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宋秀 > 第一百五十六章 禁军改革 新的三衙

宋秀 第一百五十六章 禁军改革 新的三衙

簡繁轉換
作者:渔舟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13 15:29:35 来源:源1

第157章禁军改革新的三衙

大宋建隆二年九月。

在赵匡胤的圣旨下达后,神武军正式进入组建过程,先前考虑到神武军组建在即,赵德秀提前一步召回了杨业。

杨业不止有勇有谋,在练兵方面的才能亦是不凡。

历史上杨业在最后一战中,被契丹重兵围困,但哪怕是那情况下,他一手训练出的宋军几乎无畏死投降者。

召回杨业后,赵德秀命他为神武军行军司马兼教练使。

行军司马是地位仅在节度副使之下的要职,教练使更主管一军训练事宜,而当世军队在训练时,是有着严苛的军法约束的。

杨业成为教练使,代表着他能够一定程度上掌控着神武军的生杀大权。

赵德秀本以为杨业得到如此重用,第一反应会是欣喜,不料杨业的反应出乎了他的预料。

杨业并未急着谢恩,他先是取下兜鍪放在一旁,对着赵德秀请罪道:

「殿下信重,委臣以练兵大事,臣深感惶恐。

士卒不精练,一上战场势必败坏战局。

臣知神武军中军官,或为殿下王府旧人,或为勋贵子弟,彼等仰仗与殿下关系,可能会骄纵不法。

臣想向殿下请一道军令:军中犯纪者,臣当有先惩后奏之权。

不如此,臣恐无力整肃神武军,更恐贻误殿下大业。」

说罢杨业对着赵德秀一拜。

常人主君若听到杨业的话,难免会有所不喜。

在自己给予一名部将大权时,那名部将不及时谢恩便罢,言语中还有着推辞之意。

另外那名部将在话语中,竟还想要更大的权力,真是有些「逾越」了。

杨业也知道他的行为有些逾越,故而先摆出请罪姿态。

杨业并非不想为赵德秀锻炼出一支强军,实在是他本人的身份颇为敏感,若不得到赵德秀的大力支持,他担忧的事很可能会成真。

对主上知无不尽,方是杨业认为的「人臣之忠」。

就在杨业心怀忐忑时,他并未等来赵德秀的训斥,反而是听到了一阵笑声。

赵德秀脸上挂满笑意,他起身来到杨业身前,亲手将他从地板上扶起:

「卿是想当孤的孙武呀!」

「孤的度量岂会不如吴王?」

「卿所求,孤皆应允。孤唯有一求,让神武军成为比控鹤军丶捧日军更善战的精锐!」

说完后,赵德秀还亲自取起兜鍪,为杨业重新带上。

「卿有孙武之志,惜孤府中无百馀佳丽耳!」

一听这话,杨业本来凝重的脸色中,就不免出现些许笑意。

春秋时有一个着名的练兵典故,是孙武「训练宫女」。

赵德秀是在套用此典故,对杨业说了一句玩笑话。

这句玩笑,让杨业不再忐忑,更让杨业想起他丈人听闻赵德秀事迹后,说出的赞语:

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

打消杨业的疑虑后,赵德秀引着他来到位上重新坐下:

「据军器监统计,全军上下的步人甲当在五千套左右。

故神武军的人数,暂定为五千。」

宋朝承袭五代旧制,军中的单位编制大致分为四层:

都丶营(指挥)丶厢丶军。

由于五代战事频繁,加之国家太多,在某些国家军队中,厢是比军更高一级的军事单位。

但军与厢的地位会有变化,都与营的地位却很固定。

「都」是当世军中最基础的军事单位,每都大约为100人,类似于后世的「连」。

按每都100人编制的话,5000人的神武军将会有50都。

而每10都为一营,神武军将会有5营的编制。

都的长官称为都头,营的长官称为指挥使。

五千神武军士卒,赵德秀打算直接在禁军中选拔,但全军中的都头与指挥使,他是一定要让原先的两百澶州亲军担任的。

在近两年的朝夕相处下,那两百澶州亲军对赵德秀可谓忠心不二。

赵德秀从赵匡胤身上学到许多,有一点便是:

要想掌控住军队,关键在于「以轻御重,以简御繁。」

「轻」与「简」代表的是军中中低层军官,「重」与「繁」代表的是军中普通士卒。

都头负责士兵日常起居,训练丶冲锋等基本事务,与指挥使共同组成整支大军的骨架。

将神武军的骨架握在手中,那麽就无人能染指赵德秀对神武军的最高指挥权。

按照「军」的编制,神武军人数才五千是偏少的。

正常来说,禁军中的一军人数至少要两万。

例如殿前司中的控鹤军与捧日军,经过新一轮扩充后,人数都达到两万五。

但万事开头难,限于步人甲的数量,神武军的人数一开始不多。

等到军器监的生产力上来了,神武军将会再迎来一次扩编。

听到神武军的具体人数后,杨业拱手说道:

「请殿下赐予军中都头丶指挥使名单。」

这一份名单,赵德秀早就准备好。

杨业一询问,一旁的吕端就拿出一份名单。

在这份名单中,神武军中的五大指挥使分别是曹彬丶杨业丶慕容德业丶张浩及呼延赞。

五人中论地位身为节度副使的曹彬最高,但并不代表曹彬对其他四营有指挥权。

特别是呼延赞掌管的亲军营,由于直接承担宿卫职责,他的地位实际上不比曹彬低。

五位指挥使平时的任务,是负责监督本营士卒的训练丶军纪事宜。

当战时若赵德秀无暇指挥时,他就会临时指派一名将领冠以招讨使名号,负责统筹神武军的指挥事宜。

而杨业虽是五大指挥使之一,但他有着教练使的名号,在军中训练事宜上他是有权力安排且监督其他四将的。

这样的安排,既可保证神武军在训练及征战时不会号令不一,又可保证五位指挥使互不统属,相互制衡。

能想出这一安排,是赵德秀从赵匡胤身上得到的启发。

自「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对禁军的进一步改革事宜正式提上日程。

首先赵匡胤直接废除殿前都点检一职,从此以后,名义上全**队的最高统帅便是皇帝。

当然单单名义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够,还需要其他措施进行保障:

第一:借着「符氏逆案」,赵匡胤下诏,让各州长官及节度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身强力壮的士兵,单独列为兵样(精锐士兵模板)。

完成这一步后,赵匡胤又派出大量使者前往地方,一一查验,将各地兵样收归中央,编入禁军。

类似举措周世宗在位时就曾做过,但那时困于一部分现实原因,周世宗做得并不完美。

现今中枢武威强盛,赵匡胤终于下定决心打算一劳永逸。

而哪怕是具备掀桌子的能力,赵匡胤也未蛮横行事。

他招引地方精兵的手段很高明——「用高待遇,高福利诱惑。」

在周世宗的连番打击下,地方节度使的财政收入,早不可与中枢朝廷相提并论。

财政收入一减少,直接影响的便是地方士兵的待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同样是冒死当兵,跟着中央能够有更优待遇,还可有着「为大义而战」的美名,地方精兵为何还要追随节度使们呢?

赵匡胤这一招,可谓是宋朝版本的推恩令。

当朝廷诏书下达各州后,纵使有些节度使不愿交出手中精兵,那些精兵都能自发先代朝廷讨伐不臣。

这一阳谋历史上赵匡胤就曾用过,而今世有着赵德秀在,这一举措发生了一些改变。

历史上的这一举措,有着一刀切的弊端。

为彻底让地方失去反抗力,地方军队中凡是有些战斗力的,都被赵匡胤一股脑全部纳入禁军中。

这一方面导致禁军人数激增,另一方面导致地方防御力直线下降,形同虚设。

赵德秀不想恶政重演,故建议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地方士兵按年龄丶精壮程度,分为三个档次。

最高档次的年轻力壮者,都按原计划抽调来汴京,增加禁军的战斗力。

次一等的士兵,编入地方厢军中,由中央直接委任的掌兵官统领,负责各州的防卫事宜。

这一档次的士兵,野战能力不如年轻力壮者强,但胜在有着良好的作战经验,用来守城及地方平叛最好不过。

不求外敌入侵时,厢军能击退敌军,只要能守住战略要地一段时间,让禁军有时间来驰援即可。

至于最低档次的士兵,全部放归乡里开垦荒田去。

今世已不同于历史上,随着新田政的开展,数之不尽的荒田被登记在册。

老弱病残的士兵,打仗不行,种田是华夏民族天赋技能,是不会有问题的。

这一办法还有个好处,能让作战的禁军们有个期盼——他们伤残或年老后,国家自有办法安置。

对刀口舔血的禁军来说,对未来有期盼是很重要的。

除去「收天下精兵于中央外」,赵匡胤还对禁军内部进行改造。

目前禁军主要分为两大衙门:殿前司与侍卫司。

在周世宗对禁军改制前,侍卫司才是禁军主体,殿前司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亲卫部队。

而在周世宗改制后,殿前司兵力大大上升,成为禁军中的主力部队。

赵匡胤称帝后,对殿前司有着一次调整——将控鹤军与捧日军称为「上二军」,共五万兵力作为殿前司的全部兵力。

自那次调整后,赵匡胤打算再来个深层改革。

按照赵匡胤的设想,他打算进一步削弱侍卫司的兵力,将侍卫司与地方军中的精锐,大部分都编入殿前司中,称为「上四军」。

一军两万五兵力,待改革完成后,殿前司的总兵力将达到十万——初期十万野战军,足够横扫南方诸国。

对于赵匡胤的这一想法,赵德秀相当赞同,赞同之馀,他继续提出自己建议。

「父皇既想加强殿前司,何不一步到位?」

「一步到位」四个字,吸引住了赵匡胤。

赵德秀的设想是,将「三衙」体制转变为「三军」。

禁军中的步军,全部归到殿前司衙门中管辖,而侍卫司则改组为侍卫马军司与侍卫水军司。

步军丶骑军丶水军,便是大宋的三军!

三衙互不统属,各有所专,可杜绝相推诿之弊政,职责相当清晰。

同时三衙可彼此制衡,更可彼此竞争。

制衡保障军权不会旁落,竞争保障三军都能有活力发展。

特别是收复湖湘后,大宋组建水军一事不再困难。

精于水战的士卒,将领,能打造大型战船的工匠等等,湖湘一地应有尽有。

在来日的南征之战中,水军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思索一番后,赵匡胤同意了赵德秀的建议。

而除去设立三衙机构外,对三衙的权力,赵匡胤下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三衙将官负责禁军招募丶训练丶军纪丶统兵等方面。

虽说三衙将官掌握统兵权,但这一统兵权并不固定。

「更将法」是赵匡胤为禁军上的一道保险。

例如控鹤军指挥使本来是田重进,或许过几年,指挥使就会变为王全斌。

赵匡胤实行更将法,是想杜绝禁军成为某位将领私兵的情况。

更将法的本质,是想造就「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现象。

这一现象,并不会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

唐朝前期及明朝前期,同样是「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唐军与明军的战斗力未曾受到影响。

历史上宋朝前期,禁军的战斗力同样是非常强悍的。

禁军强攻太原城一年后,不经过休整就远征燕云,前期禁军甚至还能占据战场优势,这一强悍战斗力足以令人侧目。

训练有素,军纪严明,装备优异,加上主将善战,这四大基本要素在,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就不会差。

宋朝禁军战斗力的血崩,在于赵光义两次北伐大败,将禁军中的中低层将官大多覆没在北方。

优秀的中低层将官,是大军训练有素及军纪严明的直接保障。

一支大军的骨架崩碎,这才是对战斗力最致命的打击。

赵匡胤是知道这一点的,故而「更将法」针对的是禁军高级将官,军中的中低层将官他不会去动。

而禁军高级将领掌握统兵权,不意味着会掌握战时指挥权。

遇到战时,皇帝会临时委派一位大将,冠上「都部署」之名号,成为事实上的战时主帅。

战时主帅不一定是三衙中的将官,还可能是被闲置的石守信丶慕容延钊等人。

一切都由皇帝圣心独裁。

想来再过一个月左右,朝廷对禁军的改革就会初步完成。

那时候,便是赵德秀领兵西征之时!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