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30章 共治!朝廷离不开士绅!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430章 共治!朝廷离不开士绅!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9 15:54:45 来源:源1

第430章共治!朝廷离不开士绅!(第1/2页)

朝廷离不开士绅,这是中原王朝延续千年的惯例,根源在于治理模式的深层依赖。

其一,朝廷需要这些读书人替他们牧民。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士绅便成了“圣人之道”的载体,他们熟稔经史,通晓伦理,能将朝廷的政令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乡规民约。

地方官任期短暂,往往三五年便调任,而士绅世代居于此地,熟悉风土人情,能以“教化”之名化解宗族矛盾、调和邻里纠纷,让百姓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里安分守己,这比单纯靠官吏的严刑峻法更能维持长久的安稳。

皇帝自称为“天子”,却不可能亲赴每一村每一户宣讲圣谕,士绅便成了连接皇权与百姓的纽带,替朝廷将“忠君爱国”的思想播撒到乡野之间。

其二,士绅乡绅凭借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能帮地方官府完成朝廷的各项任务。

征收赋税便是最关键的一环——田亩的多少、收成的好坏,只有土生土长的乡绅最清楚,他们出面丈量土地、核算粮税,既能让官府少费周折,又能靠着宗族势力逼迫佃户缴纳,避免百姓因官吏催逼过急而铤而走险。

此外,修桥铺路、疏浚河道这些徭役征发,赈灾放粮时的秩序维持,甚至是征召壮丁入伍,都离不开士绅的配合。

他们一句话,能让百姓乖乖出工;他们一句话,能让粮仓的粮食顺利运抵灾区。地方官若想做出政绩,首要便是拉拢当地士绅,否则政令只会成为一纸空文。

这种依赖早已刻入王朝治理的骨髓:朝廷用科举功名笼络士绅,士绅用地方实权支撑朝廷,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士绅因此得以垄断地方话语权,甚至反过来影响朝廷决策,而朝廷也默认了这种“共治”模式——只要士绅不触碰皇权根基,便任由他们在乡野间作威作福,毕竟维持王朝运转,离不开这群“中间人”。

比如朝廷要收税,田赋、丁银都藏在千家万户的田亩和人丁里,得靠士绅出面丈量、催缴,否则官吏下乡只会被百姓当作豺狼,激起民变;朝廷要维稳,地方上的宗族纠纷、流民闹事,得靠士绅带着族丁出面弹压,用“乡规民约”安抚人心,毕竟百姓信族长、信士绅,远胜过信官府的布告;朝廷要花钱,赈灾的粮食、修河的物料,多半要从士绅的粮仓、商号里征调,国库空虚时,还得靠他们“捐输”填补窟窿,皇帝赏赐的“义民”牌匾,便是对这种依赖的明证。

士绅们正是攥紧了这根“朝廷离不开”的绳索,才能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在朝堂上与皇权分庭抗礼。

你要加税?他们便喊“民不堪命”,煽动百姓哭诉求情;你要改革?他们便搬“祖制难违”,串联同僚百般阻挠;你要动他们的田产?他们便说“动摇国本”,让皇帝也得掂量掂量会不会激起士绅叛乱。

正因为如此,即便蒙古鞑子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也不得不向这种治理惯性低头,采取包税制,给予地方士绅乡绅诸多便利。

他们本是游牧民族,不懂农耕社会的治理逻辑,更无力派遣足够的官吏深入每一个村落征收赋税、维持秩序。

面对广袤的中原大地和数千万以农为生的百姓,除了依赖熟悉地方事务的士绅,几乎别无他法。

包税制便是这种妥协的直接体现——将一县一乡的赋税额度整体“包”给当地士绅,由他们自行向百姓征收,朝廷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这等于默认了士绅在征税中的主导地位,他们可以借着“包税”的名义,在朝廷定的额度之外额外加征,中饱私囊;也可以凭借这种与朝廷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地方的权势,甚至将宗族势力延伸到官府难以触及的角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30章共治!朝廷离不开士绅!(第2/2页)

蒙古统治者虽有铁骑横扫天下的威风,却在治理中原时不得不依赖这些被他们视为“南人”的土绅,只因离开了这群熟悉农耕社会运转规则的中间人,庞大的帝国便会陷入瘫痪。

这种对士绅的依赖,早已超越了族群界限,成了所有入主中原的王朝都无法绕开的治理铁律。

可现在,皇帝自己开辟了财源——东海贸易的关税、官办商号的利润,直接进了内库和国库,一分一毫都不用经过士绅的手;经营岭北的收益、军校培养的军官,更是绕开了士绅掌控的土地和人脉。

这等于直接抽走了他们的筹码:朝廷收税不再求着他们督办,有海关官吏就能卡住商路;朝廷维稳不再靠他们安抚,有军队就能镇住边疆;朝廷花钱不再看他们脸色,贸易顺差比田租来得更实在。

士绅们突然发现,那根攥了几百年的绳索断了。

他们引以为傲的“影响力”,在真金白银和枪杆子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以往能让皇帝让步的“民声”,如今成了没人听的牢骚;以往能左右决策的“人脉”,如今挡不住一道带着银子味的圣旨。

这种被架空的恐慌,比任何朝堂争吵都更让他们坐立难安。

詹徽端起茶盏,望着杯中沉浮的茶叶,长长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沉沉的忧虑:“这上面太有钱了,真不是什么好事啊。”

他指尖在微凉的盏壁上摩挲着,目光扫过满室同僚,语气愈发凝重:“以往,朝廷要办什么大事,修河也好,用兵也罢,总得先问户部有多少存银,户部若说吃紧,咱们这些做臣子的便能借着‘体恤民力’、‘节流固本’的由头,劝陛下三思。那时候,钱袋子捏在士绅掌控的赋税体系里,朝中诸公说话才有分量,哪些事该办,哪些事不该办,多少能争出个章程来。”

“可如今呢?”詹徽重重放下茶盏,茶水溅出几滴在案上,“陛下手里的银子,比户部库房还充裕。东海贸易的关税流水,三天一小结,五天一大清,哗啦啦全进了内库;岭北还没经营起来,就已经划了三百万两预备金,眼都不眨一下。他要修军校,银子够;他要扩水师,银子够;便是他想再征漠北,银子也够。”

“这般一来,很多事情就不是朝中诸公能够掌控的了。”他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慌,“咱们说岭北苦寒,他说有钱便能屯田;咱们说武夫骄纵,他说有钱便能养校官束军纪;咱们说宗法要紧,他说有钱便能安抚宗室。钱成了他最硬的道理,咱们的谏言,反倒成了碍事的聒噪。”

“这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事情!”詹徽猛地一拍案几,案上的烛台都晃了晃,“自秦汉以来,士绅与君共治天下,靠的就是‘君有需,必赖士绅’。如今陛下绕开咱们,自己攒下了金山银山,这共治的根基就摇了。他若事事都能自己拍板,不需问咱们的意见,不需借咱们的力,那咱们这些士绅还有什么用?迟早要被他视作可有可无的摆设,甚至……视作绊脚石!”

满室文臣皆是脸色凝重,詹徽的话像一块石头投进水里,激起层层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每个人手里的茶盏都停在半空,指尖泛白,仿佛那瓷盏有千斤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