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冰封DF计划 > 第286章《微妙平衡》。

冰封DF计划 第286章《微妙平衡》。

簡繁轉換
作者:新作者区欠弓长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6-21 14:18:38 来源:源1

第286章《微妙平衡》。(第1/2页)

林一洲神情凝重,目光中透着忧虑:“是呀,地震、火山喷发、冰川消融等灾害频发,这不仅引发全球气候异常、喜马拉雅地区地磁波能量的剧烈变化,同样也与外太空小行星的活跃息息相关,是重要诱因。”

苏春阳推了推眼镜,接过话茬:“没错。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主攻反物质研究,目前的状况与实验存在深刻的关联。因为我们在地下几干米的实验室,上周记录到反物质湮灭产生的磁暴强度,相当于十万个太阳耀斑同时爆发。”

说着,他调出地心深处的三维地质示意图,那上面闪烁着神秘的蓝色光点,“这场变化不仅引发了时空扭曲,也让沉睡亿年的kc20矿物质重见天日。所以我坚信,这些现象绝非偶然,背后或许隐藏着太空中某些不速之客的‘手笔’,它们或许正在悄然改变着宇宙的微妙平衡。”

人们看到,冰川消融的卫星对比图,格陵兰岛的冰盖如同被啃噬的奶油蛋糕,边缘已经支离破碎。

天文学家沈星云用手中的摇控器,将视频图案直接换成了外太空,接着说:“看来这些灾难确实不仅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据NASA最新监测显示,近地小行星活跃度同比上升37%,特别是小沈星群携带的引力扰动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而喜马拉雅山脉地磁波异常波动,更如同蝴蝶效应的起点,将这些危机编织成致命的网络。”

苏春阳转动手中的遥控器,又将图像转换成了一个反中微子模型,说道:“在反中微子丢失的瞬间,我们监测到某种未知引力源的脉冲信号,就像宇宙在黑暗中眨了眨眼。”

不知什么原因,多维视觉模型突然剧烈震动了一下。网红大咖马文庸突然站起,撞得金属椅在地面划出刺耳声响。他的目光穿透会议室的玻璃幕墙,仿佛要将无尽夜空看穿:“如果光线真的会在宇宙中循环,当我们观测百亿光年外的星系时,看到的究竟是过去的幻影,还是此刻的镜像?”

他的声音虽然带着孩童般的执拗,但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深潭,在场的科学家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笔,面面相觑,满脸疑惑,不明白这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

有人下意识摸向胸前的工牌,仿佛那是对抗思维混乱的护身符。

沈星云调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推导公式,公式在屏幕上如银河般流淌:“想象宇宙是一张巨大的橡胶膜。”他用磁铁在桌面滚动的小球演示,“当质量巨大的天体出现,时空就会扭曲成漩涡。”

动画中,光线在黑洞周围画出诡异的螺旋,最终消失在视界边缘,“但根据最新的引力波探测数据,宇宙可能存在更高维度的褶皱……”他突然放大星图某个空白区域,那里暗物质的引力透镜效应正在悄然扭曲光线,就像隐藏在褶皱里的暗门。

最终他给出了令人意外的答案,“所有的光最终都会回到光线发射的原点。”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再次响起一阵低语,大家眼神中满是困惑,这岂不是意味着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沈星云又耐心解释道:“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结合现代天文学的观测数据,宇宙是由正封闭曲线构成的。在引力场的作用下,所有光线都会沿着弯曲的空间不断绕行……所以,理论上经过漫长的50亿年,光线会完成一圈‘旅行’,回到起点。到那时,我们看到的,可不就是自己的后脑勺嘛。”

众人听闻,纷纷露出惊叹之色,被宇宙的奇妙与浩瀚所震撼。

沈星云感慨道:“这个世界太脆弱了,一个新观点、一条信息,甚至仅仅是传闻,都能轻易引发轩然大波。”

事实正如他所言,小行星群的发现一经公布,便被全球媒体疯狂报道。各大电台、电视台轮番播报,网络上更是谣言四起。为了博取眼球、获取流量,部分人刻意歪曲事实、夸大其词,一时间,短信、微信疯狂转发,真假难辨的图片和视频铺天盖地,让公众陷入恐慌与迷茫。

“沈教授,别理会他们,反正也无法阻止这些乱象。”马文庸无奈地说。

沈星云思索片刻,决定带大家前往丽江天文观测站,在实地参观中学习交流,或许能找到新的思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86章《微妙平衡》。(第2/2页)

在丽江天文观测站,巨大的天文望远镜矗立眼前,陈苗苗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从小就痴迷天文,脑子里装满了问题,可父母总是无法解答。这里看到的星空,是独一无二的吗?”

沈教授摇摇头:“当然不是。比如位于青海赛什腾山的墨子天文望远镜,同样出色。它主镜口径达2.5米,采用国际顶尖的主焦光学系统设计和主镜主动光学矫正技术,具备大视场、高像质、宽波段的优势。通过收集高精度位置和多波段亮度数据,能精准监测移动天体和光变天体,高效搜寻各类天文动态事件。我们常与他们共享观测资料。”

马文庸迫不及待地问:“快给我们讲讲,怎么观测小行星吧!”

在会议室,助手杨冬华早已准备就绪,电脑屏幕上,一幅精美的星相图缓缓展开。

沈星云指着图像说道:“小行星的出现绝非偶然。大家看,这是天坛座OB1星协,由明亮的年轻恒星组成,双星系统比例极高。星协核心是疏散星团NGC6193,诞生于约300万年前。但它最初是什么模样?这些散发辉光的物质又是什么?”

马文庸仔细端详着屏幕:“这些红色和蓝色辉光从何而来?”

“是周围云气与星际尘埃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恒星发出的蓝光被尘埃反射,便形成了弥漫的蓝色辉光。”沈星云说着,突然瞳孔微缩——难道眼前的小行星群,正是从这里飞向地球的?他反复查看图像,内心五味杂陈,既期待揭开真相的兴奋,又隐隐担忧未知的威胁。

杨冬华察觉到沈教授的异样,轻声问道:“教授,有问题吗?”

沈星云眉头紧皱:“确实有些异常,稍后再谈。”他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随即转向科考队员,语气放缓,“马老师的问题很有价值。研究天体运行,必须深入了解宇宙能量构成,哪怕是黑洞这种‘宇宙死穴’,也可能藏着关键线索。”

他切换到一幅黑洞模拟图像,继续讲解:“一般认为,恒星灭亡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收缩、爆炸、聚变,压缩时空形成强大引力,连光都无法逃脱。照理说,小行星难以从黑洞引力中逃脱……”

陈苗苗举手提问:“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是四维时空,由不稳定的物质和能量构成,时空会因引力弯曲,是这样吗?”

沈星云点头:“没错。空间本质上也是一种物质。假设宇宙是二维平面,放上物体后平面会弯曲,质量越大弯曲越明显。若两个位置同时产生弯曲,弯曲顶端就可能形成时空隧道,实现快速星际穿越。”

“宇宙中存在许多类似黑洞的引力场吧?小行星飞向地球,是不是说明沿途没有更强的引力吸引它?”

“可以这么理解。不过关于物理原理,还得请教苏春阳教授,他研究的镜像面理论十分有趣。”

曲木戈武突然发问:“教授,有没有可能通过制造新的引力场,改变小行星轨道?”

沈星云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很有创意!或许我们能利用人为制造的黑洞引擎,通过时空隧道,将小行星转移到其他空间,彻底消除威胁。”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兴奋的讨论声,新的希望在众人心中燃起。

马文庸目光灼灼,紧追不舍:“那是不是还得依靠冰封实验站的坐标金字塔才能实现?”沈教授闻言,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重重地点了点头:“当然!这可是关键中的关键!”

待科考探险队的队员们离去,沈星云独自伫立在观测站的露台上,望着深邃的夜空陷入沉思。原本是为队员们安排的学习交流,却意外地如同点亮了一盏明灯,让他过往萦绕在心头的研究思路豁然开朗。

杨冬华轻手轻脚地走近,打破了沉默:“教授,您之前说‘一会儿再说’,到底发现了什么?”

沈星云如梦初醒,推了推眼镜,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在银河系中,恒星分布遵循着特定规律——越靠近银心,恒星密度越高;越是边缘,密度越低,但球状星团是个例外。刚才马文庸的问题,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