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秦:隐忍十八年,废柴皇子杀疯了 > 第69章:扶苏之才学

大秦:隐忍十八年,废柴皇子杀疯了 第69章:扶苏之才学

簡繁轉換
作者:夏山河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11 14:05:44 来源:源1

第69章:扶苏之才学(第1/2页)

咸阳宫大殿之内,庄严肃穆。

赵凌头戴通天冠,身着黑色朝服,身姿挺拔地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俯瞰着殿下群臣。

扶苏虽尚无具体官职在身,但赵凌特意安排他坐在下首极为尊崇的位置,参议朝堂政事。

其所处之位,尊崇程度仅次于丞相之位。

令人意外的是,即便如蒙武、王绾这般朝堂重臣,对此也未提出任何异议。

在这咸阳城中,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彼此交织渗透,消息传播极为迅速。

朝堂之上,除了扶苏与儒家门生之外,已有不少人知晓常奉府内发生的种种事宜。毕竟咸阳城就这么大,没有绝对能封锁住的秘密。

然而,这些人都心照不宣,纷纷装作毫不知情的模样。

“朕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有要事商议。”赵凌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沉稳而有力。

“朕决定,若有人能让十户人家皆能吃饱穿暖,或是能教导百人识字,并默写任何一本学术典籍者,皆可将此事上报于朕。

朕将亲自撰写其生平事迹与功绩,命人在当地立下功德碑,将其事迹镌刻于上,以供后世之人瞻仰铭记。”

相较于在常奉府所说的内容,此次在朝堂上,赵凌特意增加了一点:任何学术典籍,而非局限于儒家典籍。

这看似只是简短的一段话,却让整件事的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意味着,并非只有儒家门生才有机会参与此事,诸子百家、士族勋贵等各方势力,都能投身其中。

孔鲋和淳于越等儒家众人,自然也听出了其中的深意,但他们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进行反驳。

毕竟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众多勋贵皆在,若是只允许儒家做这件事,儒家恐怕瞬间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孔鲋和淳于越暗自揣测,觉得赵凌也是无奈之举。他们认为赵凌原本是想独尊儒家的,只是扶苏提出了不同意见,当着勋贵世家的面,赵凌不得不做出这样的调整。

甚至他们觉得,赵凌这样做还是在为儒家考虑。

如此“圣明”且照顾儒家的君主,他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忠心效命。

一旁的扶苏静静听着,心中微微一怔,看向赵凌的眼神也不禁发生了变化。

在扶苏看来,若是任由儒家一家独大,假以时日,百姓受了儒家的恩惠,乡里郡里的功德碑上都刻着儒家门生的名字,那么儒家的影响力将会急剧膨胀。

届时,朝堂上儒家提出的建议和做出的决定,赵凌必然需要慎重考量。

儒家虽不掌握兵权,可一旦其计划实施,便会掌控底层的舆论导向,甚至控制百姓。如此一来,郡县乡里的官员又该如何应对呢?

正如淳于越等人突然觉得扶苏不似之前那般亲近,扶苏此刻也对儒家有了新的看法。

尤其是在被贬到上郡冷静了一段时间后,又经历了嬴政驾崩,以及近两日儒家门生对他的态度转变,这让扶苏开始对儒家的理念产生了质疑,进而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为何父皇生前要大力打压儒家呢?

以扶苏的聪慧,只要不再对儒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站在皇帝的角度去思索,其中的缘由便不难理解。

嬴政一心想要以法治国,削弱儒家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而赵凌之前在常奉府宣称要以儒学为尊,还打算让儒家门生在乡里郡里建立功德碑以名留青史,这显然与嬴政之前推行的政令背道而驰。

真要是按照赵凌所说的去做,不出十年,儒家在大秦的影响力恐怕将足以动摇大秦的根基。

“诸位爱卿对此可有异议?”赵凌面色沉着,可内心却暗自欣喜,他其实就盼着有人站出来反对。

一旦有人提出反对,他就正好顺势允许不止儒家一家去做这件事。

大秦的勋贵众多,有钱又有学识的世家大族更是不少,他们怎会眼睁睁看着儒家一家独大呢?

大家相互竞争,形成“内卷”之势,这才是赵凌真正期望看到的局面。

正所谓求上得中,如今在扶苏提出异议之后,这样的局面儒家依旧能够接受,说不定在他们心中还对赵凌感恩戴德呢。

儒家的孔鲋和淳于越等博士率先表态:“臣等并无异议。”

在他们看来,赵凌既然已经表明要使儒家为尊,如今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肯定是迫不得已。这个时候他们若是反对,那这个难得的机会可就彻底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9章:扶苏之才学(第2/2页)

与嬴政在位时以法家为尊,推行焚书坑儒的政策相比,如今的局面对于儒家来说,已然是再好不过的消息了。

张良和尉缭身为赵凌的心腹,此时却并未立刻表态。他们二人紧皱眉头,似乎在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西文彦等人此前已得到赵凌的恩宠,深知未来将有无数财富等待着他们。

而且,他们手下的门客若能借此机会被推举进入朝堂,也是一大幸事。

他们看重的是,一旦完成赵凌所提出的要求,便可以将相关人员的生平与功绩上报给赵凌。

以三大氏族的雄厚财富,立碑之事自然不在话下。

更重要的是,朝堂上那些有实权的官职,正是他们安插自己人的好机会,此刻也是他们向赵凌表忠心的绝佳时机。

于是,西文彦带头说道:“臣无异议。”

孟巍然和白祁也纷纷回应:“臣无异议。”

蒙武则紧皱眉头,沉默不语。

他心中清楚,赵凌此举是在一步步改变之前《商君书》所推行的一些政令。

大秦一直以来以军功作为官员晋升的主要条件,诸子百家的诸多学说大多被禁止传播,其目的就是不想让百姓分心,避免他们浪费时间在无关之事上,而是希望百姓专注于开荒垦地,发展国家实力。

赵凌如今颁布的这条政令一旦实施,诸子百家和世家豪族们必然会为了在赵凌面前争宠露脸,而疯狂地投入到救济灾民的行动中。

赵凌没有过多关注蒙武的反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扶苏。他心中十分好奇,扶苏是否真如史书中所记载的那般德才兼备。

即便他对政令内容做了一些调整,避免了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但这条政令一旦真正推行起来,依旧存在诸多潜在的重大弊端。

稍有不慎,大秦恐怕真的会陷入混乱。

如果扶苏仅仅因为他做的这一点小改变就毫无异议,那扶苏的才学恐怕也就不过如此,不值得他予以重用。

扶苏感受到赵凌的目光,坦然地与他对视一眼后,从容地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此策存在一些不妥之处。”

赵凌双眼微微眯起,语气中带着一丝阴沉,质问道:“扶苏,你可要想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孔鲋见此情形,误以为赵凌要对扶苏动手,忍不住冷哼一声,大声质问:“扶苏,此策明显利国利民,能有何不妥?你切莫在此信口胡言!”

面对孔鲋的咄咄逼人,扶苏神色温和,丝毫不见慌乱,微笑着回应道:“孔老先生,扶苏尚未阐述其中的不妥之处,您又怎能断言我是在胡言乱语呢?”

孔鲋不依不饶:“那便请扶苏公子详细说说,到底有何不妥?”

扶苏转过身,面朝赵凌,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其一,您希望百姓能够识字,这自然是极好的。然而,若任由诸子百家各自教导,百姓所学内容必然各不相同。有些任教之人或许会急功近利,只教授百姓一本典籍。如此一来,百姓虽能识字,却未必能真正理解其中深意。他们很可能会对任教之人感恩戴德,从而忘却陛下的皇恩,忽视国家的法制,甚至有可能成为某些人的附庸,被其驱使。”

“其二,长此以往,各乡各县的教书人威望极有可能过高,这将给朝廷的管理带来极大困难。并且,诸子百家与士族门阀之间为了争夺利益,必然会产生激烈争斗,这极有可能成为祸乱的根源。一旦有人趁机培养死士发动叛乱,朝廷将防不胜防。”

赵凌还未等扶苏把话说完,眼中便闪烁出兴奋的光彩,忍不住大声喝彩:“彩!”

听到这声喝彩,蒙武、张良、尉缭之前紧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

扶苏不愧是始皇帝的长公子,一番话切中要害,精准地指出了政令潜在的问题。

而赵凌竟然公然喝彩,难道他早就料到了扶苏能说出这番话?

众人心中不禁思索,大秦有赵凌为皇帝,若扶苏愿意尽心辅佐,大秦又怎能不走向昌盛繁荣呢?

孔鲋和淳于越等儒家门生听到赵凌的喝彩声,皆呆呆地望着扶苏,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特别是那一声“彩”,仿佛一把重锤,狠狠地击碎了他们心中的美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