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34章 利与弊!开中法的弊端!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534章 利与弊!开中法的弊端!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16:32:23 来源:源1

第534章利与弊!开中法的弊端!(第1/2页)

晒盐法的成功,让盐田边的气氛彻底沸腾。

太子朱标握着手中的雪白精盐,当即对身边的盐运司官员们说:“诸位,芦台盐场的晒盐法成效显著,此事必须立刻奏报父皇,待朝廷核准后,便在全国盐场全面推行,让天下灶户都能受益,也让大明盐业更兴!”

六大盐运司的官员们纷纷附和,两淮盐运使李成谦更是激动地说:“太子殿下英明!有了晒盐法,不仅盐产量能翻倍,盐税也能大幅增收,臣这就回去整理推行细则,确保新法早日落地!”

众人正准备转身安排返程事宜,朱高炽却上前一步,抬手拦住了他们:“丧标,诸位大人,稍等。”

“在推行新法之前,我想在芦台盐场办一件事——举办一场经销商招标大会,彻底改变以往的食盐售卖模式。”

“经销商招标大会?”朱标脚步一顿,脸上露出不解的神色,“以往朝廷推行‘纳粮开中’之法,商贾输送粮食物资到边关,换取户部盐引,再凭盐引到盐场取盐售卖,这既能充实边塞军需,又能让渡食盐利润给商贾,是多年的良策,为何要改?”

朱标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明初之时,北疆蒙古残余势力未灭,南疆土司时有异动,边疆战事频发,军需消耗巨大,其中军粮供应更是朝廷的心头之患。

彼时交通不便,从内地粮仓运往边疆的道路多为崎岖山路或荒漠戈壁,不仅运输周期长,还需征调大量民夫、牲畜,沿途损耗更是惊人——往往运抵边关一石粮食,路上就要消耗三石甚至更多,运输成本高到令朝廷难以承受。

更棘手的是,一旦遇上雨雪、风沙等恶劣天气,粮队还可能滞留途中,导致边关断粮,直接影响军心士气,甚至威胁边防安全。

“纳粮开中”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朝廷以食盐专卖权为诱饵,将食盐这一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硬通货”作为奖励:商贾只需自行组织人力、物力,将指定数量的粮食或军需物资(如布匹、药材)按时运送到指定边关卫所,经卫所官员验收后,即可获得朝廷签发的“仓钞”;随后凭“仓钞”前往户部兑换“盐引”,盐引上明确标注可领取的食盐数量与对应盐场;最后持盐引到盐场支取食盐,再运往各地售卖赚取利润。

这一制度巧妙地将商贾的逐利需求与朝廷的边防需求结合起来:对商贾而言,食盐利润丰厚,只要能成功将粮食运到边关,就能通过售卖食盐获得可观回报,远胜于普通贸易;对朝廷而言,无需投入巨额运输成本,也无需征调民夫,便能借助商贾的力量将军粮送抵边关,既减轻了财政负担与民生压力,又保障了边塞军需的稳定供应,甚至在某些年份,商贾运送的粮食还能填满边关粮仓,为应对突发战事储备充足物资,堪称一举多得的良策!

正因如此,“纳粮开中”制度推行初期,迅速吸引了大批商贾参与,北疆、西北等边关的军粮短缺问题得到极大缓解,边防得以稳固。

也正因为这一制度对边疆稳定的重要性,一旦贸然改变模式,风险便显而易见:若朝廷不再以盐引作为运粮奖励,或改变食盐的获取与售卖方式,商贾失去了逐利的动力,必然不愿再承担长途运粮的成本与风险,转而退出边粮运输;届时朝廷若无法及时找到替代方案,仅凭自身力量根本无法支撑边疆庞大的军粮需求,轻则导致边关军粮储备告急,士兵饥寒交迫,重则引发军心涣散,甚至给蒙古势力可乘之机,造成边疆防线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34章利与弊!开中法的弊端!(第2/2页)

“丧标,‘纳粮开中’虽为良策,却早已积弊丛生。”朱高炽语气沉稳,目光扫过在场的盐运司官员,“盐引制度本身存在极大弊病,尤其是权贵阶层利用特权侵占盐引,导致真正往边关运粮的商贾拿不到盐引,反倒是那些不费吹灰之力的权贵,靠着盐引大肆谋利,‘纳粮开中’早已名存实亡。”

他的话刚落,两淮盐运使李成谦便忍不住上前一步,躬身对朱标说:“太子殿下,胖殿下所言极是!两淮盐区近年便有此乱象——不少勋贵通过关系,从户部‘预支’盐引,却从未往边关运过一粒粮。”

“这些勋贵要么是凭借祖上军功世袭的爵爷,要么是后宫嫔妃的亲属,仗着与朝堂的牵扯,只需派管家到户部递一张帖子,便能轻松拿到数百甚至数千引盐引,全程无需核验运粮凭证,更不用承担任何风险。”

“他们拿着盐引到盐场取盐时,还会借着‘皇亲勋贵’的身份,要求盐场以低于官价三成的价格交付,盐场官员忌惮其势力,根本不敢反抗。拿到食盐后,他们又联合各地的盐商,垄断当地食盐市场,将盐价抬高到官价的两倍甚至三倍卖给百姓——寻常百姓买一斤盐的钱,几乎够一家人吃两天粗粮,可他们却靠着这层层盘剥,短短几年就攒下万贯家财,府中良田千顷、奴仆成群。”

“反观那些真正实心实意往边关运粮的商贾,日子却过得苦不堪言。他们要雇民夫、租骡马,冒着风沙雨雪穿越千里戈壁,有的粮队还会遭遇盗匪劫掠,损耗过半;好不容易将粮食运到边关,拿到卫所开具的仓钞,再赶到南京户部兑换盐引时,却要面对无尽的拖延——户部官员要么说‘盐引额度已空’,要么以‘手续不全’为由刁难,往往要等数月甚至半年才能拿到盐引。”

“更有甚者,等商贾终于拿到盐引赶到盐场时,盐场的存盐早已被勋贵们抢先支取一空,只能空手而归。这些商贾前期投入的本钱全打了水漂,有的还欠了高利贷,最后只能变卖家产还债,甚至有人走投无路,只能逃到外地当流民。长此以往,愿意往边关运粮的商贾越来越少,两淮盐区的‘纳粮开中’几乎成了空壳,边关的军粮储备也日渐空虚,再这么下去,迟早要出大问题啊!”

芦台盐运使张文华也紧跟着补充:“李大人说的没错!芦台盐区更甚,去年有个姓王的勋贵,仗着兄长在朝中的势力,连卫所的仓钞都没办,只托人给户部递了张字条,就一次性从户部拿走了三千引盐引。按‘纳粮开中’的规矩,三千引盐引需对应往边关运送五千石粮食,可他最后只让家丁拉了几十石发霉的陈粮,象征性地送到离边关还有百里的驿站,便算交差了,卫所官员碍于太傅的面子,竟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签了字。”

“他拿到盐引后,直接派管家带着家丁接管了芦台盐场的三个主要盐仓,将官盐全部控制在自己手里,不许盐场再给其他商贾发盐。寻常百姓想买平价官盐,根本连盐仓的门都进不去,只能从他手下的盐商手里买盐——他把盐价抬到了每斤三十五文,是官价的三倍还多,不少百姓买不起盐,只能吃淡食,甚至有人因为长期缺盐病倒。”

太子标脸色顿时一沉。

王姓勋贵?

难不成定远侯王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