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45章 新盐上市!百姓子民的欢喜!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545章 新盐上市!百姓子民的欢喜!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16:32:23 来源:源1

第545章新盐上市!百姓子民的欢喜!(第1/2页)

因天津卫与芦台盐场相隔不过百里,水路陆路皆通畅,三日后,首批十万斤芦台精盐便顺着海河运抵天津卫码头。

刘老三早已带着二十多位分销商在码头等候,这些分销商多是天津卫本地的小商贩,有走街串巷的货郎,有镇上杂货铺的掌柜,还有城郊集市的摊贩,个个都揣着干劲——他们早就跟刘老三签下分销协议,盼着靠这新盐赚一笔。

“都把家伙什备好!”刘老三站在盐船旁,声音洪亮地指挥着,“按之前分好的区域来,城东、城南归张二、李五你们负责,城西、城北交给王掌柜、赵伙计,记住了,每斤盐就卖十五文,谁敢多要一文钱,我立马取消他的分销权!”

众分销商连连应下,七手八脚地将盐袋搬上各自的马车、扁担,盐袋上“芦台官盐”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雪白的盐粒透过布袋缝隙隐约可见,引得路过的百姓频频侧目。

刘老三自己则带着两马车盐,直奔他在码头旁的杂货铺。

刚把盐袋卸在铺前的空地上,拆开一袋露出精盐,就有路过的百姓围了上来。

“刘掌柜,这是啥盐啊?咋这么白?”一个提着菜篮子的大娘凑上前,伸手想摸又有些犹豫——她这辈子见过的盐,不是灰扑扑的粗盐,就是混着沙粒的“杂盐”,从未见过这般雪白细腻、像细雪一样的盐。

“这是芦台盐场的新盐,咱天津卫刚上的!”刘老三笑着拿起一把盐,递到百姓面前,“大家瞅瞅,这盐一点杂质都没有,炒菜炖汤只要放一点就鲜得很!”

他一边说,一边竖起旁边的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芦台精盐,每斤十五文”。

这话一出,围观的百姓瞬间炸开了锅,脸上满是难以置信。

“啥?十五文一斤?”一个中年汉子瞪大了眼睛,连连摆手,“刘掌柜,你别开玩笑了!前阵子我在城南买的‘细盐’,里面掺着半袋子沙子,还要三十文一斤,你这盐看着比那好十倍,咋可能只要十五文?”

旁边的百姓也纷纷附和,有人拿起盐凑到鼻尖闻了闻,有人用手指捻了捻,看着那纯净的盐粒,却没一个人敢掏钱。

要知道,以往天津卫的盐商卖盐,向来是“缺斤短两、掺沙加泥”的做派。

去年冬天,有盐商把盐和沙土按三比七的比例混合,卖到二十五文一斤,百姓买回家得先用水淘洗,煮菜时得放一大勺才够味,不少人因此闹了肚子。

还有些小盐贩,趁着盐荒抬高价格,把劣质盐卖到五十文一斤,百姓们敢怒不敢言,久而久之,对“便宜好盐”早就没了信任——在他们看来,盐商突然变得“良心”,要么是盐有问题,要么是藏着更大的猫腻。

刘老三见百姓们迟迟不肯下手,心里早有准备。他清了清嗓子,提高声音说道:“大伙儿别担心,这盐之所以又好又便宜,不是我刘老三心善,也不是盐商突然改了性子,全是托了胖殿下和太孙殿下的福!”

百姓们顿时安静下来,好奇地看着他。

刘老三继续说道:“两位殿下为了让咱老百姓能吃上干净盐、平价盐,在芦台盐场花了大心思!他们让人改了煮盐的老法子,用日晒的方式产盐,既省了柴火,又出盐快,成本降下来了,盐价自然就低了。”

“而且殿下还定了规矩,盐商卖盐必须明码标价,敢掺沙、敢涨价的,直接取消资格,连保证金都要没收!”

他指着盐袋上的“芦台官盐”字样,接着说:“大家看这标记,这是盐场统一印的,每个盐袋都有编号,盐运司的人会时不时来查,谁敢搞鬼,一查一个准!殿下说了,盐业是给百姓吃的,不是让盐商赚黑心钱的,所以才定下十五文的价,就是要让咱天津卫的男女老少,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能吃得起好盐!”

为了让百姓们放心,刘老三还当场舀了一勺盐,倒进旁边的水桶里,清水瞬间变得清亮,没有一丝杂质沉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45章新盐上市!百姓子民的欢喜!(第2/2页)

“大伙儿瞧瞧,这盐遇水就化,一点沙子都没有!”他又拿起一块刚烙好的饼,撒上一点盐,递给旁边的大娘,“大娘,您尝尝,看看这盐的味道咋样!”

大娘半信半疑地咬了一口饼,眼睛瞬间亮了:“哎?这盐咋这么鲜!一点杂味都没有!”

她又咬了一大口,连连点头,“好吃!比我以前买的盐强太多了!”

有了大娘带头,其他百姓也纷纷上前尝盐、看盐,见盐质确实好,又听刘老三把来龙去脉讲得明明白白,心里的疑虑渐渐消散。

“那我买两斤!”刚才的中年汉子第一个掏出钱袋,递上三十文钱,“刘掌柜,给我装两斤,我回家给娃做饭!”

刘老三麻利地给他称盐、装袋,雪白的盐粒落入粗布小袋,看着就让人舒心。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

“我买三斤!”

“给我来五斤!”

百姓们纷纷掏出钱,围着刘老三的杂货铺排起了长队,队伍从铺前一直延伸到码头边,不少人还提着空盐罐,脸上满是期待。

刘老三和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一边称盐,一边重复着两位殿下为盐业改革做的努力,百姓们听着,心里对朱高炽和朱雄英的感激越发浓烈。

“两位殿下真是为咱百姓着想啊!”刚才的大娘提着盐袋,跟旁边的人感慨,“以前买盐得精打细算,现在十五文就能买这么好的盐,往后再也不用吃带沙子的盐了!”

旁边的汉子也附和道:“等下次见到殿下的仪仗,咱得给殿下磕头谢恩!”

与此同时,天津卫的大街小巷里,分销商们也在忙着卖盐。

张二挑着担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芦台精盐,十五文一斤!殿下恩典,百姓实惠喽!”

他刚走到城东的胡同口,就被住户们围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出来买盐,不到一个时辰,两担盐就卖光了。

城西的王掌柜在杂货铺前摆起盐摊,还特意用新盐炒了一盘青菜,路过的百姓闻着香味就过来了,尝过之后纷纷掏钱,半天时间就卖了二十多斤。

到了傍晚,刘老三盘点销量,发现首批运来的十万斤盐,竟然卖出去了近三万斤。

看着铺子里堆成小山的铜钱,他笑得合不拢嘴,心里暗自庆幸:多亏了两位殿下的好政策,不仅让百姓得了实惠,自己也能靠着这生意发家。

他当即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去芦台盐场再拉一批货,务必让天津卫的每个角落,都能买到这平价好盐。

而百姓们买完盐回家后,纷纷用新盐做饭。

炒青菜、炖豆腐、腌咸菜,不管做什么菜,只要放一点新盐,味道就格外鲜美。

消息很快传开,没买到盐的百姓,第二天一早就守在各个分销点前,等着新盐到货。

短短几天,“芦台精盐”的名声就在天津卫传开了,百姓们提起朱高炽和朱雄英,无不竖起大拇指,称他们是“为民着想的好殿下”。

码头旁的茶馆里,几个百姓一边喝茶,一边聊起新盐。

“以前总觉得当官的不管咱百姓死活,现在看来,两位殿下是真把咱放在心上啊!”

“可不是嘛!这盐又好又便宜,一年下来能省不少钱呢!”

“往后要是还有这样的好政策,咱一定全力支持殿下!”

刘老三路过茶馆,听到百姓们的议论,心里满是欣慰。

这场盐业改革,不仅改变了盐商的经营方式,更暖了百姓的心。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用不了多久,北平府、山东德州等地的百姓,也能吃上这样的平价好盐,而朱高炽和朱雄英推行的“芦台模式”,终将让大明的盐业彻底变个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