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35章 怨念!盐运司官员狠狠出气!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535章 怨念!盐运司官员狠狠出气!

簡繁轉換
作者:朕闻上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16:32:23 来源:源1

第535章怨念!盐运司官员狠狠出气!(第1/2页)

张文华似乎怨念极深,所以继续滔滔不绝。

“更可气的是,他还严禁私盐流通,派家丁在各条要道巡查,抓到私盐贩子就往死里打,可他自己却暗地里把官盐当作私盐卖给外地盐商,从中再赚一笔。这一闹,不仅百姓苦不堪言,朝廷的盐税也受了重创——去年芦台盐区的盐税,比前年直接少收了近三成,户部催缴时,他还反过来诬陷盐场管理不善,把责任推到我们这些官员身上。”

“臣得知此事后,收集了他垄断盐仓、抬高盐价、偷税漏税的证据,连夜写了奏折上奏,可奏折递上去后,就像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下文。后来才从户部的朋友那里得知,他兄长在皇上面前说了几句‘家务事’,这事就被压了下来。臣也想再上奏,可又怕得罪权贵,连累家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继续祸害盐区,心里真是又急又恨啊!”

巡盐御史王芳作为监察官员,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他脸色凝重地说:“太子殿下,臣去年巡查山东盐区时,曾乔装暗访半月有余,发现盐引被权贵侵占后,已衍生出一套成熟的‘转卖盐引’黑市,其乱象比直接垄断食盐更甚!”

“那些勋贵拿到盐引后,根本不打算自己取盐售卖——他们既嫌运盐、卖盐麻烦,又怕直接抛头露面招人非议,便专门找中间人搭桥,将盐引转手卖给普通商贾。按朝廷规定,一张能支取一百斤盐的盐引,官价对应的运粮成本不过五两银子,可到了黑市上,勋贵们开口就要十五两,甚至二十两,一转手就能赚两三倍的利润,比他们做任何生意都来得快、来得轻松。”

“这些普通商贾大多是小本经营,原本想靠‘纳粮开中’赚点辛苦钱,可如今正规渠道拿不到盐引,只能咬牙从黑市买高价盐引。可高价盐引的成本摆在那里,他们从盐场取盐后,为了回本,只能把盐价往高了抬——原本官价每斤盐十文钱,到了他们手里,至少要卖到二十五文,有的地方甚至卖到三十文。百姓们买不起这么贵的盐,要么只能少吃盐、吃淡食,要么就冒险买私盐,可私盐质量没保障,常有吃坏肚子的情况,去年山东青州就出了几十人吃私盐中毒的案子,闹得人心惶惶。”

“更严重的是,这‘转卖盐引’的黑市还在不断扩张,如今不仅勋贵参与,连一些地方官员、户部胥吏也跟着掺和——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提前截留盐引额度,再偷偷拿到黑市转卖,形成了‘权贵 官员 中间人’的利益链条。臣曾抓到一个黑市中间人,从他身上搜出的账本显示,去年山东盐区至少有五千引盐引流入黑市,涉及的勋贵、官员不下二十人,这些人靠转卖盐引赚的银子,加起来比山东盐区全年的盐税还多!”

“长此以往,‘纳粮开中’的初衷早已荡然无存——真正往边关运粮的商贾越来越少,边塞军需日渐空虚;权贵们靠空手套白狼赚得盆满钵满,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百姓们要么吃不起盐,要么吃有毒的私盐,怨气越来越重,民间对朝廷的不满也在不断积累。臣去年巡查时,就听到不少百姓抱怨‘朝廷只护权贵,不管百姓死活’,这样下去,不仅盐政会彻底崩坏,还可能激化民间矛盾,引发动乱啊!”

三位官员你一言我一语,将“纳粮开中”制度的弊病全盘托出——从勋贵空领盐引不运粮,到垄断盐仓抬高盐价,再到衍生黑市转卖盐引,连官员胥吏勾结分利、百姓吃盐艰难的细节都一一讲明。

每一句话都像重锤,狠狠砸在朱标心上,让他原本因晒盐法成功而舒展的眉头,渐渐拧成了疙瘩。

他一直坐镇南京,虽从户部的奏报里隐约察觉盐政有问题,比如盐税时有拖欠、边关粮运偶有延误,却从没想过弊病已严重到这般地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35章怨念!盐运司官员狠狠出气!(第2/2页)

“纳粮开中”本是老朱陛下定下的良策,初衷是让商贾运粮充实边疆,让朝廷、商贾、百姓各得其所,可如今却彻底变了味——成了权贵阶层空手套白狼的敛财工具,成了压榨守法商贾、盘剥百姓的手段。

勋贵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走盐引,赚得盆满钵满;守法商贾千里运粮却拿不到盐引,血本无归;百姓要么买不起高价官盐,要么只能吃有中毒风险的私盐;朝廷不仅盐税大幅减少,连“纳粮开中”最核心的“充实边塞”作用都几乎落空,边关军粮储备日渐空虚。

想到这些,朱标只觉得心口发沉,手中那捧雪白的精盐,仿佛也失去了之前的温润,变得冰凉刺骨。

他沉默了许久,目光扫过眼前的官员,语气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沉重问道:“这些情况如此严重,为何之前没人奏报?难道户部、都察院就没有收到过相关弹劾吗?”

“殿下,并非没人奏报。”王御史先是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无奈,“臣所知的,单是山东盐区,近三年就有不下十位官员、商贾上奏,揭发盐引被侵吞、黑市横行的乱象,臣自己也递过三封奏折。”

“可那些勋贵势力太过庞大,要么是开国功臣之后,要么是皇亲国戚,背后牵扯着朝中重臣,不少奏章递到户部或都察院后,要么被负责官员压下来,以‘查无实据’为由不了了之;要么就是递到宫里,也因勋贵们的辩解、求情,最终石沉大海,连个批复都没有。”

“去年有位御史因弹劾这王家的胞弟,还没等奏折送到陛下手中,就被安了个‘造谣中伤勋贵’的罪名,贬到了偏远地方当驿丞。臣等见状,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不是不想管,是实在管不了,稍有不慎,不仅弹劾无果,还会连累自己和家人。今日若不是胖殿下主动提及盐政改革,点破盐引制度的弊病,又有太子殿下您在场为臣等撑腰,臣等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贸然道出这些实情啊!”

王芳这话是实话实说,淮西勋贵骄横跋扈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群人多是跟着太祖皇帝打天下的开国元勋及其后人,在朝中根基深厚,不仅手握兵权、占据要职,还与后宫、宗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连六部官员都要让他们三分。

盐运司的官员们虽常年在盐区任职,清楚他们垄断盐引、偷税漏税的不法罪行,却也只能选择明哲保身——他们官阶远低于那些勋贵,既没有对抗的权势,也没有撼动对方的能力,若是强行出头,只会引火烧身。

就算真有人硬着头皮把勋贵的罪行捅到朝廷,结果也早已注定:老朱陛下念及这些开国元勋当年出生入死的赫赫功绩,往往会顾念旧情,不愿严惩,大多是“训诫几句”“罚银赎罪”便草草了事,顶多象征性地夺几个无关紧要的爵位,根本伤不到勋贵的根本。

可反过来,那些揭发罪行的官员,却会被勋贵记恨,轻则被穿小鞋、调往偏远之地,重则被安上“诬告勋贵”、“结党营私”的罪名,丢官罢职甚至身陷囹圄。

久而久之,盐运司的官员们便都熄了出头的念头,只能眼睁睁看着勋贵们肆意侵占盐利、盘剥百姓,看着“纳粮开中”制度一步步崩坏,心里满是愤懑却无可奈何。

今日若不是朱高炽一语道破盐引制度的弊病,点破了勋贵谋私的核心问题,又有太子标在场镇场,给了他们“背后有人撑腰”的底气,这些盐运司官员绝不会轻易开口——他们正是借着这个机会,把憋了多年的委屈和愤怒一股脑倒出来,在太子面前狠狠出了一口恶气,也盼着能借太子之手,彻底整治这盐政乱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