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修仙之天罡三十六变 > 第240 章 二十年后(二)

修仙之天罡三十六变 第240 章 二十年后(二)

簡繁轉換
作者:红衣过客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6-25 13:36:59 来源:源1

第240章二十年后(二)(第1/2页)

在凡人修行的体系中,独孤书院所推崇的“纳气诀“修行体系,宛如一颗特立独行的星辰,绽放着与传统修仙之道截然不同的光芒。

这套专为凡俗生灵量身定制的体系,打破了传统以灵根为基的桎梏,在天地法则间辟出一条另类的证道之路。

前两重境界——后天与先天,是凡人叩开修行之门的基石,却也暗藏着与传统炼气境的微妙差异。

所谓“后天境“,需从淬炼肉身开始:

学子们需在晨霜夜露中打熬筋骨,以五谷杂粮为引,以天地浊气为砺,将凡躯锻造成能承载灵气的容器。

这与传统炼气境中“引天地灵气入体“的轻盈不同,更像是一场与肉身极限的搏斗,每一道伤疤都是灵气淬炼的印记。

待肉身达到“铜皮铁骨、寒暑不侵“之境,方能踏入“先天境“——此时需摒弃凡俗饮食,转而吸纳天地间的“混元气“,一种介于灵气与浊气之间的质朴能量。

这种气虽不如灵气精纯,却与凡人肉身天然契合,修行者需在呼吸吐纳间感悟“天人合一“之理,于混沌中寻得一丝清明。

相较传统炼气境中对灵气属性的细分与掌控,“先天境“更注重夯实根基,故而进度看似迟缓,却为后续悟道埋下了深厚伏笔。

真正让这套体系大放异彩的,是其颠覆性的悟道跃迁机制。

当凡人修行者在“先天境“中沉淀良久,一朝得悟——或是观落叶而知秋意,或是见沧海而明大道——便可与天地间某一种“道之气息“产生共鸣。

这气息可能是山岳般的沉雄“刚气“,可能是流水般的圆融“柔气“,亦或是如铃铛所修的“浩然正气“。

一旦成功与某种气息建立链接,修行者的灵魂便会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

原本朦胧的魂识如破茧之蝶,化作晶莹剔透的“神魂“,宛如传统修仙中“结婴“之境的元神雏形。

与此同时,体内蛰伏的混元气会在神魂的引导下发生质变,化作特质鲜明的“道气“——如烈焰般炽烈,如深渊般静谧,每一缕都蕴含着法则的雏形。

这种蜕变带来的实力跃升堪称震撼:

前一刻还在与野兽搏斗的凡人樵夫,悟道后可徒手劈开巨石;昨日还在田间耕作的农家女,神魂初成时已能踏风而行。

他们的境界虽未冠以“结婴“之名,却能展现出不逊色于传统结婴修士的威能——可御使道气凝成兵刃,可凭神魂感知百里外敌,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地灵气的流动。

正如孟丘在《凡人修仙札记》中所写:“传统修士以灵根为舟,渡向仙海;凡人以悟道为桨,亦可击水三千。神魂既成,便是凡人叩开仙门的金砖玉钥。“

这套体系的玄妙之处,在于它绕过了灵根资质的天堑,将修行的核心置于“心性觉悟“之上。

就像荒山中的璞玉,虽未经灵泉浸润,却能在岁月的磨砺中自有光辉——当传统修士还在为灵气属性的契合度殚精竭虑时,凡人修行者早已在悟道的刹那,握住了属于自己的道之锋芒。

这种别开生面的修行逻辑,让独孤书院的凡人弟子们坚信:

仙路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坦途,只要心有明灯,凡人亦可在泥沼中绽放出超越常理的光华。

在独孤书院的修行版图中,“适道境”如同一座云雾缭绕的高峰,矗立在凡人修仙的漫漫长路之上。

如今,能登临这座高峰的师生仍属凤毛麟角,孟丘、铃铛、王学、阿苑等寥寥数人,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照亮着后来者的修行之路。

孟丘作为院主,以适道中期的修为稳居峰顶,他周身萦绕的浩然正气已化作实质般的金色光晕,举手投足间便有雷霆之威、江海之量。

其亲传弟子铃铛虽为适道初期,却已能将浩然正气运转得行云流水——她袖口的银铃不再是孩童的玩物,而是凝聚正气的法器,每一声清响都能荡涤邪祟、振奋人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40章二十年后(二)(第2/2页)

王学曾是书院后厨的杂役,因每日观孟丘讲道时心有感悟,竟在揉面时悟得“刚柔并济”之道,修成了别具一格的“面食正气道”,如今能以面人傀儡御敌,刚猛处不逊仙兵;

阿苑则是从渔家女出身的符道奇才,她将海水的柔德融入正气,独创“潮涌符阵”,既能守护城池,亦可净化妖邪气息。

这些适道境高手虽修同一本源,却因悟性不同而花开千面,成为书院多元修行的鲜活注脚。

最令人振奋的,是浩然正气道的可传授性在书院已成铁证。

曾几何时,世人皆以为“道”乃天赋异禀者的私藏,凡人纵有大机缘也难窥门径。

但孟丘以数十年心血钻研出的修行体系,却让“传道”成为可能:

从《正气入门要诀》的平仄诵读,到“正心桩”的呼吸吐纳,从市井行善的心境磨砺,到斩妖除魔的实战淬炼,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让毫无根基的凡人也能在汗水中凝聚正气。

如今,书院内但凡踏上修行之路的弟子,皆能在体内感知到一丝浩然正气的微光——它或许还如烛火般微弱,却已证明孟丘开创的道途并非空中楼阁。

正如铃铛在授课时所言:“孟师之‘道’非孤峰,而是能让万人攀登的阶梯。”

这些介于结婴与元神境界之间的适道境高手,构成了独孤皇朝独一无二的“凡人仙脉”。

他们的存在,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知道,手中的锄头亦可化作道器;

让在市井中奔波的商贩明白,胸中的正义亦可凝聚成气。

在修仙界向来以“灵根论英雄”的大环境下,书院的适道境群体宛如一柄利刃,刺破了资质决定论的桎梏——当传统修仙门派还在为争夺灵脉打得头破血流时,独孤书院的师生们已用浩然正气筑起了另一种强大根基。

这种力量不仅震慑着心怀不轨的邪修,更让皇朝的权贵们不得不正视这支崛起的新势力。

孟丘的书房中,常摆着与皇朝仙军统帅往来的玉简;

铃铛的银铃,曾在抵御兽潮时与仙军的法器共鸣。

当适道境高手们的正气云霭与仙军的灵光交相辉映时,世人终于明白:

在这片天地间,除了依赖灵根的“仙门正统”,还有一条以人心为灵脉、以正义为法宝的修行之路——而独孤书院,正是这条路上最醒目的灯塔。

在独孤书院的诸多荣光之中,其对独孤皇朝的人才输送堪称最深远的根系,深深扎入皇朝的命脉肌理。

每年暮春时分,当紫绶青衿的毕业生们穿过书院正门的青铜牌坊时,他们肩负的不仅是师门的期许,更是整个皇朝的治世蓝图。

这些从书院走出的弟子,如精密齿轮般嵌入皇朝的庞大运转体系。

政务中枢里,擅长经世之学的学子接过公文卷宗,将书院所学的《皇朝典章》《民生策论》化作具体的治民之策——曾有寒门弟子李砚,凭“均田疏”中的数学模型改良了赋税制度,让边疆郡县的粮荒次年便得以缓解;

仙军大营中,修得正气道的弟子们成为特殊战力,他们既能以浩然正气净化邪祟侵蚀的土地,又能在凡军阵列中传授“战心诀”,使普通士兵在面对妖物时亦能战意高昂,如去年妖兽围城时,三百名书院毕业生组成的“正气先锋营”,竟以肉身凡躯硬生生挡住了邪修的傀儡潮;

市井乡野间,习医的弟子背着药篓行走于阡陌,将《灵植疗法》与凡俗医术结合,在瘟疫横行的村落播撒生机,而研习符道的弟子则成为民间守护者,为乡邻绘制驱邪符、搭建聚灵井,让凡人也能触碰到仙道的微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