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三国:袁公拒见?找找自己的问题 > 第408章 辩论就辩论,骂我干什么!

第408章辩论就辩论,骂我干什么!(第1/2页)

“纵观前史,先秦扫**而开朝,却二世而亡,高祖斩白蛇而起义,至光武亦有波折,时至今日,又逢乱世。”

“天下大势,乃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每一王朝,皆历创业、盛世、僵化、衰亡四期,犹如四季轮回,非人力可逆乎?”

许泽先谈及了夏商周,再及秦汉为例,提及了分合之势。

此势,当下很多贤者皆知晓,其实也是很多隐士期待所在,他们明白隐居保身,终有一日会迎来初平之年,而后便可再出。

所以此论,倒是不算震撼,不过却适合拿来当做引论的说法。

而且大部分有见地的儒生,也只是看到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势,其实并没有深入去思考,更加不可能得出许泽这种类似四季变化的推论。

因为其实很多人都还有固化的思想,不愿意深思,又或者觉得自家所学,能够解决这些难题,可千百年来,一直未曾解决。

其实也到了该循其本的时候,但没有人愿意踏出那一步。

不过审配想起方才在许泽那里吃了瘪,现在正好利用此话反驳一番,他立起身来笑道:“许扬州这说法,岂非大逆不道?此言危言耸听,暗指大汉气数已尽?这可是大不敬?”

“不敬?”

许泽面色平静的看向他,耐心而柔和的道:“此非是不敬,本州牧所言是规律,并非是定数,诸位自诩大儒,应当略懂医理,见病而不知其源,方为真不敬。知期,方可寻破期之道。”

“譬如人知生老病死,便可养生延寿。王朝亦然,若得良方,可延其祚,可缓其衰,乃至开创新律。这是不敬吗?这是真正的敬天爱人。”

审配撇了撇嘴,察觉到一丝端倪。

许子泓好像,辩才很不错……因为他临场辩答的时候,基本上无需思考,张口就来,这种天赋不常有,寻常文士在辩言的时候,都会用一些小习惯比如轻笑、顾左右而言他,来拖延组织反驳之语的时间。

但是许泽太顺畅,审配有点不敢再说下去,只能灰溜溜的又跽坐而下,像一只煮熟的虾。

“本州牧常思量,大丈夫生于世,常人可顾小家则为世间安宁献力,有求者可学而往上;有能者为家国献力,无论何种,其实都是在为世间献力。然身逢乱世,许某发现很多沽名钓誉之人,其实是在为世间招祸。”

这话说完,袁绍本在抚恤,听得浑身一怔,下意识的觉得许泽又在骂他。

但见周遭文武都若有所思,未曾将目光看过来,于是摒弃了这种猜忌,他可能是骂袁术,袁术那混蛋的确挺给人添堵的。

“然则,破局之路在何方?在空谈文章道德?在恪守古礼旧制?如诸位一般,立于旧学之上固步自封,代代藏学而传,诉诸于掌控而非广学?”

“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其实道理便藏于先学至理之中,思、学为知,望、见为行。知行合一,方得真知。”

“吾自冀州遭逢弃置,失三年之所营,所谓大族承诺、豪门引见,皆为虚妄,携所思所学南下至兖州,追随丞相到如今,以学兴农救得数百万大汉子民推崇,得治数十万倾之地,历经百战而从无败绩。”

“乃可是以行证知,以知惠行。”

“方有如今之名望也。”

这一番话,便是在抛出他真正的主张了。

也正是许泽说完这些话,让沮授、逢纪、田丰等人都目露警惕之色,他们虽然不知许泽为何有感而发,但是却明白他在推崇一种全新的思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08章辩论就辩论,骂我干什么!(第2/2页)

这和以往旧学不同,旧学重学识、诸艺,学成方可游学四方,而且并没有明确告诉学子游方的目的,毕竟目的就是出名立功,然后壮大师门。

如此一来,所学的用意自然也就落了下成,远不如许泽所说的知行合一。

再倒回去思考他之前的话,常人顾小家,贤才顾家国,其实便是在框定各阶人的使命,最终定义为知行皆为“世间”献力。

其实亦是追求本心,他想将“学”定得没那么神圣,而又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神圣,人人皆可得学,只需顾及本心所求即可,亦是“人欲”。

但,他们北方大儒的旧学,讲究的可是“天理”,这自然就形成了两方对立。

他们不知许泽想干什么,但是曹操知道。

所以曹操在旁默默的喝蜜水,神情自若,欣赏此论战。

以他的角度来看,这些幽州来的大儒,都是世间名士,至少往前推十年,他们全都是享誉大汉的名流清士。

现在居然还挺配合。

这样想着,曹操不禁嘴角扬了起来,因为他忽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华点:袁绍耗费前半生经营以及袁氏人脉招揽来的一堂名儒,今日在此都要给许子泓做了嫁衣?!

那这天理循环,当真是有意思。

太有意思了。

“许扬州所言,老朽不敢苟同,州牧方才细数功绩,以证所学,其实此话重行而非均重,世间万物不知其理,如何能称为知之?”

逢纪是南阳人,和审配不对付,也忌惮田丰的正直,但是此刻却不得不站在一起,反驳许子泓的言论。

许泽微笑道:“先生所言应为格物?格物致知也,追求无非是格天下物来知天下理,是否?”

“不错,”逢纪一愣,点了点头,“州牧既懂此理,便道法自然,格万物方可为圣。”

他心里是惊讶的,因为许泽这番话深谙儒学之理,还提及了“格物”二字,这话最早出自礼记,原话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这句话里的知至,就是预知的意思了,通过格物了解本质,因此推断事情的发展,这便是研究大势并且推论局势的能力所在。

许泽知道,但是却不推崇,甚至有些视若无睹,说明他已经走在更远之处了,那就太可怕了。

果然,许泽接下来便笑着道:“许某认为,格天下万物又如何?格万物而不知反求诸心,此知终是虚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理即人欲,人欲即天理。”

“简单说,你学有所成若是为了杀人放火,那格尽天下万物便是祸害,你有经国之才,却引来恶首居于京师祸乱朝堂,那便是无良知。”

“格物,格的应当是私欲,致良知。”

“故此,许某所学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方是格物。”

寂静。

华贵大气的高台之上,上百名各地的儒生,此刻都陷入一片寂静深思之中,因为许泽又拿开了障目的一叶。

在左列偏中后的诸葛亮若有所悟,双眼越发的明亮,这一次跟着师父北来,收获实在是巨大。

只有袁绍在原位上气得捏紧了拳头。

什么叫……引恶首祸乱朝堂?

许子泓你辩论就辩论,为什么要骂我!!!

袁绍气得嗷嗷叫,两边都有录事的吏员,这些话可都是要记进去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