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18章 周密准备!高炉炼铁与坩埚炼钢

第518章周密准备!高炉炼铁与坩埚炼钢!(第1/2页)

朱高炽在李铁匠等一众老匠人的陪伴下,开始巡视起了这些高炉。

李铁匠正是先前对朱高炽提出质疑的老匠人,打了一辈子铁,从洪武开国进铁厂当学徒,到后来掌炉炼铁,经他手炼出的铁能装满十座库房,对炼铁炉的脾气、特性摸得比自己的孩子还熟。

当初朱高炽提出拆旧炉建新炉时,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怕的就是新炉不靠谱、砸了匠人的饭碗;如今却是最积极参与建炉的人,从高炉的高度、容积,到炉壁的厚度、出铁口的位置,都带着老匠人反复测算,生怕出半点差错。

而这些高炉也是他领着百名老匠人一起商议规划,然后带着铁厂内的匠人铸就而成——先是根据朱高炽给的图纸,敲定“高七丈五尺、容积二十立方米”的核心尺寸;再细分分工,老匠人负责画样、监工,年轻匠人负责搬砖、砌炉,连最基础的夯土都要求“每夯三层必浇水压实”;遇到“如何固定石墨石板”“怎么设计鼓风接口”这类难题,李铁匠就召集老匠人连夜开会,有时争论到后半夜,才敲定最优方案。

这些高炉普遍高七丈五尺,比铁厂外的老槐树还高半截,站在炉下往上看,炉顶几乎要钻进云层里;高炉容积约二十立方米,能一次性装下三十石铁矿、十石焦炭,比这个时代最多只能装五石料的土炉大了四倍,是当之无愧的“高炉”。

以往土炉炼一炉铁要六个时辰,按李铁匠的估算,这新高炉只需三个时辰就能炼一炉,且一炉铁的产量抵得上旧炉三炉,效率翻了六倍不止。

石墨不算什么稀奇东西,山东、山西的矿坑里都能挖到,民间甚至有人拿它当“黑石头”写字、画画,只不过这个时代的人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没发现它耐高温的特性。

在朱高炽眼里,这玩意绝逼是眼下最好的耐火材料——不仅能承受上千度的高温灼烧,还能减少铁水与炉壁的粘连,避免铁料损耗,至少朱高炽现在受限于技术,只能先开发它这一个核心用途,至于做铅笔芯、导电材料这些后世用法,眼下还没条件实现。

其实若只是建造一座炼铁的小高炉,直接使用粘土筑造,或者用红砖砌都没很大问题,之前津铁坊的小炉就是这么建的,勉强也能炼铁。

但关键是朱高炽希望提高它的使用寿命——旧土炉最多用半年就会被高温烧裂,得反复修补,既耽误工时又浪费材料。

于是在高炉内衬中,他特意要求大幅度使用石墨:从炉膛内壁到出铁口,都镶嵌了一层厚厚的石墨石板,连炉顶的排烟通道都铺了石墨碎料。

这种现代炼钢炉才用的高级耐火材料,在明初被大规模用在高炉里,就是希望这些高炉能用上三五年不用大修,既能稳定产量,又能减少后续的维护成本。

李铁匠摸着高炉内壁的石墨石板,手指能感受到石板的光滑与坚硬,忍不住道:“殿下,这黑石头真是奇物!咱们试过用它垫在土炉里,烧了三天三夜都没裂,比粘土耐烧多了。有这东西衬着,这高炉别说用三年,就是用五年,我看都没问题!”

朱高炽点头:“只要咱们后续好好维护,定期检查石墨的损耗,这些高炉就能一直为咱们炼好铁。将来水师要造巨舰、铸火炮,都得靠这些高炉撑着。”

一旁的老匠人也纷纷附和,语气里满是自豪——他们亲手建的高炉,用了“奇物”石墨,不仅规模大,还耐用,将来定能成为大明最好的炼铁炉,而他们这些建炉的匠人,也能跟着名留青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18章周密准备!高炉炼铁与坩埚炼钢!(第2/2页)

然后就是坩埚炼钢了,这是比之炒钢法更为先进的炼钢方式——炒钢法只能靠人工搅拌控制温度,钢的成分不稳定;而坩埚炼钢能将铁矿与焦炭密封在坩埚内,在高温下充分反应,炼出的钢纯度更高、成分更均匀,韧性和强度都远超炒钢。

可惜的是,这种工艺对耐火材料要求极高,普通粘土、红砖根本承受不住坩埚炼钢时的高温,很容易开裂导致钢水泄漏,好在朱高炽从山东找到了石墨,正好解决了这个关键难题。

这些石墨经过粉碎,与少量粘土混合调成糊状,再由匠人们按照固定尺寸塑胎成型——有的做成能装十斤铁料的小型坩埚,有的做成能装五十斤铁料的大型坩埚,塑好的胎体要先阴干七日,再放到专门的窑子里,用千度高温烧制十几个小时,待胎体完全硬化、石墨与粘土紧密结合,那就是耐高温、抗腐蚀的石墨坩埚了。

烧好的石墨坩埚通体乌黑,敲起来声音清脆,匠人用它装着红热的铁料试验,哪怕灼烧两个时辰,坩埚也没有丝毫开裂,完全能满足炼钢需求。

这从古至今的炼钢工艺,分为炒钢、百炼钢和灌钢三种,各有局限。

炒钢实际上就是“炒铁成钢”,用炒铁炉将生铁加热到半熔融状态,再靠工匠用铁勺反复搅拌,让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最终得到熟铁或少量中低碳钢。

但这种工艺全凭工匠经验控制,温度高了会把铁炒成废渣,温度低了碳含量降不下来,炼出的钢质量极不稳定,大多又冷又脆,强度根本达不到兵器、火炮的要求。

现如今大明军中的制式火器,比如迅雷铳、洪武大炮的炮管,基本上全都是用这种炒钢炼出的熟铁制造——熟铁韧性差、强度低,火炮发射时承受不住火药爆炸的冲击力,用不了几次就会炸膛,炸伤炮手的事屡见不鲜,当然不足为奇了。

百炼钢则是在炒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以炒钢作为原料,将其加热到赤红状态后,反复折叠锻打,有时还会用数种成分不同的铁料反复叠锻,通过锻打排出铁中的杂质,让钢的组织更致密。

但这种工艺极其复杂,一块百炼钢往往需要锻打数百次,耗费大量工时,成本更是炒钢的十倍不止,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只能用来制造宝刀、宝剑这类精密兵器。比如演义中常出现的“百炼刀”,那就意味着是削铁如泥的宝刀,寻常士兵根本用不起。

灌钢法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明确记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封泥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简单来说,就是将熟铁(柔铁)弯曲盘绕,中间嵌入生铁,外面用泥密封后加热,让生铁熔化后渗入熟铁中,再通过锻打让两者融合成钢。

这种工艺比百炼钢效率高些,但依旧依赖人工锻打,且每次只能炼制小块钢料,同样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最多只能满足小规模兵器制造的需求。

朱高炽现在要的,则是坩埚炼钢,是能实现大规模工业级别的炼钢!

他要的不是一次炼几斤、几十斤钢,而是一次炼几百斤、几千斤钢,能批量供应水师造巨舰、军工铸火炮、民间造农具的钢,只有这样,才能支撑大明的工业发展,才能为远征美洲提供足够的物资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