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46章 欣慰!老朱的骄傲与自豪!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546章 欣慰!老朱的骄傲与自豪!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16:32:23 来源:源1

第546章欣慰!老朱的骄傲与自豪!(第1/2页)

芦台盐场的成功,像一阵疾风般席卷大明。

不出半月,“芦台出好盐,百姓得实惠”的消息便通过驿站文书、商贾口口相传,传遍了大江南北。

那些曾对“改煎为晒”存疑的官员,看着地方上报的文书——天津卫盐价从二十文降至十五文,北平府月销盐量突破五十万斤,河间府百姓因买得起盐而减少私盐贩卖,地方治安竟也随之好转——一个个都哑口无言,转而在奏疏中称赞这场盐业改革“利国利民”。

消息最终传入皇宫,朱元璋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太子朱标侍立一旁。

当内侍将北平、天津、河间三地官员的奏疏呈上来时,老朱起初只是漫不经心地翻阅,可越看,眉头便越舒展,眼神里的惊讶也渐渐转为锐利的光亮。

“标儿,你瞧瞧!”朱元璋将手中的奏疏递给朱标,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这小胖墩搞的盐场,竟真的成了!你看天津卫的奏报,新盐上市当天,百姓排队买盐,队伍从码头排到城门,以往掺沙的劣盐没人要,盐商们都主动把陈盐低价处理,只求进芦台的精盐来卖!”

朱标接过奏疏,逐字逐句地细看,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奏疏里不仅写了盐价与销量,还提到百姓的反应——有老人说“活了一辈子,第一次用这么白的盐”,有商户说“盐价降了,店里的生意都好了不少”,甚至还有地方官提到,因私盐利润大减,以往猖獗的私盐贩子竟有不少弃暗投明,主动申请做芦台盐的分销商。

“父皇,高炽这孩子,真是没让人失望。”朱标放下奏疏,语气里满是自豪,“当初他提出盐铁改制,说要废煮盐、推晒盐,还要打破盐商垄断,儿臣和父皇都担心会触动太多权贵利益,引发动荡,可现在看来,他不仅把事情办成了,还办得这么漂亮!”

朱元璋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回忆起半年前的场景。

那时朱高炽跪在御书房,捧着盐场改制的章程,说“盐铁是国之根本,不该被少数人把持,要让百姓吃得起盐,让朝廷收得上税”,老朱看着他胖乎乎的模样,心里虽认可他的想法,却也顾虑重重——江南盐商背后连着南方士林,盐运司官员更是盘根错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朝堂动荡。

可他最终还是给了朱高炽机会,让他在芦台“先试试水”,没想到这一试,竟试出了这么大的成效。

“你看这盐铁产量,”朱元璋又拿起一份户部的统计奏疏,指着上面的数字,“芦台盐场每月产盐十万斤,比过去江淮盐场一个月的产量还高,而且质量是上等精盐;还有他在遵化铁厂搞的铁矿改制,用了新的冶铁法子,铁的产量翻了百倍,打造的农具又锋利又耐用,百姓都抢着买。”

“更难得的是,朝廷的收入——光是芦台盐场,每月给国库缴银五万两,比过去整个北直隶盐税加起来还多,加上铁矿的收入,这半年盐铁两项的税银,竟比去年全年翻了数十倍!”

说到这里,老朱忍不住笑了起来,语气里满是赞叹:“这小胖墩,真是天纵奇才!看似憨厚,心里却装着治国的门道。”

“他搞的那套经销商制度,既绑住了商人,又管住了价格,还让朝廷牢牢抓着盐铁的命脉,比那些只会死读书的官员强太多了!这哪是朕的孙儿,分明是上天送给老朱家的礼物!”

朱标也笑着附和:“高炽心思细,做事稳,知道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先在芦台试点,拿出成效再推广,既堵住了反对者的嘴,又让百姓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现在各地官员都在奏疏里请求推广盐铁新法,连一些南方的官员,也说‘芦台模式可解地方盐荒’,正是把新法推向全国的好时机。”

朱元璋沉吟片刻,目光变得坚定:“你说得对!既然成效这么好,就不能只停在北直隶。那些靠盐铁谋私利的权贵,虽有怨言,可只要百姓支持,朝廷有了收入,他们翻不起什么浪!”

他当即拿起朱笔,对着内侍吩咐:“传朕旨意,命六部百司全力推行盐铁新法!”

随后,老朱亲自拟定圣旨,逐条明确推行细则:

其一,全国所有官办盐场,自圣旨下达之日起,半年内必须全面完成“改煎为晒”的技术改造。各盐运司需在十日内挑选精通实务的官员与工匠,组成不少于二十人的学习队伍,前往芦台盐场系统学习晒盐技术,包括盐田规划、引海水道修建、蒸发池与结晶池设计、精盐收集与存储等核心环节,芦台盐场需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与实操培训。

学习队伍返程后,需在一个月内制定本盐场改造方案,报盐运司与户部备案,改造过程中,朝廷将派工部专员分片巡查督导,逾期未完成改造、或改造后盐产量未达芦台盐场同规模七成者,盐运使即刻革职查办,相关责任人降级调用,且三年内不得提拔。

其二,全国盐、铁两大类商品的经销权,全部严格参照芦台盐场模式,实行“分区管控、公开招标”制度。

盐按府、铁按州划定销售区域,每个区域根据人口与需求设定一到二名总经销商名额,由各地盐运司与铁冶司联合组织招标。无论南方商人还是北方商人,只要具备缴纳保证金(盐类总经销商保证金不低于一万两,铁类不低于八千两)、无欺行霸市劣迹、能按时履约供货等条件,均可报名参与,严禁任何权贵子弟通过私下打招呼、托关系等方式垄断经销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46章欣慰!老朱的骄傲与自豪!(第2/2页)

若发现权贵干预招标、挤占商人名额,一经查实,涉事权贵交由宗人府或吏部严惩,相关盐运司、铁冶司官员一并追责。

其三,都察院即刻成立“盐铁督查司”,设督查使一名(从三品)、副使两名(正四品),抽调三十名清正廉洁、熟悉财税与商贸的御史任职。

该司专门负责核查全国各地盐场、铁冶场的实际产量(对照报备产能与库存)、终端销售价格(是否符合朝廷定价上限)、税银缴纳(是否足额按时上缴国库)等关键环节,每月形成核查报告上报都察院与皇帝。

一旦发现官员与商人勾结虚报产量、隐瞒税银,或纵容商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中饱私囊行为,一律从严处置,涉事官员直接革职,抄没全部家产,全家流放三千里;涉事商人取消经销资格,没收保证金,列入“商户黑名单”,终身不得参与盐铁经营,情节严重者依法问斩。

其四,各地盐运司、铁冶司需在三个月内,牵头搭建起“盐场/铁冶场-总经销商-分销商”三级销售网络。盐场、铁冶场负责将盐、铁统一配送到各区域总经销商仓库;总经销商需在所在区域内筛选合格分销商,覆盖辖区内所有县城与重要乡镇;分销商需深入村落、市集,确保偏远州县及山区百姓能通过就近商铺、货郎等渠道买到平价盐铁。

各层级需签订明确的供货与销售协议,明确配送时效,盐运司、铁冶司每月抽查网络覆盖情况,逾期未完成网络搭建、或偏远地区百姓仍买不到平价盐铁的,地方主管官员扣发半年俸禄,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者调离岗位。

圣旨一下,朝堂震动。

那些曾靠盐铁利益获利的权贵,如江南盐商背后的勋贵、盐运司的旧吏,虽私下抱怨,却不敢公开反对——毕竟芦台盐场与遵化铁厂的成效摆在眼前,百姓对新盐赞不绝口,朱元璋又下了“死命令”,谁敢阻拦,便是与朝廷、与百姓为敌。

六部官员立刻行动起来:工部派工匠前往各地盐场,指导改造盐田、修建引水道;户部牵头组织“盐铁督查司”,挑选清正廉洁的官员任职;吏部则对全国盐运司官员进行考核,将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尽数罢免,换上支持新法的新人。

太子朱标更是亲自坐镇,每日召集六部官员议事,解决推行中遇到的问题。

有地方官员上奏“南方多雨,晒盐困难”,朱标便让朱高炽从芦台调派工匠,改良晒盐技术,在盐田旁搭建避雨棚,确保雨天也能正常产盐;有商人反映“运输成本太高”,朱标便协调漕运司,开通“盐铁运输专线”,降低商人的运输费用。

朱元璋也时常过问新法推行进度,每次看到地方上报的“盐价下降、销量上涨”、“税银增加”的奏疏,都忍不住对身边的内侍感慨:“朕当初没看错这小胖墩!有他在,老朱家的江山,定能稳如泰山!”

而远在北平的朱高炽,得知老朱下旨推行盐铁新法,还让太子标亲自督办,他立刻让人整理芦台盐场的技术手册、招标流程、经销制度,派人送往京城,供六部参考,还主动提出派工匠前往江南、西南等地,帮助当地盐场完成改制。

消息传到民间,百姓们更是欢呼雀跃。

江南的百姓听说“芦台的好盐很快就要运来”,纷纷盼着新法早日落地;西北的百姓得知“铁矿要出好铁,农具会更便宜”,也对朝廷充满了期待。

那些曾因盐价太高而省吃俭用的人家,开始盘算着“以后再也不用吃带沙子的盐了”;那些靠打铁为生的工匠,也盼着“好铁能让生意更好”。

短短数月,盐铁新法便在全国铺开。

两淮盐场完成改制后,月产盐量突破三十万斤,盐价从二十五文降至十六文;四川的井盐虽未改晒盐,却借鉴了芦台的经销模式,价格下降近三成;山东的铁矿采用新冶铁法后,铁产量翻了五十倍,打造的农具远销河南、河北。

朝廷的税银也随之暴涨,户部尚书在朝堂上奏报时,声音都带着颤抖:“启禀陛下,推行盐铁新法半年,国库盐铁税银已达五百万两,比去年全年还多两百万两!”

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将部分盐铁税银用于修缮水利、减免灾区赋税,让百姓进一步尝到改革的甜头。

至此,朱高炽主导的盐铁改制,彻底改变了大明盐铁积弊已久的局面。

那些曾垄断盐铁利益的权贵势力逐渐衰落,朝廷的财政实力大幅增强,百姓的生活也得到改善,而“胖殿下朱高炽”的名声,更是传遍了大明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百姓口中“为民着想的好皇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