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44章 皆大欢喜!招标大会圆满结束!

第544章皆大欢喜!招标大会圆满结束!(第1/2页)

对小商贾而言,以他们的财力,当然不可能拿下需要动辄十万两保证金、承担巨额进货量的总经销权。

但若是能从总经销商手中分到一个县,甚至一个乡镇的分销权,依旧能大赚一笔。

要知道,一个县少说也有几万百姓,每月食盐消耗量能达到数千斤,按每斤赚五六文钱算,一个月就能赚数百两银子,比做小本买卖强太多;而且分销权门槛低,不用缴纳高额保证金,只需按约定从总经销商处拿货,遵守统一售价即可,风险小、操作简单。

更重要的是,他们熟悉本地的村镇集市、商铺摊贩,能把盐卖到总经销商难以覆盖的角落,既帮总经销商拓宽了销售范围,自己也能从中获利,算得上是“互利共赢”。

比如北平府昌平县的小商贩王二,平时靠走街串巷卖杂货为生,得知张万财拿下北平府总经销权后,第一时间找了过来,只求拿下昌平县的分销权,他算了一笔账:昌平县有五个大镇,每个镇每月至少需要一千斤盐,自己只需雇两个伙计送货,一年下来至少能赚好几百两银子,足够让全家过上好日子。

像王二这样的小商人还有很多,他们围着张万财、刘老三,七嘴八舌地报出自己熟悉的区域,承诺会按规矩卖盐、及时回款,总经销商们也乐于接纳——多一个分销商,就多一条销售渠道,能更快把盐铺到各个角落,还不用自己费心打理小区域的生意,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敲定了分销细节,不少人当场就签下了简单的分销协议。

“张老板,我在北平府昌平县有三家铺子,能不能从您这儿拿货,做昌平县的分销商?”

“刘老板,天津卫杨柳青镇的百姓都认我,我想做那边的分销,保证按盐场的价格卖!”

张万财、刘老三等人也乐得如此,总经销商负责大区域供应,分销商能深入乡镇、市集,既扩大了销售范围,又能降低自己的运营压力,双方一拍即合,当场签下分销协议。

大厅内一派热闹景象,原本互相竞争的商人,此刻却成了合作伙伴,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张万财拿着文书,对身边的刘老三笑道:“刘兄弟,往后咱们可得互相帮衬,把芦台盐的生意做好,让咱们赚钱,也让百姓吃上好盐!”

刘老三连连点头:“张老板说得是!有胖殿下定的好规矩,咱们只要好好干,往后的日子肯定错不了!”

朱高炽看着眼前商贾们各得其所、一派融洽的景象,满意地点了点头。

此次招标大会,远比预期的更为顺利——不仅选出了像张万财、刘老三这样熟悉本地市场、踏实可靠的经销商,更成功搭建起从盐场直达百姓手中的“盐场-总经销商-分销商”三级销售网络,每一级都有明确的权责与规矩,让食盐流通效率大幅提升。

这一网络既彻底打破了江南盐商对盐业的长期垄断,让被排挤多年的北方商人终于有了公平参与暴利行当的机会,更通过统一价格、分区管控等手段,牢牢将盐价稳定在合理区间,避免了以往商人哄抬盐价、百姓买不起盐的乱象,真正实现了“商人赚钱、百姓受益”的商民共赢。

而且最重要的是,盐运司派来观摩的官员,像掌管两淮盐运分司的张文华、负责两浙盐区事务的李成谦等人,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去,而是站在大厅角落,将招标流程、经销商制度、销售网络搭建等细节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不时拿出纸笔记录关键环节。

他们很清楚,此次芦台盐场的招标模式,正是陛下想要在全国推广的盐业改革范本。

等他们回到各自管辖的盐场,只要按葫芦画瓢推行这套新法——先完成盐场“改煎为晒”的技术改造,再照搬芦台的招标规则与销售制度,用不了多久,芦台模式就会瞬间席卷全国的官办盐场。

届时,江南盐商的垄断格局将彻底被打破,全国盐业将迎来统一规范的新局面,朝廷的盐税收入也会大幅增长,而这一切,都从这场圆满的招标大会拉开了序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44章皆大欢喜!招标大会圆满结束!(第2/2页)

夕阳西下时,招标大会圆满结束。

商贾们手持签好的文书与盐场颁发的黄铜经销令牌,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喜色,相互道贺着走出盐场大门。

他们的马车上,除了随身行囊,还堆着盐场免费赠送的精盐样品——雪白的盐粒装在印有“芦台官盐”字样的粗布口袋里,袋口敞开着,路过的人都能闻到那股纯净的咸香。

众人翻身上马时,还在念叨着回去后的计划:“得赶紧把仓库腾出来,后天就去盐场拉第一批货!”

“我要先给镇上的老主顾送些样品,让他们尝尝这好盐!”

个个都卯足了劲,要尽快把芦台盐铺到大街小巷。

张万财没有急着赶路,而是特意让车夫绕到盐田堤坝旁停下。

他走下车,望着夕阳下的盐场——落日的余晖洒在结晶池的盐堆上,雪白的精盐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光,顺着田埂延伸的盐田,在暮色中像铺展开的银色绸缎。

伸手捻起一点散落在堤坝上的盐粒,放在指尖揉搓,细腻的触感让张万财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心里满是期待:北平府的百姓,早就受够了江南盐商运来的粗盐——那些盐里混着沙土,价钱却要二三十文一斤,不少人家都得省着用。

从明天起,只要他把第一批盐运回去,北平府的百姓就能用十四文一斤的价钱,买到这样雪白细腻的好盐。

而他的粮店,也能借着卖盐的生意,招揽更多主顾,往后的日子,定能越过越红火。

另一边,刘老三刚回到天津卫,连家都没回,就直奔自己开在码头旁的杂货铺。

他让伙计在铺门口挂起“天津卫盐总经销”的木牌,又敲响了铜锣,召集周边商铺的掌柜们过来。

“各位老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刘老三举起手中的经销令牌,声音洪亮,“咱拿下了芦台盐场在天津卫的总经销权!往后咱天津卫人,都能吃上平价好盐了!”

说着,他展开盐场定下的定价单,指着上面的数字:“你们看,这盐一斤只卖十五文,比之前江南盐商卖的便宜了一半!而且盐质你们自己看,比以往的粗盐强十倍!”

掌柜们凑上前,看着刘老三递过来的精盐样品,又算了算价钱,顿时炸开了锅:“真这么便宜?那咱老百姓可就有福了!”

“刘老弟,以后我这布店也帮你代销,保准能卖得火!”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码头附近的街巷。

百姓们听说有便宜的好盐,纷纷跑到刘老三的杂货铺前,围着他打探:“刘掌柜,这新盐啥时候能到啊?我家盐罐都快空了!”

“十五文一斤是真的不?可别像以前那样,刚卖几天就涨价啊!”刘老三拍着胸脯保证:“大家放心!盐场后天就给我送货,最多三天,咱天津卫的大街小巷都能买到新盐!而且价钱就定死十五文,盐运司盯着呢,谁也不敢涨!”

百姓们听了,纷纷欢呼起来,不少人当场就说要预定,刘老三的杂货铺前,瞬间挤满了人,热闹得像过节一样。

而在盐场的议事大厅内,朱高炽与盐运司官员正在核对文书,朱雄英走进来,笑着说:“搞出,这次招标太顺利了,不仅选出了合适的经销商,还让小商人也有了活路,百姓们更是盼着咱们的盐尽快上市呢!”

朱高炽放下笔,看着窗外的盐田,轻声道:“这只是开始,等两淮、两浙这些盐场也推行这套制度,整个大明的盐业,都会不一样了。”

夜色渐浓,芦台盐场的灯火依旧明亮,仿佛预示着大明盐业即将迎来的光明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