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907章 人间正道

世子稳重点 第907章 人间正道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6 04:45:12 来源:源1

第907章人间正道

只有身在官场的人才知道,从寄禄官转到实权官,这其中的过程有多艰难。

大宋的官僚制度严重臃肿,冗员过甚。

「寄禄官」的存在,本身就是皇权对臣权的妥协,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笼络士子人心。

巩固皇权很重要,太祖立国后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决定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这样的方式笼络文人,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赵匡胤得国不正的事实。

于是立国百年后,大宋造成了一种现象,朝廷的寄禄官比实权官还多,并且多得多。

这些寄禄官有的是祖上恩荫,有的是正经的科举入仕,在官职上,朝廷是很大方的,只有够资格,官职管够,但是想要实权,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正常人都知道,寄禄官与实权官有着天壤之别,在大宋的官制体系里,「官职」是虚的,「差遣」才是实实在在的。

郑朝宗就是如此,他当奉议郎这个寄禄官已十来年了,他太想进步了。

所以政事堂的官员选中他时,只问了他一句话,想不想进步。

郑朝宗几乎没有犹豫,立马就答应了。

然后,政事堂官员很认真地告诉他,这次下放京畿路乡村的重要性。

简单的说,并不是只让你参与劳作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能体察到民间百姓的疾苦,敏锐地发现民间的问题,找到官府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点,以及朝廷的新政在地方上的落实情况等等。

下放,不是让你种田,而是让你考察。

深入到民间基层,放下官员的身份和架子,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来深刻解读民间,官府和政策三者之间存在的利弊,问题和矛盾。

下放到这个新王村的第一个月,老实说,郑朝宗的态度是很敷衍的。

表面上他不敢多说什麽,但内心里,他对官家的这个决定是嗤之以鼻的。

参与农户耕作也就罢了,为了进步,咬咬牙只当是走个形式。

但政事堂要求记下所见所闻,以及官府与百姓的矛盾,新政的落实等各种真实情况,每天当成日记写下来。

这个……就不太可能了。

正经人谁写日记?

谁会把心里话写进日记里?

写在日记上的能叫心里话吗?

下贱!

朝堂党争那麽激烈,新党旧党互相斗法,中央朝廷与地方官府的关系微妙复杂,地方官员与本地商贾地主的关系又是盘根错节,各种勾结。

一层层关系比蜘蛛网还复杂,郑朝宗一个啥都不是的寄禄官,若真在日记里写下民间的真实情况,最后送进政事堂,敢问……他还能活吗?

更何况,在郑朝宗下放到新王村的第二天,就有阳翟县衙的胥吏特意赶过来,语气温和但隐含威胁地转告了知县的话,让他对民间的所见所闻,「斟酌上报」。

这四个字分量很重,郑朝宗不敢不听。

他只想走个形式,完成朝廷的任务,争取晋升实权官职,但他并不敢得罪本地的官府和商贾地主勾结的势力。

于是郑朝宗下放到新王村后的第一个月,他每晚所写的,大多是新王村的风土人情,本地的民风民俗,特产等等,只有这些不痛不痒的内容。

然而,汴京诡变的风云很快影响到了京畿路辖下诸县。

这是一场朝野都无法预料的风暴,猝不及防地,刚即位的新君提出设立监察府,不仅分政事堂之权,还给天下官员头上悬了一柄随时落下的利剑。

紧接着汴京朝堂君臣各种博弈,各种传言喧嚣尘上,官员激烈反对,官家坚持己见,不惜与满朝为敌。

后来监察府终究还是力排众议设立起来了,它成了大宋新的独立机构,超脱于政事堂之外,只对天子负责。

再后来,陈州官员商贾和地主,共计八十馀口被官家御笔朱批,亲自下旨斩立决。

监察府经此一案,稳稳地在朝堂站住了脚,并狠狠地威慑了天下官员。

汴京朝堂发生了这麽多事,而远在新王村的寄禄官郑朝宗,如同一个局外人一样,远远地看着热闹,不时发出几声唏嘘的感叹。

这些大事,是大人物们决定的,是非善恶曲直,不是他这个小小的八品寄禄官能置喙的。

直到三天前,阳翟县发生了一件大事。

县衙自知县以下,一应官吏被拿问了一大批,县衙几乎被肃空。

前来拿问官吏的人,正是监察府官员和皇城司所属。

近在眼前的县衙官吏被拿问后,郑朝宗才赫然惊觉,官家是在玩真的!

拿问这些官吏的罪名并不是秘密,跟陈州官员一样,同样是祸害百姓,贪墨苛税,勾结商贾地主。

没有任何情面可讲,据说拿问阳翟县官吏时,从知县到下面的县尉差役,一个个痛哭流涕,跪地忏悔,然而皇城司禁军不为所动,硬是给他们加了木枷镣铐,关进囚车,押解汴京。

随着监察府的设立,大宋的官场迎来了一场场大变动。

郑朝宗终于察觉,官家是在有意识地整顿吏治,他要打破大宋地方官场的利益勾结关系网。

这是何等的勇气和魄力!

郑朝宗第一次对那位从未见过面的官家感到了敬畏,这是大宋立国以来最有魄力,最有胆识的帝王。

还没从阳翟县官吏被拿问的惊骇事实中回过神来,第二天下午,几名穿着便服的年轻人便来到了新王村,找到了他。

这几个人都很年轻,脸上带着几分涉世未深的稚气,以及对未来的纯粹的理想,那种纯粹的表情,是真的能够闪闪发光。

几位年轻人找到郑朝宗后,立马便亮出了身份。

他们是绍圣二年的新科进士,奉旨调入监察府任职,他们来找郑朝宗的目的,是要查阅郑朝宗下放新王村近三个月来的手写记录。

不允许拒绝,必须马上拿出来给他们查阅。

郑朝宗不敢拒绝,他已对监察府官员深怀敬畏。

三个月来断断续续记下的日记,里面一堆不痛不痒的东西,这玩意儿递上去,可想而知,监察府这几位官员的脸色有多难看。

郑朝宗已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可他站在这几个年轻人面前却手脚冰凉,一脸惶恐,并且感到深深的后悔。

如果他下放新王村后,把政事堂交代的差事认真对待,今日恐怕是另一种结果。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见监察府官员眉头深皱,郑朝宗惶恐之馀,心中也冒出了满满的求生欲。

于是郑朝宗立马主动承认错误,忏悔不该敷衍差事,并千求万恳,请监察府再给他一次机会,只要一晚,一个晚上,必然给他们交上满意的答卷。

监察府官员信不信他的话,郑朝宗并不知道,但他们却很意外地表示,愿意再给他最后一次机会。

只给一个晚上,明日此时他们将会再来。

如果郑朝宗还是交上来一堆乐色,那麽对不起,你这个寄禄官也别想当了,回家找个班上吧。

这几名监察府官员表现得很神秘,而且充斥着一股铁面无私的味道,官场的所谓潜规则和人情世故,似乎在他们面前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他们自身是官员,却仿佛站在官场之外,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注视着大宋官场的众生相。

然后,用监察府定下的标准,评断官场的是非善恶,决定功过奖惩。

郑朝宗只觉得自己在他们面前,像个被老师抓住的调皮学生,心情满是敬畏忐忑。

看着眼前这几名年轻的监察府官员,郑朝宗还确定了一件事。

大宋的朝堂,还有地方官府,要变天了!

这次变天,将会非常彻底。

它意味着大宋将会出现新的规则,新的秩序。

朝堂也好,地方官府也好,他们的权力将不再肆无忌惮,监察府的设立,像一间精铁打造的牢笼,它将官员手里的权力牢牢地关在笼子里。

几名年轻的监察府官员离去后,郑朝宗站在屋子外怔怔发呆,许久许久。

他想了很多,心情震撼,思绪纷乱。

一个新的时代,或许已缓缓拉开了幕布,机遇与风险,公平地出现在每一个人面前。

如果他重视,认真对待,那麽他也许能抓住机遇,人生腾达。

如果他像陈州和阳翟县的官吏一样,不当回事,敷衍以对,那麽后果也显而易见。

送走了监察府官员,郑朝宗走近屋子,在破旧简陋的桌案上铺开了纸笔,开始奋笔疾书。

郑朝宗并不庸碌,更不无能。

十年前能考上进士的人,能力方面且先不提,但才华和智商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他和天下所有郁郁不得志的寄禄官一样,只是缺少一个机会,一份好运。

下放到新王村这三个月,他所记录的东西当然是一堆垃圾。

敷衍,是因为态度,不是因为能力。

事实上,这三个月来,他在新王村的所见所闻,已经深深地记在心里,他对朝廷新政,官府和百姓的矛盾,官商地主勾结的现象等等,其实有着深刻的见解。

如果朝廷没有设立监察府,如果这个世界的规则仍然是老旧那一套,那麽郑朝宗的这些所见所闻,深刻的见解,或许将会永远埋藏于心底,终生不见天日。

可是,监察府设立了,这个世界的游戏有了新的玩法,而他个人的前程和机遇,在前方朝他殷殷挥手。

那麽,有些真实的东西,也该出现在这个世上了。

破旧的桌案上,一张泛黄的宣纸上,郑朝宗神情凝重,笔走龙蛇。

「臣,奉议郎郑朝宗,伏惟大宋天子圣听:靖康元年六月,臣受政事堂所差,下放京畿路阳翟县新王村,数月所见,尽付于此……」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