队组团来撞宫门,说不定朕就怕了,在座诸公,要不要悄悄劝一劝朝臣们,让他们多死几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