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燃2001 > 完本感言2

重燃2001 完本感言2

簡繁轉換
作者:万古青天一株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1 17:09:36 来源:源1

完本感言2(第1/2页)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这段感言能不能放出来)

致所有翻阅过这段故事的你们:

(跟以前一样,想到哪就说到哪,哪说哪了)

正如老柳放在正文前的作品相关所言:“这本书的复更,完全是为了照顾老读者的情绪,以及作者本人的执念。”

因不可抗力断更近三年后,我们终于重逢于此。

感谢每一位曾翻阅本书的朋友,尤其感激那些容忍部分章节内容缺失仍继续阅读的朋友——是你们的坚持,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执念”得以完整。

本书从诞生之初便注定“不循常理”。

如作者坦言:“后面的狗尾续貂,我会更任性一点……反正你们忍我也不是一年两年了”

这种任性贯穿始终:

从情感迷宫到半导体产业,到狗尾续貂后的金融投资,因“重燃2003已走尽2001的路”,半导体产业线被刻意弱化,转向金融战。

道理上是说得通的,“避免重复书写相同的产业逻辑”。

但是我也是一个自BBS诞生之日起便看网文,有着20多年网文书龄的书虫,我很清楚,这纯属自己找死。

完全是自己任性的拧巴。

但这种任性,是从键盘上敲出第一个字符便开始的。

当初老柳写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是因为在其他书的书友群里,有人BB‘键盘给你,你来写’。

于是,《重燃2001》半书LV.5,拿下当年的那个什么键盘奖,月票一度杀入前十还是前二十?

于是,半书也就只能半书,被人举报下架。

当然,这完全是咎由自取。

因为,本质上我当初动笔之时并没有做好写网文小说的准备。

对很多规则并不熟悉,对很多条条框框也不明白。

好笑的是,当时老柳还觉得是那些作者不懂怎么开车,不懂历史,不懂怎么在红线上跳舞,写的东西完全不合理。

于是,吃了不少的亏,踩了不少的坑。

于是物理开车、化学开车、数学开车,借古讽今,别称

也正印了那句老话:不要用你的兴趣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当然,嘴犟王者老柳会说:游方的和尚不抢方丈的庙。

当初被封禁的时候,我曾经砸烂了一个键盘,完全不想写了。

反正我真不靠写书赚钱,完全就是爆眼子老头闲着没事干,又不想去跳广场舞或者街边下棋才来写书打发时间的。

当然,坊间传闻是老柳去钓鱼却次次空军,面子上挂不住去超市买了几条鱼回去又被戳穿。

了解我的朋友也知道,老柳骨子里是带着一种叛逆精神的。

正如二十年前我导师骂我的那句‘知,你做的很好,行,你也做的很好,但知行合一的事,你是一件不做!’。

于是,我换了一把更好的键盘,在2001被封禁的时间里先后开了另外三本书。

两个原因,一个原因,交给下个章节说。

另一个原因就是这种叛逆精神,我偏执的想要在方块之间找到那根红线。

一如当年在投行时的风控。

风控并不是风控部这个具体部门的事,而是项目过程中的博弈。

红线也不是一条笔直的线,而是一条犬牙交错的线。

万事万物,各个行业都是如此。

当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过程注定是不愉快的。

于是,一本没有熬到上架,我主动将其屏蔽了。

而另一本,也就是《重燃回首又三生》踩了更多的坑和更多的雷。

新人写重生文,最轻松的方式是代入自己过去的经历。

老柳也不外乎如此,我的书里很多情感类的互动,其实也就是我个人的情感经历。

于是,当时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女儿对此很不爽,她不想在书里看爸妈的情感纠葛,更认为我是通过小说在狡辩一些现实的问题。

老书友都知道,老柳也是俗人,也是个女儿奴,于是‘三生’这本书也就只能太监了。

而后,便是《重燃2003》这本书了。

这本书,踩的坑就少多了,在严格合理的情况下,我个人认为是将产业脉络是讲得明明白白的。

在多次疯狂试探下,我清楚的感知到了那根线的具体摆放。

一度我的编辑蓬莱大大还曾感慨过:你好几个月没找过我了。

但是,这本书仅仅精品线守门员的成绩也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太合理,也就让读者没有爽感。

老实说,这一点让我很迷茫。

毕竟,做一件事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认同感和正反馈。

但自己选择了任性,就只能去承担任性的后果。

而且,我确实没办法昧着自己的良心去不合理。

正如你本来是个学渣,重生之后你便可以成为学霸?

这是不是把‘学霸’的含金量看得太低了?

有些事,不是你重生回去光是努力就能做到的。

光是努力,是突破不了那根线的。

20年多年前,这根线叫做985。

20多年后的今天,这根线叫做C9。

正如很多人在吐槽我书里的时间线,觉得时间线太短了。

但是现实并不是如此。

在现实里,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中型民营企业只有3.3年,仅有10%的企业能够幸存超过3年,而大型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也仅为7.8年。

这中间还包含着企业从诞生到消亡的全生命周期。

也就是说,在现实里,实际上一家企业从诞生开始,如果9个月之内没法做大做强,它后期能做大做强的概率连百万分之一都没有。

企业的发展,不是学校里的打怪升级慢慢发育。

哪有什么鬼时间去磨蹭的?

人和人之间的成就高低,除了家境支持、天赋的显著区别以外,最大的分野在于执行力。

甚至执行力能部分弥补家境和天赋。

也正如码字一般。

普通人一个小时连800字作文都憋的难受,但网文写手如果一个小时只码800字,那他在这一行能幸存的概率也不超过百万分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完本感言2(第2/2页)

大部分写手每个小时都能至少达到1600字以上,注意我说的是成品字数而不是时间统计里的码字速率。

但作为一个截止今日码字1222天,共计发布文字917.2万,日均发布7505字三本书两本精品的兼职写手,我也很难理解那些交不出成绩还动不动就断更、就卡文、就太监的全职4K党。

作为一个教书匠,作为一个几个孩子的爹,我每天码字的时间不会超过3小时。

你的一天,和我的一天,并不一样。

你幻想的循序渐进、见面先加微信然后微信里先聊它半个月一个月、‘我们先从朋友做起’的爱情,我也很难理解。

正如一道压轴题,学霸三分钟写完,学渣三个小时卷面上也只有一个‘解’字一样。

学霸是极少数,学渣是绝大多数,但能用绝大多数的做不到去证明没人能做到吗?

所以我没法捏着鼻子去拖时间。

收束回来,说回本书。

这本书或者说我写的这几本书,最大的坑,在于半导体这个题材。

它是一个后发国家需要举国体制才能推动的产学研一体化产业,要追求合理,不可避免需要涉政。

聚焦到我个人,那就是写作手法下的题材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从写手的基本素养来说,我并不应该去碰这个题材。

那么为什么我会碰?

这就是我什么四本书一直在半导体产业里拧巴的另一个原因了。

很简单,当初写书,一则是因为书友群里的‘键盘给你’之类的说法,另外便是时代背景。

今天看来,我们的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无限生机。

但是,各位,2021年呢?

你们还能想起2021年那时的舆论环境吗?

多的不说,少的不唠,不然这感言也被封了。

21年,是这个产业上奋战的人们心理最苦闷的时刻。

社会上没人相信会成功不说,还在不断的攻讦。

甚至很多基金、资本在压力之下,出现了断流。

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彻底回到学校教书的。

在当时的背景下,写书成为我发泄愤懑的法子。

所以,本书的“不完美”早被预见。

也如之前所说一般,“精修砍枝后阅读体验会很差,新读者看不懂也请勿抱怨”。

但正是这些被砍去的枝蔓、断续的章节、任性的转折,构成了我们共同跨越的冰原——

如同第3卷终章所写:“北极航道的生死之战远未结束,但破冰船已无畏劈开坚冰”。当北斗导航提示音穿透风雪响起——“航道数据已更新,祝航行顺利”,这条用三代人血汗浇筑的航道终在残缺中抵达圆满。

最后,借用吴楚之在第451章两个完美主义者的互相解绑中的醒悟:“我们不要那个‘完美’,先确保核心方向不被带偏”。这本书或许布满裂痕,却因你们的包容有了终点。

特别致谢:

给所有陪我在冰层下凿刻文字的朋友:

“这条用二十年心血、无数惊险和巨量资金打磨出的航线”,终因你们的存在有了归途。

——2025-10-3日晚

emmm……

是的,没看错,是10月3日晚。

其实整本书我在9月30日便写完了,在10月3日完成了终章。

为什么你们今天才看见?

老书友都懂,我手里始终握着至少30万字以上的存稿,也就是日更5000字可以更两个月,日更万字可以更一个月。

原因也就是老柳现实生活里确实很忙,有的时候十天半个月没法写书也是常有的事。

有备无患嘛。

于是,关于新书,也许是明天能看见,也许已经出现了,也许还需要多几天……

我也需要一段时间想想。

就聊到这里。

最后致谢!

写到这里,指尖离键,仿佛把一段人生缓缓合上。

窗外天光泛白,我却像刚走完一场漫长的夜路,回头看见一路灯火,都是你们为我留的。

——致读者:

你们是我故事里看不见却唯一的主角。每一次点击、留言、投票、吐槽,都是替我点燃的一束追光。

你们哭过、笑过、骂过、等过,让我知道,原来孤岛可以连成大陆,文字可以长出脉搏。

若这本书曾陪你熬过深夜、挤过地铁、挨过失恋,那它便完成了我此生最奢侈的使命。

谢谢你们,把一段虚构活成了并肩的真实。

——致本书历任编辑阿飞、维尼、蓬莱:

你们删过我数十万字的“自嗨”,也救回我百万字的“灵魂”;

文档批注像手术刀,却让我第一次明白“创作”不仅是倾诉,更是敬畏。

那些改到想放弃的深夜,你们一句“再坚持一下,角色会替你感谢”——如今我把这句话还给你们:谢谢你们,让故事学会了呼吸。

——致审核:

你们用红线和规章,教我“自由”二字的边界与重量。

每一次退回、打回、重审,都像把钝刀,磨掉戾气,留下刃口,也留下光。

若书中有一寸干净的风骨,那是你们替我守住的。

谢谢你们,让文字在棱角里仍能拥抱世界。

——致家人:

你们在每个夜晚给我留一盏灯、一碗热汤、一句“写完就早点睡”。

这本书的扉页上印着我的名字,背面却写着你们的委屈与纵容。

谢谢你们,把“家”变成我永远的存稿箱,也变成我可以随时关机回去的彼岸。

——致自己:

故事会完,生活不会;屏幕会暗,世界很大。谢谢你,把倔强活成了人生。

请继续——下一本书,下一段路,下一束光。

就到这里吧。

我把所有未说完的温柔,藏进未完的明天;把所有已说过的再见,留给今夜合上的封面。

愿我们在下一座文字的海里,仍带着同一盏渔火,重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