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87章 发展规划!琉球子民的期盼!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487章 发展规划!琉球子民的期盼!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08 04:06:57 来源:源1

第487章发展规划!琉球子民的期盼!(第1/2页)

朱高炽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了搓。

“至于田地,您也看到了,种粮食确实不合适,但种甘蔗正好,甘蔗这东西不挑地,哪怕是乱石滩清出来的薄地、山坡上的缓坡,只要有水浇,就能扎下根。它耐旱耐涝,一年能收两季,打理起来也比粮食省力气,土著子民学着种也快。”

“而且这东西浑身是宝,榨完糖剩下的蔗渣能造纸、能当燃料,连叶子都能喂牲畜,一点不浪费。您想啊,种一亩甘蔗,榨出的糖能换好几石粮食,比种杂粮划算多了——咱们不跟土地较劲种粮食,转头把它变成产银子的‘糖田’,这才是精明账。”

“把那些乱石滩清一清,灌木丛烧了肥田,发动子民种甘蔗——您带来的护卫军可以教他们开垦,王相可以制定奖惩:种得多的奖布匹、粮食,种得少的罚劳役。不出两年,保准漫山遍野都是甘蔗林。”

朱雄英在一旁补充道:“五叔,我还可以让水师的船帮您运甘蔗!上次我们去猎鲸,路过的几个岛屿也有甘蔗,他们说这东西一年能收两季呢!”

什么?甘蔗能一年两熟?那岂不是一年能收两季糖!

这么算下来,原本以为只能勉强糊口的薄地,一下子就成了能下金蛋的宝地。

一季甘蔗榨出的糖能换的粮食,就够一家子吃半年,两季下来,不光够吃,还能有富余的糖换布匹、换农具。

照这样算,用不了三年,府库里的银子就得堆不下,到时候别说修港口、盖作坊,就是给子民们都换上棉布衣裳、盖起砖瓦房都不在话下。这哪里是种甘蔗,分明是种银子啊!

朱橚听得眼睛越来越亮,刚才的沮丧一扫而空,猛地一拍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有港口,有糖厂,有贸易,还怕养不活子民?高炽,你说得对,这地方不是穷,是没找对路子!”

他越想越激动,拉着朱高炽的胳膊道:“那咱们现在就去看海湾!我让李虎先派些人去清理滩涂,让王相统计能种甘蔗的地,尽快开工!”

不远处,察度三人正被王相带着查看土地账册,听到朱高炽的规划,也忍不住凑了过来。

当听说要建港口、开糖厂,还要从大明运粮食、布匹过来,三人脸上都露出难以置信的喜色。

“殿下……此言当真?”察度颤声问道。

他们世代受穷,无非就是因为落后——技术上,连像样的农具都造不出来,耕地还在用木犁,灌溉全靠天吃饭;文化上,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记事全靠结绳,政令传达到村落就得走半个月。

这般落后,让琉球就像困在大海里的孤岛,既学不会大明的耕种法子,又没本事跟外人做买卖,年年就靠着那点杂粮和海产勉强过活,遇上台风海啸,更是成片成片地饿肚子。

他们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让子民能顿顿吃上饱饭,不用再靠挖野菜、捕海鱼填肚子;能穿上件完整的棉布衣裳,不用再裹着磨破皮的兽皮过冬。

若真能如朱高炽所说,种甘蔗换粮食、建港口通贸易,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别说取消国号、交出兵权,就是让他们卸去所有身份,去码头当搬运工、去糖厂当伙计,做个寻常子民,也心甘情愿。

毕竟对他们来说,子民能过上好日子,比什么王爵虚名都实在。

是吃饱穿暖,让子民顿顿有白米下锅、身上裹着厚实棉布,能在干净的屋子里过冬,孩子们能去学堂识几个字,走到哪里都能挺直腰杆说自己是周国百姓;还是继续穿着腥臭的兽皮,守着贫瘠的土地看天吃饭,遇上灾年就得啃树皮、喝海水,被来往的商船船员指着脊梁骨骂“野人”、“蛮夷”,连抬头看人都觉得矮三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87章发展规划!琉球子民的期盼!(第2/2页)

这个选择,其实并不难做。前者是堂堂正正地活着,有盼头,有尊严,子子孙孙都能跟着享福;后者是浑浑噩噩地熬着,今天不知明天的饭在哪,世代被人瞧不起。

别说只是取消国号、交出兵权,就是要他们付出十倍的代价,只要能换子民过上好日子,他们也愿意点头。

“我何时说过假话?”朱高炽看向他们,“你们熟悉本地情况,往后种甘蔗、建港口,还需你们多费心。若真能让琉球富起来,我保你们子子孙孙都有富贵可享。”

承察度年轻,反应最快,立刻道:“殿下放心!山南有不少山谷平地,最适合种甘蔗,我这就回去召集子民,听候周王调遣!”

帕尼芝也瓮声瓮气地说:“山北有石匠,让他们去修港口,保证结实!”

察度则道:“中山的子民懂些造船手艺,可以先造些小船运甘蔗!”

看着三人摩拳擦掌的样子,朱橚彻底放下心来。

他望着远处的海湾,仿佛已看到商船云集、糖厂冒烟的景象,又看了看身边信心满满的朱高炽,忽然觉得,这趟琉球之行,或许真能成就一番功业。

朱高炽见朱橚干劲十足,笑道:“五叔有这份心就好。我在上海还有事,不能多留,等港口和糖厂开工了,我再派些懂技术的工匠过来。”

“好!好!”朱橚连连点头,“你放心,我定不会让父皇和大哥失望!”

夕阳西下时,一行人返回岸边。

李虎来报,三**队已初步整编完毕,选出的精壮正在跟着护卫军操练;王相也递上了初步的土地统计,适合种甘蔗的地块竟有上千顷。

朱橚看着账册,又望向海湾边开始清理滩涂的身影,脸上终于露出了踏实的笑容。

朱雄英拉着朱高炽的衣角,小声道:“高炽,琉球将来真的会变得像上海一样热闹吗?”

朱高炽望着渐渐暗下来的海面,语气笃定:“会的。用不了几年,这里就会成为东海最热闹的商港,到时候,咱们再来看看。”

这话当然有些夸大其词,毕竟上海得天独厚而且背靠大明,有江南的富庶物产做支撑,有成熟的手工业和庞大的人口基数,远不是琉球可以相比的。

但是等到南洋贸易开展起来,琉球地处南洋与东海的咽喉要道,往来商船必经此地,补给、中转、贸易样样缺不了它。

到那时,不用像上海那样发展复杂的手工业,单靠港口关税、仓储租赁、货物转运,再加上甘蔗种植和雪糖加工这两条线,就能让岛上富起来。

商船多了,自然会带动客栈、酒楼、货栈等营生,子民有了活计,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虽说未必能赶上上海的繁华,却也绝对能成为海外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足够让周国站稳脚跟,让朱橚的封国兴盛起来。

夜色渐浓,周王府的临时驻地亮起了灯火。

朱橚还在和李虎、王相商议着开垦、建厂的细节,察度三人则带着各自的旧臣,兴奋地讨论着如何说服子民种甘蔗。

远处的海面上,大明水师的战船静静停泊,像守护这片土地的巨人。

琉球的天,确实变了。

而这变化的开端,就藏在那个胖殿下的笑容里,藏在周王朱橚燃起的斗志里,也藏在土著子民眼中重新亮起的、对好日子的期盼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