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 第610章 魏晋风流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第610章 魏晋风流

簡繁轉換
作者:梦吴越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2-15 22:21:46 来源:源1

秋雨连绵,西风帘卷,南京紫禁城,乾清宫正殿。

虎背熊腰的太上皇如一头归巢喂食的鹰隼,蹲在龙椅上,目光慈祥的望着他的独子。

广德皇帝身披玄黑色十二章龙袍,鲸油灯映照黑色袍服,小皇帝那张白皙坚毅的脸,显得格外炫目夺人。

“父皇,这黄端伯是何许人?入宫行刺未遂,该不该杀!”

昨日早朝,广德皇帝照例在乾清宫观政,太上皇还在军营,群臣向小皇帝奏报完毕,刘堪听闻又有一批前朝遗老来降,便破例召见了他们。

其中有个降官名叫黄端伯,据说之前是南京礼部主事,他只是寒暄了几句,便借口向小皇帝进献祥瑞,刘堪不顾侍卫官林宇劝阻,让黄主事上前。

距离龙椅只有五步时,黄还没拔出匕首,就被林宇制服。

此事惊动朝野,这是大齐皇帝入主南京城后,发生的第一起刺杀行动,虽然未遂。

黄端伯被押往南京镇抚司诏狱。李自成亲自审问此人,以彻查刺客有无同党。

听说刺客还活着,太上皇沉默良久道:

“他是个忠臣,食君禄为君死,他做到了,偌大一个南京城,真有胆量血溅五步的,只有他一人,谁说南朝无人,谁说金陵无血勇之人。”

“父皇的意思,是要留下此人?”

太上皇望着小皇帝略显稚嫩的脸,收敛起笑容。

广德皇帝又问道:“既是忠臣,为何不留?”

刘招孙没立即回答这个问题,他起身走下大殿,面朝乾清宫大门,大殿外面,两排卫兵手执利刃,立于雨中,纹丝不动。

“堪儿,你知道大齐现在有多少人口吗?”

刘堪用手指比划一番:“回父皇,儿臣听谢阳说,南北各省,加上朝鲜,当有六千万人了。”

太上皇笑道:“我也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子民,百姓太多,需要一种力量把他们收拢起来,否则会生乱子。”

刘堪若一脸茫然,不知道父皇说的,和黄端伯有什么关系。

“为了收拢人心,有的皇帝会用儒学,有的皇帝会用法术,大齐以前用的是《齐朝田亩制度》那一套东西,你应该知道吧?”

刘堪从小接受最优质的的皇家教育,在三日一次的经筵课上,除了帝国才高八斗的翰林学士,还有来自工坊战场最前线的主官(训导官战兵代表之类)。

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他还要学各类兵书,红毛夷语言,家畜养殖,算术,航海技术……

专门有人负责给小皇帝介绍帝国政治制度,比如什么极圈主义的先进性,先穷帮后穷,以战促和(战争即和平),愚民政策等等。

“父皇,你是说,黄端伯舍生取义,所以不能杀?”

刘招孙也不卖关子,把自己心中所想全部说出: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朝历代皆以儒术治天下,当然很多皇帝只是把孔子那套借来当遮羞布,实则挂羊头卖狗肉,言称孔孟,行若禽兽·······不过,也有些士人,汲取儒学精华。黄端伯便是其中之一,此人对儒学信仰,是纯正的,没有功利心;他并非为挽救南明,也不是为博名声,换取富贵——否则他早就投降大齐了——这样的人,可以超越历史,上溯魏晋之际的嵇康,下追前朝于谦于少保,以嵇康之智,于谦之才,难道不知大厦将倾,及时更换门庭,可以有更好的前程吗?”

刘招孙抬头望向大殿上那个“正大光明”牌匾。

“他们知道,可是他们还是要用生命,照亮了脚下的路,他们走的是正道,正大光明。”

刘堪最近正好在读《晋书》,小皇帝对嵇叔夜颇感兴趣,听父皇这么一说,好像忽然想明白什么,又觉得有些朦朦胧胧。

“父皇,儿臣听慈圣母后说,前明辽东经略熊廷弼,曾将父皇比作嵇康嵇叔夜,不知可有此事?”

刘招孙尴尬一笑,回忆起很久远的事情:

“前明天启二年,我和你母亲在文登大明湖畔相遇,那时的我,没有现在这么高,这么壮,或许那时,我最像嵇叔夜。”

刘堪听到父皇提起张嫣,白皙的脸庞顿时变成铁青。

太上皇背对刘堪,不知道小皇帝表情变化,长叹一声,悠悠然道:

“我不如嵇康远甚,为了大齐,我放弃了很多很多,放弃了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执念。”

刘堪在心里道:“比如我的母亲,你把她害死了。”

凄风苦雨,顺着屋檐,溅落在乾清宫门口,发出沉重的滴答声。

一阵冰冷的秋意,席卷整座紫禁城,扑打在大殿长廊上。

太上皇忽然回头,锐利的目光落在儿子身上那件黑色龙袍上。

“都说魏晋风流,魏晋风流,你可知何为风流?”

刘堪脱口而出:“放浪形骸,不拘名教,流觞曲水,及时行乐,是为魏晋风流!”

刘招孙咧嘴一笑:“堪儿,我像你这么大时,还在义父军中效力,我们从安南杀到贵州,从贵州杀到辽东,戎马倥偬,打打杀杀,每日刀口舔血,如果不是后来在萨尔浒遇见慈圣太后,跟她学着读书写字,这辈子也识不得几个大字,混混沌沌,最后死于乱军之中。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不知有多少人像我这样······”

“曹孟德有诗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刘招孙忽然停住,陷入了沉思,他口中的东汉末年,人口去其大半,正如《晋书》第一句所言,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所谓魏晋风流,便是源自此。”

刘堪诧异道:“天下大乱,和风流有何关系?父皇是说,因为天下大乱,所以士人放弃信仰,都开始及时行乐吗?”

刘招孙摇摇头。

“汉末至八王之乱,天下纷纷,战争频仍,那时候的皇帝,就好比五代十国,换的可勤了。曹魏代汉,司马代曹,再到八王之乱,每次改朝换代,无不血流成河,士人百姓皆不得幸免,这便是所谓的魏晋之际,天下多故。”

太上皇抚掌长叹:“那时候的名士,如嵇康者,不肯与司马氏合作,最后被杀,这便是父皇要给你讲的魏晋风流。世人粗读了几篇文章,便以为魏晋风流是吃五石散,是裸奔酗酒,是及时行乐,是不遵礼法,是做各种愤世之丑态,那就是贻笑大方了。”

刘堪正襟危坐,父皇关于魏晋风流的这些言论,他之前可是闻所未闻,就连翰林院的那些大学士们,每每讲到魏晋历史典章,也是嗤之以鼻,将阮籍道哭作为放浪形骸,将广陵散视为乱世悲音。

刘招孙见儿子听得认真,心中宽慰。

“嵇康何许人也,他受曹魏之恩,临死之际,将儿子嵇绍托付给友人山涛,让山涛代为抚养,嵇绍长大后在晋朝做官,后来此人拼死护卫晋惠帝,以身挡箭,这就是食君禄,为君死。”

刘堪点头道:“此嵇侍中血,勿浣也!”

“何为忠?尽人事,知天命,便是忠,在其位,谋其政,便是忠。”

刘招孙总结道:“嵇康和嵇绍,都是忠臣。”

“魏晋之际,真正的儒士坚守忠义,不能应对“豹变”,更不能忍受当权者操弄道义,比如曹孟德就以不忠不孝的名义,杀了不少名士。”

“孔融、弥衡、边让、荀彧、崔琰、杨修、娄圭、许攸·····名士被屠戮者,远不及此,所以才说,名士少有全者,嵇康被杀的罪名之一是“非汤武而薄周孔”。可是,当这个汤武和周孔是什么,都是由司马昭说了算时,他嵇叔夜又如何不非,不薄?再如孔融,曹操杀他的罪名是孔融“乱俗”,是“浮华交会之徒”,若说乱俗,曹孟德才是乱俗。”

刘招孙拍了拍儿子肩膀:

“嵇康是这样,孔融、弥衡、边让又何尝不是这样!明知必死,却要坚持内心道义,蹈死而不顾,这才是真名士,这才是魏晋风流!”

“你可知晋朝国祚不长,是何缘故?”

刘堪想了一会儿:“是因为皇帝威令不行,八王之乱?”

太上皇语重心长道:“堪儿,如果我们把名士都杀完了,大齐就剩下钟会,贾充这样的佞臣!佞臣,并非一无是处,但若整个朝野都是奸佞之人,所有人言必称忠义,行若禽兽,一见风头不对,便立即改换门庭,就如同这几日你见到的南明降官一样,大齐焉能不败!”

刘堪若有所思点了点头。

“所以,吾儿,现在,你知道该如何处置黄端伯了吗?”

刘堪恭恭敬敬道:“儿臣求父皇指教。”

“杀他,成全他的忠名,赦免他,收取天下民心。杀或不杀,都可,不过,不能让百姓觉得,他是因触犯了大齐皇帝,触犯了你,而遭屠戮。”

刘堪默默点头:“儿臣想着可以派他去朝鲜江华岛,名曰充军,其实是让他与朱常灜团聚,这样即可成全他的忠义之心,也不用让他去死。”

刘招孙笑道:“这个主意甚好。”

“那么,那些“正人君子”口中的奸臣、佞臣呢?你用不用这些人?还有禁缠足令。”

这次广德皇帝回答的很干脆:“用,凡是人才,皆要为我大齐所用,帝王,不应该以个人喜恶用人、废人,这是父皇曾教导过我的。”

提到禁缠足令,刘堪小心问道:“父皇,您先前推行此令,其实是为扫灭敌人找得一个由头吧?”

刘招孙点头:“正是。”

刘堪接着道:“缠足陋习,必须清除,毋庸置疑,所以江南会和江西一样。”

太上皇笑道:“刚才不是说魏晋风流吗?那些死活不肯接受此令,固执缠足的“名士”,你当如何处理?”

刘堪正气凛然道:“这等泥古不化之人,怎可称为名士?名士身上所秉持者,可历经千年,历久弥新,后世也可效法。父皇,我问你,一千年前,有缠足这些破事吗?禁缠足令,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必须坚持执行,敢阻挠者,必须严惩!”

刘招孙满眼欣慰望着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堪儿,你长大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