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27章 驳斥群臣!朱高炽战群儒!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427章 驳斥群臣!朱高炽战群儒!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9 15:54:45 来源:源1

第427章驳斥群臣!朱高炽战群儒!(第1/2页)

殿内鸦雀无声。

朱高炽直接列出了数据说话。詹徽口称岭北是无底洞,粗看之下似乎真的如此——每年运粮损耗、驻军军饷、筑城开销,加起来确实是笔不小的数目。

然而大明一旦建设岭北成功,那带来的收益简直大到无法想象。

至少从此以后,草原蛮夷再无南下劫掠的根基,大同、宣府等边镇再不用常年枕戈待旦。

朝廷可以节省下的边防军费,光是九边每年三百万两的常规军饷,就能削减近半;那些为防备袭扰而征调的民夫、修缮的边墙,省下的人力物力更是难以计数。

更不用说,岭北榷场一旦兴旺,每年的商税、关税保守估计便有五十万两,草原的战马通过贸易源源不断输入,能让大明骑兵的规模扩大三成,再不用为马政发愁;而中原的茶叶、布匹销往漠北,又能反过来牵制蒙古部落,让他们在经济上依赖大明,这比单纯的军事威慑更有效。

这笔账算下来,经营岭北哪里是填无底洞?

分明是笔一本万利的长远投资——前期投入的银子,三五年便能靠节省的军费和新增的税收回本,往后年年都是净收益,更别提战略防线推进到漠北中心后,为大明带来的百年安稳了。

詹徽脸色一僵,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袖角,不甘心地强辩道:“胖殿下此言差矣!长城乃天险,历代皆以之为屏障,只需逐年加固,增设烽燧,再派驻精锐边军,足以御敌于塞外,何必舍近求远,去经营那苦寒的岭北?”

“加固长城?”朱高炽冷笑一声,声音陡然提高几分,响彻大殿,“詹大人怕是忘了,前年宣府长城段崩塌三十丈,光修缮就耗银八万两;今年大同镇又报,长城沿线烽燧有半数年久失修,需银五万两翻新。长城万里,处处需守,处处需修,每年光是修缮费用便是五十万两,派驻的边军更是近百万两计,这还不算遇袭后的粮草损耗、兵丁抚恤!”

他目光锐利地盯着詹徽:“可蒙古人来去如风,骑着战马在草原上飘忽不定,长城再长,总有缺口可寻——洪武八年,他们从独石口突入,劫掠延庆;去年又绕开重兵把守的居庸关,袭扰蔚州,难道这些詹大人都忘了?若以岭北为屏障,在克鲁伦河、鄂尔浑河筑城驻军,将战场设在草原腹地,他们的牛羊、牧场都在眼皮底下,敢南下劫掠,便端了他们的老巢,如此一来,他们还敢轻易南下吗?”

“这笔账,难道詹大人不会算?”朱高炽步步紧逼,“经营岭北,前期筑城、屯田需银百万两,可一旦站稳脚跟,每年节省的长城修缮费、边军军费便有七八十万两,更别提岭北的战马、皮毛,将来通过商路运抵中原,关税、商税一年至少二十万两。七十万加二十万,便是九十万两,用不了两年,便能收回前期投入,这难道是无底洞?倒是詹大人只盯着眼前的修缮费,却看不到长远的节流与收益,莫非是账本只记到今年?”

一番话掷地有声,像重锤砸在詹徽心上。

他被问得张口结舌,喉结上下滚动,却吐不出半个字来——朱高炽算的每一笔账都明明白白,长城的年费、边军的开销、蒙古袭扰的损失,桩桩件件都有凭据,偏他先前只盯着岭北的投入,压根没算过这笔长远的节流账。

陡然间,詹徽满脸涨红,从脸颊一直蔓延到耳根,连脖颈都泛起赤色。

他支支吾吾地想要反驳,手指在账册上胡乱点着,仿佛想从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里找出破绽,可脑子里乱糟糟的,先前准备好的说辞全被冲散,半天挤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手里那本他本想用来佐证“岭北耗财”的账册,此刻仿佛有千斤重,压得他手指发颤。

殿内群臣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有惊讶,有嘲讽,更有几分看好戏的意味,让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自己掌管吏部,自诩精于算计,竟被一个半大的皇孙用账本堵得哑口无言,这脸算是丢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27章驳斥群臣!朱高炽战群儒!(第2/2页)

朱高炽转头看向任亨泰,语气更沉:“任大人引《周礼》‘邦外侯服’之说,劝陛下弃岭北,敢问大人,《周礼》亦有‘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之语,难道草原牧民就不是大明子民?他们不懂教化,正因朝廷未曾深入,若因‘不可耕种’便弃之,与当年秦始皇修长城隔绝胡汉,有何区别?”

“至于‘无田可种’,”他话锋一转,声音朗朗,“我已派人查过,岭北河谷可种青稞、燕麦,去年军屯亩产三石,足够驻军自足。士绅若去,可经营商栈、掌管榷场,难道非得靠种地才能获利?任大人身为状元,只知‘耕读’,不知‘通商’,莫非忘了,我大明的茶叶、丝绸,在西域能换十匹战马?”

任亨泰脸颊涨得通红,像被泼了一盆热水,从颧骨一直烧到额角。

他原本在腹中备好的《诗经》《尚书》里的句子,那些准备用来驳斥“舍本逐末”的经义,此刻全被堵在喉咙里,像被什么东西死死噎住,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他从未想过,这个素来被朝臣看作“熟知兵事”的胖皇孙,竟对岭北的情形如此了解——连河谷能种青稞、军屯亩产三石这样的细节都了如指掌,仿佛亲自去过那片草原戈壁一般。

自己引经据典说了半天“邦外不宜经营”,却被对方用实打实的实地见闻和数据砸得粉碎,所谓的“经义治国”,在这些具体的民生、军务面前,竟显得如此空洞无力。

他抚着胡须的手微微发颤,先前那份以“圣人之徒”自居的从容荡然无存,只剩下被戳破论调后的窘迫——原来自己引以为傲的学识,在真正的军国要务面前,竟这般不堪一击。

“还有诸位大人,”朱高炽环视群臣,目光锐利,“你们说岭北苦寒,无人愿去,我已奏请陛下,凡愿往岭北任职者,官升一级,禄加一倍,三年期满回京优先擢升。陕西、山西的生员,耐得住风寒,熟悉边情,已有百余人报名。你们不愿去,自有人愿去建功立业,难道大明的官员,只剩下计较田产的士绅了?”

这话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那些先前附和的文臣脸上。

他们中有的是真心认同詹、任二人的论调,有的则是见风使舵想浑水摸鱼,此刻被朱高炽点破“只知计较田产”的心思,顿时个个如芒在背。

有人羞愧地低下头,盯着自己的朝靴尖;有人慌忙侧目看向殿柱,假装没听见那话里的锋芒;更有几个脸皮薄的,耳根子都红透了,再无人敢轻易出声附和。

整个奉天殿内,只剩下香炉里飘出的青烟无声盘旋。

詹徽、任亨泰更是面红耳赤,像是被人当众剥了体面的外衣。

詹徽手里的账册几乎要被捏烂,任亨泰抚着胡须的手指僵在半空,两人嘴唇都在哆嗦,却一个字也反驳不出来——朱高炽的话句句在理,既算清了每年节省的军费、新增的商税这笔经济账,又点明了将防线推至漠北、断绝蒙古袭扰的战略账,最狠的是,不动声色便点破了他们“因岭北无田可种、无利可图才反对”的私利心思,让他们再无转圜余地。

老朱坐在龙椅上,眼角的皱纹微微舒展,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这群只知守着自家田宅的文臣看看,什么叫眼光,什么叫格局;让他们知道,这大明的江山,不是靠几本圣贤书就能守住的,更要靠实打实的筹谋与担当。

朱高炽今日这番话,既敲醒了糊涂人,也立住了自个儿的威,比他亲自拍案怒斥要管用得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