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冰封DF计划 > 第283章《超级芯片》。

冰封DF计划 第283章《超级芯片》。

簡繁轉換
作者:新作者区欠弓长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6-21 14:18:38 来源:源1

第283章《超级芯片》。(第1/2页)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不需要进行改造,因为功夫都是通过长期的刻苦训练和磨砺得来的,而植入芯片可能会破坏他们原有的身体平衡和能力体系,因此,都不赞成破坏性的物理植入芯片。

铁手古大军双手抱胸,大声喊道:“搞人体入侵!我可不敢尝试。我这金钟罩练了几十年,不能让这芯片给我破了!我可不想因为芯片,毁掉我辛苦练就的功夫。”他身材魁梧,肌肉发达,金钟罩,铁布衫是他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青缘耐心地解释道:“不会的,你要相信科学!芯片的工作原理是与你的神经系统相互协作,增强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理能力,它能够激发你身体的潜能,让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你的金钟罩不但不会被破坏,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坚固,不会受到任何坏的影响。”

青缘认为要想让这次生命科学改造取得新的成就,就要在传统医学中寻找真谛。于是她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藏医藏药和中原医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中医与藏医各自独特的方法引入课题研究,是一条开启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途径。”

“改造的过程是怎样的呢?”阿古拉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首先要进行干细胞移植,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机能和免疫力。这一点大家已经尝试了它的好处;下一步就是将藏医学的人体解剖和中医学的针灸穴位相结合,通过现代医学的精准手术,将智能生物芯片科学有效地植入人体。这样的结合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优势,实现对人体的全方位改造和提升。”青缘讲解着。

嘎子叶青皱着眉头,满脸担忧地喊起来:“藏族医学?那可靠吗?”

青缘看着叶青,知道他性格谨慎,本来就鸡这种涉及到人体内部的改造,充满了疑虑和恐惧。况且对于藏族医学又不太了解,所以进行进一步讲述是必要的。于是,她认真地解释道:“可不要小瞧藏族医学,在我们西藏,公元8世纪初,法王赤松德赞时期,曾出现过‘四方名医’和‘远方九太医’等名家。”

见多识广的网红大咖马文庸听见她这么说,又开始卖弄:“我听说,当年赞布赤德祖丹迎娶了金城公主,公主又带来了众多的医典。当年汉地大乘和尚与西藏泽师毗卢遮那共同翻译了《月王药诊》,亦称《医法月王论》,成为了现存最早的藏医学著作。”

“是的,马老师真博学!”青缘赞扬道,“正是这些医学典籍和智慧,一直指引着我们高山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在疾病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价值。我们将藏医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更适合人类发展的道路,为我们的科考任务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马文庸坚定地说道:“现在我坚决支持人体智能改造,因为人机结合是未来,就像我们现在使用手机和开车一样,这些工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晚我们要和更先进的工具相结合,成为更高级的智能人。通过智能芯片的植入,我们能够获得更强大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变化。”

青缘点头表示赞同:“马老师说的不错,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人类从未有过的挑战,白垩纪的环境充满了未知和危险,我们要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就像第一个飞上苍天的中国人万户,和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那样,他们勇敢地挑战自我,突破了人类的极限。当下,对我们来说,进行智人改造才是迅速提高各位水准的有效手段,只有提升自身的能力,我们才能在这次科考任务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完成探索未知的使命。”

听她这么说,还是有些人迟疑不决,他们心中仍然存在着各种担忧和顾虑。毕竟,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涉及到人体的改造,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出现意外情况。

赵芯茹教授看了看时间,觉得时间紧迫,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她决定先给同意做芯片移植手术的人进行手术,等到有了实际的结果,再用事实来打消大家的疑虑。

因为智能生物芯片的设计与建模过程需将生物医学需求转化为可工程化的结构与参数,通过多物理场仿真和跨学科设计,在微型化、集成化与性能之间找到平衡,才能最终为芯片的制造提供精确的技术蓝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83章《超级芯片》。(第2/2页)

于是,赵芯茹和杰美青缘与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他们首先通过精密的仪器对人体穴位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度扫描和分析,获取详尽的数据。再利用最先进的纳米技术,在极小的尺度上进行着精细操作。它的传感器如同敏锐的触角,深入探测穴位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将穴位的位置、形态、内部神经和血管分布等信息一一记录下来。

接着,机器人依据这些数据,运用复杂的算法和设计模型,规划芯片的架构。算法在计算机的核心中飞速运行,模拟出各种芯片架构的性能和效果,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优化,最终确定出最适合与人体穴位相结合的芯片架构。

最后,智能机器人采用分子级别的制造工艺,将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逐层沉积,构建出芯片的基本结构。每一层材料的沉积都需要极其精准的控制,如同搭建一座微观的摩天大楼,每一块“砖头”都必须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以保证大楼的稳固和功能正常。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需要极其精准的控制,芯片上的电路和元件如同精细的神经网络般蔓延,与人体穴位的功能模式相呼应。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旨在实现芯片与人体神经系统的完美融合,从而发挥出强大的功能。

赵芯茹不禁感叹道:“如果不是AI机器人,这个工作凭人工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它的精度和效率是人类手工操作远远无法比拟的,只有借助这样先进的技术,我们才能制作出精密的芯片。”

此时,组件已经完成,AI机器人开始不断调试和优化微小部件的系统,确保芯片能够完美地与人体融合,并发挥强大的功能。它对芯片的每一个参数进行细致的调整,对每一个连接点进行严格的检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芯片性能的细节。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和自身体验,一个小巧而强大的人工智能生物芯片诞生了,全新的人工智能生物微纳米型芯片:AI096。

它体积微小得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却蕴含着改变人类与科技互动方式的巨大潜力。它的出现,仿佛在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有了高级智能芯片,手术还需要精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操作。真正的移植工作在智能改造中心的一间充满了科幻元素的无菌手术室里展开。

手术室的墙壁上镶嵌着各种高科技设备,灯光柔和而明亮,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神秘的氛围。郝小雨平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医护人员们围绕在旁边,他们身着无菌服,神情专注而严肃,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专业和谨慎。

医生们先是使用高精度的扫描仪器,对小雨的头部风池穴,及周边区域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以确定芯片植入的精确位置。

扫描仪器发出的光束在她的头部轻轻移动,如同温柔的手指,探索着最适合芯片植入的“港湾”。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医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风池穴的内部结构和周围的神经、血管分布,为手术的精准操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后,在局部麻醉下,医生借助精密的手术器械,轻轻分离组织,为芯片的植入创造出一个合适的空间。

手术器械在医生的手中灵活地舞动,如同艺术家手中的画笔,小心翼翼地描绘着手术的每一个步骤。他们的动作轻柔而精准,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接下来,两枚细如头发丝的,小巧而强大的人工智能生物芯片在医生的操作下,缓缓进入预定位置,并被小心翼翼地植入了她脑后发髻下的风池穴,就像两颗种子被播撒在肥沃的土壤中,等待着生根发芽。

整个植入过程,医生们一丝不苟,不断通过监测设备查看芯片的状态和与人体的兼容性,确保一切正常。

监测设备上的数据不断跳动,显示着芯片与人体的融合情况,医生们密切关注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