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17章 高炉炼铁!石墨可是好东西啊!

第517章高炉炼铁!石墨可是好东西啊!(第1/2页)

半个月,眨眼而逝。

这期间遵化铁厂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尤其是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炉,更是令人望而生畏。

而朱高炽也没有闲着,他亲自去了一趟山东。

此前他便从后世记忆里得知,炼钢离不开一样关键东西——石墨。

这石墨质地坚硬、耐高温,既能做炼钢时的耐火材料,又能制成模具,让铸件更光滑、更精准,正好能解决遵化铁厂“铸件粗糙、易变形”的难题。

山东青岛一带,本就是中国石墨工业的发源地,早在宋元时期就有百姓开采石墨,用来做书写的墨锭,到了明初,当地更是有不少小矿坑专门出产石墨,素有“中国石墨之乡”的美誉。

朱高炽与朱雄英带着熟悉矿脉的山东府吏直奔青岛,没费多少功夫,就找到了几处储量丰富的石墨矿——有的矿坑露天就能看到黑色的石墨层,有的则只需浅浅挖几米,就能采到纯度极高的石墨块,比他预想的还要顺利。

他当即下令,由山东官府协调人手,组织当地矿工开采石墨,又调了十辆骡车专门运输,还特意叮嘱“轻拿轻放,不许磕碰”——石墨质地脆,一旦摔碎,就不好加工成模具。

短短五日,第一批石墨就运出了矿坑,黑亮的石墨块装满了三辆骡车,顺着官道往遵化铁厂赶去。

紧接着,一车车的石墨被送入了遵化铁厂。

朱高炽召集了厂里手艺最精湛的几位老工匠,亲自演示石墨模具的制作方法:先将大块石墨按铸件尺寸切割成粗坯,再用细砂纸打磨光滑,最后在模具内壁涂一层薄薄的耐火泥,既能防止石墨高温下开裂,又能让铁水更容易脱模。

老工匠们上手极快,不过两日,就掌握了石墨模具的制作技巧。

没过多久,一个个耐高温的石墨模具就摆在了炼铁作坊里——有铸炮管的长筒模具,内壁光滑如镜;有造船锚的厚重模具,边角圆润、尺寸精准;还有造农具的小型模具,纹路清晰、细节到位。

以往用陶土模具铸器,铸件表面满是砂眼,还得花大量时间打磨;如今用石墨模具,铁水浇铸后冷却脱模,铸件表面光滑得不用再打磨,不仅省了工时,还大大提高了成品率。

老工匠李铁匠拿着用石墨模具铸好的炮管零件,反复摩挲着表面,忍不住感叹:“这石墨模具真是神物!以前铸十个炮管零件,能有三个合格就不错了,现在用这模具,十个里能有九个达标,还省了打磨的功夫,这效率至少提了三成!”

朱高炽看着作坊里忙碌的工匠、整齐摆放的石墨模具,心里清楚,石墨的到来,不仅解决了铁厂“铸件差”的问题,更让炼钢流程往前迈了一大步。

有了改良熔炉炼出的好铁,再加上石墨模具铸出的精准零件,将来水师的火炮能更精准、船锚能更坚固,甚至还能造出更复杂的机械零件,为大明的工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一旁的周显也笑着道:“殿下真是慧眼识珠!谁能想到这用来写字的石墨,竟能成炼钢的宝贝?有了这石墨模具,遵化铁厂的铁器,怕是要成大明最好的铁器了!”

朱高炽点头,目光落在远处新建成的第二座熔炉上:“这只是开始。等石墨开采量上来,咱们还要把模具推广到所有作坊,让每一件从遵化铁厂出去的铁器,都是精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17章高炉炼铁!石墨可是好东西啊!(第2/2页)

“到时候,不仅水师能用,还要卖到江南、卖到边疆,让天下人都知道,遵化铁厂的铁,是最好的铁!”

停工半个月,虽然铁匠们不能再炼铁了,但是朱高炽承诺的工钱却是按时发放,甚至做到了按天发放——每日清晨,羽林卫便会带着银钱和粮米守在铁厂门口,工匠们只需报上名字,就能领到当日的两文工钱和足够的口粮,从不拖延、从不克扣。

有工匠家里急需用钱,找周显说明情况,还能提前预支三日工钱,这般灵活又守信的做法,让工匠们彻底没了闹事的心思,反而是对朱高炽颇为敬佩。

毕竟在这个年代,官员多是“画饼充饥”,能像朱高炽这样言出必行、不亏待下人的好官,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不但给他们吃饱饭,而且还给他们发工钱,这是所有工匠先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以前在贪官把持下,他们不仅要干最累的活,还得忍饥挨饿,别说工钱,就连掺了沙子的稀粥都未必能喝够;如今顿顿有白米、偶尔有肉,每天还有现钱拿,家里的孩子能买得起糖,老人能抓得起药,这样的日子,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却真真切切握在了手里。

有了工钱,而且拿到了工钱,这才是匠人们真正在意的事情。

对他们来说,“承诺”再好听,不如手里的银子实在;“未来”再美好,不如当下的日子安稳。

朱高炽不仅给了他们未来的盼头,更给了他们当下的实惠,这份恩情,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正因为如此,短短半个月后,匠人对于朱高炽的命令可谓是言听计从——让拆旧炉,没人犹豫,拿起锤子就上;让学建新炉,没人推诿,围着津铁坊的工匠仔细请教;让搬运石墨,没人偷懒,肩扛手抬,生怕耽误了进度。

一车车石墨被送入铁厂后,立刻就成了绝佳的耐高温材料,工匠们按照朱高炽的要求,将石墨块切割成规整的石板,仔细镶嵌在新炉内壁,既能抵御高温灼烧,又能减少铁水与炉壁的粘连,大大降低了铁料损耗。

半个月的时间,先前几十座低矮破旧的土法炼铁炉全部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起而起的高炉——高达七丈,直插天穹,炉身用青砖砌成,外壁裹着加固的铁条,顶端装有新设计的排烟管,底部留有方便出铁的开口,远远望去,一排高炉整齐排列,气势恢宏。

凑近了看,炉壁上镶嵌的石墨石板泛着乌亮的光泽,鼓风装置连接着水力机械,不用再靠人工拉拽皮囊,只需开水闸,就能为炉膛持续输送强劲风力。

老工匠李铁匠抚摸着新炉壁,忍不住感叹:“这辈子没见过这么气派的炉子!有这炉子,咱们炼出的铁,定能比江南的好上十倍!”

其他工匠也围着高炉,脸上满是自豪——这是他们亲手建起来的高炉,是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聚宝炉”。

此刻没人再怀念旧炉,所有人都盼着新炉开炉的那一天,盼着用这新炉子,炼出最好的铁,挣更多的钱,让家里的日子更红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