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906章 治本治标

世子稳重点 第906章 治本治标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6 04:45:12 来源:源1

第906章治本治标

纵观大宋历史,赵孝骞下旨处斩陈州官员及商贾地主计八十多人的举动,其实是非常罕见且震撼的。

这种震撼足以令天下人惊骇敬畏。

大宋立国以来,从来没有一次性杀过这麽多人。

向来重视文官士大夫的大宋,从立国开始的发展和治国,本身就是一种畸形状态,重文轻武,

刑不上士大夫,以孝治天下等等,都是走了弯路。

不可否认,因为重文轻武的政策,大宋立国百年来,在文化上的发展和进步,确实足以在华夏数千年文明中闪耀,这期间也出过许多名耀千古的诗人,词人,文章大家,诸如欧阳修,苏轼,张载等。

可是站在皇帝的角度,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明显是弊大于利的。

赵孝骞是务实主义者,他希望看到的大宋,不是文章诗词多麽经典,不是出了多少伟大的诗人词人大家。

他要的很简单,把国家的威风打出去,将士们开疆拓土,百姓们安居乐业,耕者有其田,人人有饭吃。

这些,远远比出一万个诗人词人强太多了。

毕竟诗词文章当不了饭吃,百姓饿肚子的时候,不是念几篇诗词文章就能饱的。

赵孝骞要建立新秩序,就从处斩这八十馀人开始。

他要用这种残酷的方式告诉天下的官员商贾和地主,皇权已不再容忍朝野官商地主勾结,不允许以权力勾兑利益。

文官被皇权惯坏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从此以后,「刑不上士大夫」已不再是文官们的保命符,它已失效了。

福宁殿内,章,蔡下,苏辙等人恭敬地坐在赵孝骞面前,几位宰相今日的表情明显多几分敬畏和慎重。

处斩那八十多人后,政事堂的宰相们大约已了解赵孝骞的性格和意志了。

以后别拿什麽「善待文官」之类的屁话给官家洗脑,官家根本不吃这一套。

他要的是稳定完善的国家制度,一丝不苟的大宋律法。

无论是谁犯了事,依法严办,没有任何法外开恩的理由。

坐在宰相们面前,赵孝骞的表情依然笑容满面,前几日朝会上君臣的博弈较量,他仿佛完全忘记了,此时此刻仍是一派君圣臣贤,融洽益彰的画面。

「诸公,议事之前,朕先说一件事——」

赵孝骞顿了顿,缓缓道:「政事堂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武安军节度副使蒋长青,即日罢官免职,逐出朝堂。」

话音落,在座众人惊然一惊。

章惊失声道:「不知蒋长青所犯何事?」

赵孝骞从桌案上取来一份供状,上面有已经被斩首的陈州知州曾叔礼亲笔画押签供。

将供状递给章,赵孝骞缓缓道:「朕非暴君,不会无缘无故处置朝臣,尤其是政事堂皆是大宋重臣,朕更不会轻易罢免。」

章惊垂头看了一遍供状后,神情由震惊转为黯然,摇了摇头,将供状递给其馀众人传阅。

「曾叔礼在陈州任上胡作非为,祸害数万百姓,自然是朝中有人为他撑腰,蒋长青便是他的靠山。」

赵孝骞表情渐冷,道:「朕说过,此案无论牵扯到任何人,皆须除恶务尽,不枉不纵。」

「鉴于蒋长青曾是三朝元老,对大宋亦付出过苦劳,朕从轻发落,留他一命,只将他罢官放逐,已给他留足了体面,诸公意下如何?」

殿内众人沉默。

铁案如山,还能怎麽说?

求情都没脸张嘴。

官家说得对,只将他罢官,已经算是留足体面了。

殿内气氛有点僵冷,赵孝骞哈哈一笑,道:「好了,此事不必再提,就这样决定了,朕再说第二件事。」

「当初朕登基前后,与子厚先生等有过约定,新政可以继续推行,但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条款必须修正。」

「朕认为,修正新政不过是治标,民间百姓抗拒新政的根本,还是在于大宋吏治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根子上着手,故而朕力排众议,设立了监察府。」

「如今监察府已设,陈州二十三名犯官被斩,也算给天下官员立了威,各地官府兴许心中已生忌禅。」

「那麽接下来,咱们可以聊聊新政条款修正一事了。」

章惊垂头道:「臣等愿闻官家高见。」

赵孝骞笑了。

杀了八十多人后,连宰相都没那麽横了,看起来比以前乖巧了许多,这感觉真爽。

章悍开了口,殿内其馀几位宰相也纷纷附和。

杀人立威,任何时候都有效,如今的政事堂已不敢再跟赵孝骞对着干了,八十多颗头颅至今仍在他们的噩梦里,冰冷地盯着他们。

「朕没什麽高见,民间的真实情况,朕不清楚,你们居庙堂之高,恐怕也不清楚,如今了解民间百姓疾苦的人,唯有数月前政事堂选出的那一百名下放到京畿路各乡各村的官员。」

「数月过去,他们也该有一些真实的见闻和见解送来汴京了。」

「新政条款如何修正,要以这一百名官员从民间反映出来的真实情况为基础,君臣慎重商议后再决定,诸公以为如何?」

几位宰相互相对视一眼后,纷纷点头认同。

官家登基后,第一个动作不是修正新政,而是整顿吏治,这已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事实证明,官家做事的顺序是正确的。

先清吏治,再修新政,先治本,再治标,由里而外,事可成矣。

「诸公既然都没意见,那麽朕决定一个月后,让那些下放到民间乡村的官员们回京述职,并且设立一个临时的『新政司」,专门用来总结归纳民间真实的情况。」

「成员便由子厚先生领头,监察大夫韩忠彦为辅,这一百名官员充任,将所有的情况整理成册,用以作为修正新政最重要的参考。」

「诸公意下如何?」

章惊躬身道:「官家高瞻远瞩,臣等不及也。」

赵孝骞微笑道:「那就照此办理吧,大家都是为了大宋好,希望大宋革除旧弊,新政修正后,

朕相信大宋各地将会焕发新气象,说不定你我君臣能创出一番盛世景象,如此也不负列祖列宗打下的基业。」

京畿路,颍昌府辖下阳翟县,新王村。

颖昌府属于大宋京畿的四辅郡之一,也属于拱卫大宋开封府的卫星城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阳翟县属颖昌府辖下,其中的新王村,则是阳翟县治下一个新设不足四十年的新村庄。

郑朝宗下放到这个名叫「新王村」的村庄,已经三个月余了。

郑朝宗本是汴京奉议郎,正八品官员。

「奉议郎」这个官职是干啥的呢?

准确的说,它啥也不干,啥权力都没有,但享受朝廷的俸禄津贴。

没错,「奉议郎」属于大宋的寄禄官职。

没有任何实权,郑朝宗如果走进汴京的任何一座官署,从品阶上论的话,下面办事的普通背吏和差役,都会毕恭毕敬向他行礼。

但他如果脑阔发昏,非要走进官署正堂坐下,以八品奉议郎的名义发号施令,指挥官署的差役给他办事—

那麽对不起,下面的差役不可能有任何人听他的话,反而会立马上报顶头上司,最后被顶头上司下令把他叉出去。

大宋的寄禄官,大约便是这麽个地位。

没有实权,但享有荣誉地位的,就是大宋的寄禄官。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大宋朝廷的预备官员,不一定什麽时候撞了大运卡车,上面某个实权官署恰好出现空缺官职,于是补上缺位,从此腾达,

尽管机率很渺茫,但万一呢?人总是要有梦想的,咸鱼好歹也该翻个面晒吧。

郑朝宗就是这样的寄禄官,正经的科考入仕,但朝廷的实权官儿根本没那麽多,排队都轮不到他,科考入仕多年,最后还只是混了个八品的寄禄官。

大宋新君登基后,搞出了很多事。

政事堂奉旨,从汴京的各级官员,以及在京的寄禄官里选出一百名官员,下放到京畿路辖下的州府乡村。

官方用了一个很时新的词儿,叫「调研」,政事堂的人解释过这个词,它是从官家的嘴里说出来的,大意是「调查研究」,用通俗话来说,就是了解民间疾苦。

政事堂挑选在京的一百名官员下放,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郑朝宗被选中了。

刚开始被选中时,郑朝宗是拒绝的,拒绝的态度很激烈。

开什麽玩笑,我好好的官儿不当,在汴京每月啥事儿不干,朝廷照样给发俸禄,自己吃饱了撑的,跑到乡下做什麽?

而且政事堂早有官员告诫过,官员下放乡村后,必须与当地的农户一样参与劳作,并且每日必须记下所见所闻,以及在朝廷政令的层面,百姓所面临的压力和苦处等等。

郑朝宗被选中后,立马跳起来激烈反对,

这又苦又烂的差事,给狗都干!

狗不干我干!

是的,郑朝宗不得不改变主意了。

政事堂的官员很认真地问了他一句话,你想不想进步?

就这一句话,打消了郑朝宗所有的不满,欣然接受了差事并甘之如。

不就下放乡村种田半年,晚上回到屋子后再写一篇日记吗,我可以,我愿意,我俯首甘为孺子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