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冰封DF计划 > 第175章《丽江之星》a

冰封DF计划 第175章《丽江之星》a

簡繁轉換
作者:新作者区欠弓长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6-21 14:18:38 来源:源1

第175章《丽江之星》a(第1/2页)

为了进一步实地了解情况,林一洲和苏春阳驱车前往云南丽江市玉龙县太安乡的丽江天文台。

丽江星天文观测站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肩负着探索宇宙奥秘的重任。他们希望在这里了解小沈星群以及相关天体能量变化的问题,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一角。

夜晚,云南丽江高美古的天空繁星满天,浩瀚的银河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座被当地人称为“高美古丽江星天文台”的地方,海拔3200米,位于东经100°01′51″,北纬26°42′32″的交汇点上。距离丽江市区仅有40公里。

这里具有纬度低、海拔高、空气纯净、媒介质少、透明度高等诸多良好的天文观测条件,是大自然特意为天文学家打造的观测圣地。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天文观测基地之一,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天文爱好者和科研人员前来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这里,中国第一台日冕仪如同一双锐利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太阳的变化,为人类研究太阳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林一洲和苏春阳信步走进丽江星的园区,只见所有的科研望远镜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

自从发现小沈星群后,丽江天文观测站的外空间观测小组就一刻不停地观测着它的运行轨迹。他们如同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这片神秘的星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

看着几个年轻人在计算机前忙碌的身影,沈教授叫助手袁杰把这一时期小沈星群的详细记录拿过来给林院长看。这些记录就像是一本本神秘的档案,记录着小沈星群的点点滴滴。

林一洲仔细地看了小沈星群的运行轨迹,心中充满了疑惑,不太明白地问:“沈教授,这小行星的运行轨迹怎么这么乱?”

沈星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说:“我们还是到外面去说吧。”说着,他率先走出了观测室。

夜晚的空气格外清凉,仿佛是大自然送来的一份清新礼物。明亮的星空下,四周一片寂静,只有一些不知名的昆虫偶尔发出清脆的鸣叫,仿佛在演奏着一首美妙的夜曲。

沈星云用遥控器随手关掉了周围用于照明的路灯,整个宇宙星空顿时清晰起来,仿佛一幅巨大的画卷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

他对两位说:“我记得尼古拉特斯拉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了解宇宙的奥秘,就要从能量、频率和振动的角度去思考。宇宙是一个浩瀚无垠的海洋,其中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很多我们都还不知道。但这些年,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们还是取得了一些收获。”他指着眼前一片星星稀少的星空说,“就拿这片星空来说,你们说这里有什么?”

大家抬头望去,只见那里星云稀疏,远处的星团仿佛隐藏着可怕的阴谋,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沈星云接着说:“不要以为星星少就是空的,实际上,这里隐藏着几个巨大的黑洞和未知世界。刚才你们问,这小行星的轨道为什么这么乱?首先它是由一个物体众多的小行星群组成,其本身的运动轨迹就很不稳定。虽然看起来有些混乱,但它们大致都是朝一个方向的。”

苏春阳好奇地问:“如何才能计算它们的运行速度呢?”

沈星云耐心地解释道:“好在它们是现实中的存在,是可以用天文公式计算出来的。如计算它们到达某个时空的方法是用快光速计算机,追述那段过去的时间就可以获得。但我不像苏教授,不谈时空穿越,我的强项是观察星空。当然,黑洞的形成可能会造成时空隧道。”

“你认为黑洞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林一洲追问道。

沈星云回答说:“这个苏教授也知道,它是由于恒星爆炸坍塌形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中子星的参与。当然,这一切都是光造成的。”

沈星云耐心地解释道:“好在它们是现实中的存在,是可以用天文公式计算出来的。如计算它们到达某个时空的方法是用快光速计算机,追述那段过去的时间就可以获得。但我不像苏教授,不谈时空穿越,我的强项是观察星空。当然,黑洞的形成可能会造成时空隧道。”

“你认为黑洞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林一洲追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75章《丽江之星》a(第2/2页)

沈星云回答说:“这个苏教授也知道,它是由于恒星爆炸坍塌形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中子星的参与。当然,这一切都是光造成的。”

在学术交流的氛围中,苏教授接过话茬,兴致勃勃地说道:“没错,当年詹姆斯·麦克斯韦提出了举世闻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精准地描述了电场与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计算,他发现电力与磁力的传播速度竟与光速一致……”

沈教授微微点头,接过话头:“确实如此。于是在1861年,麦克斯韦成功建立起电磁理论,有力地证明了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这一理论的诞生,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彻底颠覆了人类对光的传统认知。”

苏教授推了推眼镜,继续阐述:“后来,在1895年,年仅16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便开始深入思考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光是宇宙中一切物体运动速度的上限?他的思考主要聚焦在光与物质、能量以及时间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上。”

沈星云接过话,有条不紊地说:“是的,十年之后,爱因斯坦在光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这一方程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犹如为人类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科学大门。他的相对论更是进一步指出,在光速状态下,时间和空间会发生奇妙的变换,这使得光成为了揭示宇宙奥秘的关键工具。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对光的理解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苏教授想起一段重要的科学历史,娓娓道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年仅27岁的中国科学家赵忠尧完成了一项极具开创性的实验。他用高能量的硬外射线光子束轰击重金属铅,在实验过程中,意外观察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种仿佛无中生有的光出现了。在当时,这个现象令科学界的众多学者困惑不已,无人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

想到这里,苏教授看向沈教授,询问道:“沈教授,你还记得赵忠尧的这一研究成果吗?”

“当然记得。”沈星云肯定地回答,“赵忠尧发现的这种光,实际上是正负电子相撞发生湮灭所产生的结果。正是通过这一伟大的发现,他成为了地球上第一个观测到反物质的人。”

“没错。”苏教授略显激动,提高了音量,“他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正物质与反物质相撞时,不仅能够产生光,还可以生成全新的物质。这一发现宛如一把钥匙,为科学界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人们对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

两人在学术观点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对科学的共同热爱让他们的交流充满了激情。

沈教授脸上浮现出笑容,感慨道:“所以说,世间万物皆从虚空中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光孕育了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光,它不仅仅是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更是宇宙中最为根本的存在。”

“那你们是如何对小沈星群进行观测的呢?”苏春阳好奇地问道。

沈星云一边回答,一边示意大家返回天文望远镜的观察室:“我们会整合世界上众多的资源,对小沈星群展开全方位的跟踪观察。”

众人来到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前,沈教授详细解释道:“我们主要通过国内首个专业级程控自主天文台BOOTES-4全自动望远镜,对小沈星群的运行轨道进行跟踪拍摄,再利用东亚本土2.4米大口径通用光学天文望远镜,仔细观察它与周围星系、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了解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同时,借助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以及建在河北兴隆的郭守敬望远镜,通过重力透镜技术来精准掌握它的存在状态。”

“它究竟是怎样脱离原有轨道的呢?”苏教授追问道。

沈星云在屏幕上展示出一幅星球正在激烈碰撞变化的图片,耐心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颗中子星,英文名为neutronstar,它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它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形成的少数终点之一。”

苏教授接着问:“是不是质量没有达到形成黑洞标准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那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