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舍弟诸葛亮 > 第645章 讳败为胜,方能稳住朝廷

舍弟诸葛亮 第645章 讳败为胜,方能稳住朝廷

簡繁轉換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2-15 22:21:4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黄老将军过谦了,主公赏罚分明,打了胜仗就该升赏,这有什么可露怯的?

何况如今大战才刚刚开了个头,如果不重赏你今日之胜,诸将会怎么想?人心岂能凝聚?

古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求贤、先从隗始,黄老将军今日,便如昔之郭隗,但受无妨!”

面对黄忠的感激涕零和谦逊推辞,诸葛瑾说话也是非常有水平。

三言两语就让黄忠心中暖洋洋的,面子上也完全过得去了,再不用担心自己今日突然受赏升迁过快,将来会不会导致同僚嫉妒。

这种事情,原本就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并不是诸葛瑾无的放矢、跟空气斗智斗勇——

在原本的历史上,黄忠在汉中之战时,定军山勇斩夏侯渊,被刘备一下子从杂号将军表为征西将军。随后汉中之战结束,刘备称汉中王,黄忠再升四方将军之一的后将军。

这事儿就一度导致留守荆州的关羽不服,最后还是诸葛亮写信安慰关羽,说黄忠“犹不如髯之超凡绝伦”,关羽才欣然得意不再多说。

今时今日,黄忠虽然没有一下子升到四征将军那么高,但他的功劳也不如平行时空杀夏侯渊那么大。

他只是击败了于禁、杀了史涣和蔡勋,并没有就此抵定荆北战役的全局胜利。

更关键的是,他才正式投靠过来一个多月,升太快容易导致跟了刘备多年的老人们有想法。

这种情况下,诸葛瑾巧妙地拿出燕昭王和郭隗的例子说事儿。

提醒大家向前看、关注大战正在拉开、正是用命之时,这就巧妙地化解了众人的多心,也让黄忠能彻底泰然受之。

毕竟,“战时授勋”和“战后论功行赏”,走的是两套不同的逻辑。

激烈的战争还在持续期间,这时候升官就要遵照“眼下谁最能打,谁最卖命,就给谁升得最快”的逻辑,

正如当初项刘决战之前,刘邦连异姓王都能不要钱一样封出去,管你韩信彭越英布,能帮我打项羽就封王。

一场战争、或者一个时期的阶段性战役打完后,坐下来再论功行赏,这时候才能考虑山头,考虑派系,考虑历史贡献。

这时候的刘邦,才有胆子说出“你们这些披坚执锐的只是功狗,萧何张良这样的才是功臣”。

诸葛瑾身为司徒,自然是有资格定这個调子的。

他几句话就把大家对立功受赏的期待,切换到了“大战未止,人人都还有机会”的模式上,可谓举重若轻。

黄忠一时都没想明白这么多弯弯绕,但他只是发自本能地觉得司徒真是明察秋毫、赏罚分明,

下面的人做的每一点善举、或是做事时的每一点好的用心,都能被司徒看见,都能在赏罚中得到体现。

“末将不会说话,只知马伏波曾言为将者应老当益壮,大战在即,我这把老骨头,正好蒙主公千金市骨,自当奋力报效,让天下人看到这骨市得对!”

黄忠这番话,说得旁边其他将士也都倍觉激励,热血沸腾,打算后续再接再厉多干几票大的。

诸葛瑾谈笑风生地引着众人回城,黄忠摆下接风酒宴为诸葛瑾解乏。

席间诸葛瑾不断妙语连珠,让众人愈发士气高涨,立功心切,细节自不必提。

酒席之后,黄忠也免不了请示起后续的作战计划安排。

诸葛瑾一时倒是没有再透露更多,只是安抚他们道:

“老将军稍安勿躁,经此一战,曹仁必不敢再贸然举动,再有最多十日,关将军的扬州援军就能赶到了,到时候再考虑下一阶段的战事不迟。

这几日,你们便好好休整,恢复体力调治伤兵,且待西边霍仲邈那边传回佳音即可。”

……

诸葛瑾代表刘备封赏了黄忠和其他立功诸将,也大大激励了一把刘备军上下的军心战意。

刘备军一时士气高涨,求战心切,似乎只要曹操敢来,他们就敢连曹操本人都打败似的。

刘备身在宜城,也是大摆宴席庆功了好几天,每每喝醉了,就向身边的人感慨:

“子瑜久不历战阵,孤还当他这些年,已经醉心于天下大略、将来为我大汉革故鼎新,扫除积弊。

没想到,子瑜的应变将略之能,还是不减四五年之前,甚至愈发炉火纯青了。幸好孔明在平蜀的这三年里,也颇得历练长进,能独挡关西。

他们兄弟,真是……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也难再找到古人形容。”

刘备很想整几个词儿,形容诸葛瑾诸葛亮兄弟的不分伯仲、一时瑜亮,无奈他文化有限,实在是整不出合适的词儿了,也找不到古人典故来类比。

不分伯仲?人家本来就是亲兄弟伯仲好吧!这词儿不能这么用。

至于一时瑜亮……人家也本来就是瑜亮。

刘备竟有一种类似于“《诗经论语作者不知道如何引用成语”的痛苦。

写经的人,永远是寂寞的。因为他们要负责为一种语言文化、创造原始初代的成语。

诗经里每一句四字短语,都是后人的成语。

论语也是。

诸葛兄弟这几年不断创造的新历史,也算是在造福后世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了,可以给他们制造无数的成语典故去引用。

只可怜了同时代的人,语屈词穷没有成语可用。

……

而与此同时,另一边在襄阳城内,此时此刻却是愁云惨淡。

正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于禁惨兮兮地败退回襄阳,出兵时带走四万七八千人,回来只剩了一万五六千,整整三分之二都没了。

更关键的是,哪怕是逃回来的这一万五六千人,为了减轻负重提升奔驰的速度,他们的铠甲丢失率也非常之高,

哪怕活着回来了,其中半数的人都得重新配发装备,否则就只能转职当轻步兵用了。

面见曹仁的时候,于禁无地自容。

所以他在回到襄阳之前,就提前卸了甲胄,连衣服也没敢穿,还特地让人在路上找了些荆棘,捆绑在背上。

见到曹仁后,于禁立刻上前拜伏请罪:

“末将无能,在当阳惨败于黄忠之手,丧师无数,实在无颜见将军、见丞相!”

曹仁脸色铁青,并没有立刻表态赦免于禁,因为他也治军甚严,而他此刻还不知道于禁到底是怎么输的。

他必须弄清楚状况,确认是否“非战之罪”,才好下判断。

所以他只是先冷哼一声:“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际,还望你戴罪立功!具体功过是非,你等丞相定夺吧!我且先不罚伱。”

于禁愈发惭愧,只有唯唯而已。

曹仁该训的也都训了,部队该安抚还是要安抚,就拨下一些酒肉,给逃回的将士们解乏充饥。

至于于禁,也就一视同仁,跟败回的普通士兵一样待遇。先给点薄酒肉干,垫垫肚子,随后跟士兵一样吃掺杂着麸子的粗麦饭和野菜。

充饥之后,曹仁才单独把于禁喊到荆州牧府,细细询问战败细节。

曹仁一开始满心的不屑,觉得肯定是于禁打得太差了,发挥不好,要不就是治军不行,部队临战士气军心都不稳,简直是干什么吃的。

但听了于禁的详细叙述,曹仁才越听越心惊。

尤其他八年前也是参加过官渡之战的,他亲历了曹操最艰难的时刻,也知道曹操当年是怎么搏命堵上全部身家的,最后总算搏赢了,才灭了袁绍。

此时此刻,于禁描述的敌军形势种种演变,曹仁都忍不住捏了一把汗,自问当时如果是自己指挥,怕是也毫无可能躲过诸葛瑾的算计。

这么诱人的诱饵,自己能忍住不去吞么?诸葛瑾设的坑,自己能不去踩么?

这里面,有几成是临战时的水平发挥决定的?

又有几成,是还未开打之前、在自己决策要出兵劫粮烧粮仓那一刻时,就已经注定了的?

反省了一番后,曹仁也唯有长叹,自忖躲不过这些算计。

复盘的时候,他还特地找来了贾诩,希望跟贾诩一起探讨。

一方面是寻求些心理安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认当初究竟有没有可能、通过于禁的临场发挥、避免这场大败。

而贾诩在听了于禁转述的黄忠部署方略、诸葛瑾安排下的诱敌毒计后,也是忍不住倒吸了几口凉气。

“嘶……这黄忠的部署,居然如此歹毒……如此说来,他竟是一步步都特地迎合了我军将领的人心思忖习惯,有的放矢……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贾诩是懂行的,他自己最擅长的,也是利用敌人的惯性思维和心态定势,去针对性地搞事情。

所以,整个曹操阵营内,除了曹操本人以外,估计也就只有贾诩最能看出诸葛瑾部署中、藏得最深的那一层歹毒用意。

贾诩总结不出“利用敌人的路径依赖、去针对性算计”这样的后世心理学专业术语,

但他完全可以理解,诸葛瑾这么干的逻辑是什么。以及诸葛瑾当初的思维路径,是怎么逆向思维推导过来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被贾诩这样的人心操弄老阴比一解说,曹仁才彻底理解了诸葛瑾有多阴,他内心对于于禁的苛责,也居然暂时化作了不忍。

“文则也是可怜人呐,他面对的居然是如此凶险的局面,如是我去,甚至是我带着贾文和一起去,怕是也难躲过……

太卑鄙了!世上怎么会有诸葛瑾这种多变的人?天下人当初不都说他是当世大儒,擅论德运兴替、连陛下都赞不绝口?又说他擅机关奇巧、农医星象,无所不通。还说他兵法韬略,治政用人练兵,皆天下上选……

如今,还专门想到利用敌人曾经的成功经验来破敌,他到底还有什么是不会的!”

曹仁当然知道,诸葛瑾是会用兵的,兵法韬略战术调度部署都很强。但他们也确实是第一天才知道,诸葛瑾在这种专门针对人性弱点的算计上,也那么擅长。

诸葛之智的拼图,似乎又多补上了一块短板。

当然,曹仁在那一刻,显然是稍稍高估了对诸葛瑾的评价,但这也没办法——因为,他请来帮他分析诸葛之谋含金量的贾诩,此时此刻自己就成了诸葛吹。

贾诩很清楚:如果自己把诸葛瑾的谋略,描述得不那么强大逆天,

那么,他没看出来其中的问题,没能提醒曹仁、于禁,最终导致于禁惨败,他这个谋士又该承担什么责任?

只有把敌人的谋略夸得天上少有、地上无三,那才能掩盖自己的问题。

“不是老夫无谋,而是诸葛太狡猾”。

这一切,都导致了曹操阵营上上下下,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只能往死里吹捧诸葛瑾的阴谋不可阻挡。

……

曹仁复盘后第二天,这一切,就从襄阳通过快马信使的传递,传到了宛城。

曹操也是刚刚才得知于禁惨败的具体情况、得知己方究竟蒙受了多大的损失。

一开始的时候,曹操也是惊愕莫名,又夹杂着不甘和愤怒。

但是,曹仁的战报里,细节写得非常清楚,还是贾诩帮他润色过的。

所以,曹操可以充分感受到,敌人究竟有多狡猾,他也就很快释然了,并不想再苛责一线将领。

曹操毕竟是城府极深的奸雄,在最初的愤怒后,他还是冷静了下来,哂笑道:

“诸葛瑾何时有如此深谋远虑了?贾文和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谋少智,都开始刻意强调敌人的狡诈了么?”

听到曹操的哂笑,一旁的司马懿,还有强撑病体来参加军议的郭嘉,都有些不解。

郭嘉还没看曹仁的战报,他只是担心丞相的话破坏了内部的团结,便好意劝道:

“丞相何出此言?诸葛之谋,天下共知,贾大夫不能识破,也是无可奈何……”

曹操自嘲地摆了摆手:“孤没怪他,孤只是看穿了他那点揽功推过的心思。就算他不这么为敌人吹嘘,难道孤就会责罚他们了么?

诸葛瑾此次所设地谋略,确实是防不胜防,扪心自问,孤自己也没看穿。子孝派人来请示时,孤也幻想是不是天助我也、又能重现官渡故事,扭转乾坤。

呵呵,现在看来,这一切希望,都是诸葛瑾故意让我等看到的,是勾引的一部分,输得不冤!”

自嘲完这段话,曹操也忍不住怔怔出神了好久,毕竟这可是三万多军队直接消失了,理解归理解,但该心疼还是会心疼。

曹操越想越郁闷,忍不住重重拍打着桌案,还想找别的借口撒气发泄。

司马懿和郭嘉见状,也是忧心忡忡。他们都从丞相的失态中,看出了一丝颓意,这可不是好事。

司马懿还地位低微,也没法离开曹操独当一面参赞军机,这种时候也无话可说。

倒是郭嘉虽然重病缠身,但他毕竟跟随曹操年久,资历很深。他敏锐地意识到,丞相已经对贾诩有些失望了。

如果前线的参赞军机事务,还是全权交托给贾诩,郭嘉担心丞相会忍不住越俎代庖直接指挥,也容易导致前线诸将感受到自己不再被丞相信任。

大战即将升级,一旦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这可不是好事。

想到这儿,郭嘉似乎有了一种觉悟,他竟主动请缨:

“丞相勿忧!胜败乃兵家常事。此番于将军虽然折兵三万,毕竟是一时误中奸计。只要后续持重用兵,不再冒进,相持下去,必然能够有变!

当年官渡之战时,丞相与袁绍相持一年有余,最后还不是等到了变数?眼下我们要做的,便是等待时机。

刘备刚刚胜利了一场,必然心情骄纵,说不定等关羽的扬州军来援后,刘备便会提前转入反攻,对襄阳和岘山大寨下手。

我军总兵力依然强于刘备,又有襄阳、樊城等坚城可以依托,还有岘山大寨乘鼎足掎角之势。以强守弱、拼兵力消耗,难道还会拼不过刘备?

属下愿意前往樊城,协助徐公明固守汉北。如此,就算后续刘备仰仗关羽,以优势水军强行助攻襄、樊,襄阳有贾大夫,樊城有在下,也必能确保军心稳固,见机行事,最终耗退刘备!

待刘备全军疲惫,攻势耗竭,便是丞相反击之时!”

曹操听了郭嘉的劝说,心情才算是好了一点。

他也意识到,之前的败北,说到底根子是己方急了。

诸葛瑾卖了个破绽,让曹军看到“在关羽的援军赶到之前,曹军一方有机会利用时间差,打出集中优势兵力的效果”,然后曹军就急了,舍不得放弃这个优势,非要充分利用,结果利用进了坑里。

现在,绝对不能再急,只要无论对方给我军看什么破绽,我军都不为所动,那就不会中计。

曹操的用兵之法,竟隐隐然有了几分原本历史上、他孙子在位时,司马懿跟诸葛亮相持时的心态。

历史上的司马懿,可不是一开始挺敢于出战、最后被诸葛亮打得满头包,就只敢龟缩避战。反正就是跟诸葛亮拖时间,拖到诸葛亮拼寿命拼不过为止。

如今的曹操,也是前年在汉中吃了诸葛亮的大亏,今年刚来荆北,又吃了诸葛瑾的大亏。

这两兄弟任何一个出手,都能立刻让曹操磕掉几颗大牙,搞得曹操彻底有心理阴影了。

不过,阴影归阴影,决心坚守待变、以坚城消耗刘备的思路也没错。

但曹操还是礼贤下士的,他对于知交多年的郭嘉,还是非常关心的。

郭嘉主动请命,他还是担忧地关心道:

“奉孝,你这身体如此虚弱,岂能再去樊城前线?万一将来城池被围,有个闪失……”

郭嘉却如回光返照般,努力振奋地说:“大丈夫当尽心戎事,便是死于国难,亦幸事也!属下病体残躯,便是留在宛城,也不见得有好处。

能去前线建功立业,说不定还能抒解胸中之郁结、有所好转。何况,我去樊城时,必然带够药材、医匠,丞相不必担忧!”

曹操见郭嘉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也没有再阻拦。

只是让宛城这边的驻军,再拨一队跟随郭嘉南下,去樊城一线。

郭嘉身体不好,当天请完命后,该聊的军机也都聊了,便请求先回去歇息。次日再启程南下。

曹操没有留他,还亲自送出大堂,目送郭嘉被人抬上肩舆,送出府去。曹操心中也是五味陈杂,泪光莹然。

目送郭嘉离开,曹操叹息了一声,回头才看到司马懿还侍立在原地,不卑不亢,并无离去之意。

曹操上下打量司马懿两眼,轻轻垂询:“仲达莫非还有所教孤?”

司马懿不敢托大,只是郑重地对曹操再拜,然后才平静而又小声地提醒:

“丞相,属下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曹操哂笑一声,觉得对方简直是明知故问:“但说无妨!”

司马懿这才小心进言:“于禁将军惨败而回,丧师数万,此事在军事上,已经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但属下担心,更可怕的是,此事对朝廷威望的影响,会更胜于军事。

丞相可还记得,当初汉中之战时、夏侯将军死于张飞之手,汉中的朝廷兵马几乎覆灭,消息穿回许都、邺城等地,造成了多少人心……不稳。

丞相最后可是花了一两年时间,徐徐安抚各地,击灭其酋首,慑服其余部。要不是刘备那两年忙于吞并刘璋、恢复益州,怕是朝廷内部的不稳,也会被刘备所趁。”

司马懿说到这儿的时候,曹操的眉头也不由自主抽动了两下。

他当然知道司马懿提的那些往事。

历史上,曹操执掌许都朝廷那些年,只要是曹军在前线出现军事上的失利,曹操在朝中的威望都会出现一些动摇,也会有很多反对他的官员冒头。

而曹军一旦在前线取得胜利,曹操的威望就能上升,就能压住很多反对的声音。

所以历史上曹操后来的那些军事行动,事实上甚至都很少有开疆拓土了,只要名义上打赢,他就立刻找借口给自己加官进爵。

历史上,曹操通过征马韩、合肥征孙权、征张鲁三大征,完成了如萧何故事、封魏公加九锡、封魏王这三步篡汉准备工作。

但这里面,其实只有征张鲁,是实打实控制了新的地盘。而征马韩只是平叛、征孙权也没扩大地盘,只是打得孙权名义上服软认个输。

可见,历史上的曹操,并不需要通过战争实打实扩大朝廷实控区的地盘,只要名义上胜利了,然后结合一定的运作,同样能给曹操加官进爵。

司马懿此时说的这番话,显然是在提醒他:眼下相比于前线的军事问题,更该注意后方的稳定,用一些手段排除异己,稳住基本盘。

否则于禁战败的消息如果发酵开来,内外交困,情况就更麻烦了。

曹操斟酌了一番后,也不得不承认,司马仲达这小子,这方面的见识倒也确实敏锐。

这个问题,确实不得不防。

但是,军事上已经败了,如何讳败为胜掩饰呢?

曹操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冷厉,淡淡问道:“仲达对于此事,可有什么高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