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舍弟诸葛亮 > 免费番外3(五千字大章) 刘曹互洗才能把

舍弟诸葛亮 免费番外3(五千字大章) 刘曹互洗才能把

簡繁轉換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06 10:35:2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马超堵死玉门关、关门打狗拿下敦煌和酒泉,是章武四年冬末的事儿。毕竟冬天的大漠才是最严酷的,贾诩带着一起逃亡的那些护卫,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还天寒地冻不断冻死人,所以才会不顾一切反抗贾诩,不惜弑主。

而贾诩的首级被送到马超手上,已经是来年开春了。再要送回雒阳,又是一个多月之后,所以刘备拿到这一战果,已经是章武五年的阳春三月。

看到贾诩的人头送到,刘备也是大喜过望。

在他看来,累计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董曹之乱”,至此才算是彻底有个了断,可以从历史层面盖棺定论了。

贾诩毕竟是董卓时代就参与了西凉军叛乱的,后来又挑起了李傕郭汜的作乱,最后还投了曹操,帮着直接扑灭了董承和吕布的反曹计划。可以说他是贯穿了董卓、李傕郭汜、曹操三代篡汉之贼的枢纽灵魂人物,也是东汉末三十年大乱的关键线索。

贾诩的人头送到了,对天下苍生也有一个交代,足以证明刘备并不是针对谁,而是对一切篡汉之贼都无差别嫉恶如仇,必欲诛之而后快——

这一点,在后世看官看来,如果是只看演艺不看史书的,就很容易忽视。因为演艺里的刘备,不仅参与了反抗曹操欺君篡逆的那二十几年奋斗,而是早在诸侯讨董时就出了大力的,所以刘备对一切篡汉之贼都嫉恶如仇,这一点在只看演艺的看官眼里,是无需自证不言自明的。

但是正史上没有“温酒斩华雄”没有“三英战吕布”,刘备早年虽然也声讨过董卓,可实际功勋难以考证,在当时的人眼里,刘备一生最大的奋斗,除了讨黄巾以外,就是参与讨袁术,以及后来对付曹操,其他都是诸侯之间的内斗,谈不上谁绝对正义。

这种情况下,不放过贾诩,必诛之而后快,就显得很重要了,也加强了刘备的人设。

最终,刘备亲自批示,把贾诩的无头尸体菹醢,虽然本就腐朽得不成样子了,只是走个形式过场,但也算是弥补了当初曹操死的时候直接火化的遗憾,用贾诩替代曹操接受了天下苍生的怨气。

处置完贾诩后,刘备心情畅快,有一次又择机私下里问起心腹重臣们:

“贾诩虽死,但曹操诸子,尚有曹彰远遁西域,如今近况不明,朝廷当如何追击?西域险远,是否值得立刻靡费重金、不顾百姓疲敝远征?还是当以计缓图之?”

刘备咨询的“心腹重臣”,当然首先就是诸葛兄弟了。

诸葛瑾听到这个问题,就知道陛下其实也比较宽仁,不太想最后为了一个遥遥无期的曹彰,去不计代价劳民伤财。

他听得出来,在刘备看来,能杀曹彰斩草除根固然是最好,但西域近年的情况,对于大汉朝廷中枢而言,已经太过陌生了。刘备自己也不知道远征西域会有多艰险,会不会导致刚刚才稳定下来的中原再次陷入疲惫、出现乱象。

而诸葛瑾内心自然是期望缓图的——只不过他希望缓图的理由,和外人所以为的不一样。

诸葛瑾希望缓图,至少有两层考虑。

首先,是确实希望给百姓休息。汉末大乱持续四十年,现在才开始裁军没两年,百姓实在是太苦了。而大汉要开疆拓土,恢复国力,短期内有远比去西域更好更快更省的发展方向。

比如进一步在东北开荒,把扶余故土变成彻底汉人农耕的熟地。东北的农业和发展潜力,可不比大西北好得多?

西北地区,诸葛瑾并不是不要,而是事情有轻重缓急。曹操、曹丕、司马懿、贾诩都死后,刘备的正统性已经再无半点瑕疵,为先帝报仇也报得够了,不差曹彰这条命来妆点。

当然,这个理由不适合直接拿出来说,至少不是身为臣下该说的。加上刘备自己也有这个觉悟,诸葛瑾也就不用提了。

而除了休养生息之外,诸葛瑾考虑到的第二点,便是暗暗期待曹彰能和西域诸国进一步消耗一下,两败俱伤,到时候朝廷再去捡便宜。

而且,自古如果是汉人王朝直接远征异域,指望把土地一次性拿住、拿稳,那是很难的。因为一旦朝廷管不到那里了,当地的异族肯定会反复。

历史上大汉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都在西域建立过都护府,但每次都花费巨大,维持的治理时间却不是很久,基本上要出一个强力的都护,勉强能维持二三十年,到了这个强人没了之后,基本上也就人亡政息,反反复复。

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不过诸葛瑾觉得,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受中央直接挟制的地方都护府,很难有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去偏远之地开拓”。

说人话,就是在集权制度下,朝廷要担心放出去的地方官府,尤其是千里之外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会不会成为割据的诸侯、军阀,本身尾大不掉变成祸患。

但是这个问题,在曹彰流窜西域的情况下,对刘备而言就不存在了,因为曹彰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篡逆势力,其自主性相当高。

这也是为什么,原本历史上,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在对付各自周边的蛮夷异族时,表现都非常好——后世网上还有很多人,拿三国时三方对异族都很武德充沛,把鲜卑乌桓南蛮山越摁在地上揍,来证明“大汉武德充沛,远超唐宋”。

但事实上,真要凭良心深究,就能发现,原本历史上三国时三方对异族的武德充沛程度,不仅超过唐宋,甚至都可能超过两汉大统一时期本身——两汉时对北方草原游牧的武德,在最充沛的阶段,还是比较充沛的,但是在对西南夷和山越方面的武德,应该是不如三国时的。

所以,这个问题仅仅用“汉朝时民间武德比隋唐更充沛”或者“汉朝时汉人与胡人之间的军工技术代差比后世更大”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

这些解释,只能解释汉朝对外武德为什么比隋唐充沛,但绝对解释不了“为什么三国时对外武德也比两汉大统一时更充沛”。

而诸葛瑾对这个问题,显然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哪怕他穿越前学的历史知识不够深刻充沛,经过他这些年身居高位的仔细观察、深入总结,以及和二弟诸葛亮的学术切磋,他的理解已经远超后世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们。

诸葛瑾认为,关键就在于三国时更为“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对军队的掣肘更少。因为政权分为了三个,决策中心近在成都的朝廷,对南蛮的军事打击响应速度、灵活性,当然比朝廷在雒阳时要快得多。

同理,朝廷在建邺的那个政权,对山越的打击响应速度、灵活性,也会比之前全国一盘棋时快得多。

因为朝廷在雒阳的时候,皇帝还要担心蜀地、吴地的军事将领、地方州牧本身是否会尾大不掉,防自己人用的心思和精力,一点都不比防异族的精力少。

有了这一层认知后,诸葛瑾愈发觉得,朝廷应该利用曹彰还非常“自主专断”的这几年,好好肃清一下西域的胡人,这样朝廷再去收复的时候,把曹彰的势力洗掉,反复拉锯过程中,胡人就彻底式微了。

这就像后世,为什么加多宝和王老吉反复洗占有率,最后能把和其正洗死。但如果只有加多宝或者王老吉当中的任何一家单独来洗,是很难把和其正彻底洗死的。

西域的胡人,就像是王加大战中的和其正。

所以,诸葛瑾最终就把自己的这几层思考,对刘备和盘托出。

当然,诸葛瑾在讲道理的时候,肯定不能跟前面那些话那般,说得太直白。

所以他的措辞,经过了美化修饰,必须引经据典,以史为鉴。

好在诸葛瑾要找历史证据,也确实不难,他就找了周朝时分封诸国开拓的例子,来向刘备证明“相对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对于开疆拓土的效率好处。

“陛下,当初周人代商之初,分封诸侯,北边的燕地还是戎狄之所,东边的莱、芜也是东夷所据,南边的吴越和巴蜀,乃至整个荆蛮,都不是衣冠之地。但周人通过数百年,任由分封诸国自行开拓,最终秦一统天下时,疆域比之周人建国时,何止扩张了数倍?

可是自秦废分封,设郡县以来,天下虽免于内战,可对外开拓的速度,也由此大大减缓。秦始皇虽数次征伐,可拓地低效,靡费巨大。若是放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平定匈奴哪里需要竭天下民力、选三十万精兵?

由此可见,天下一统后,为防地方上尾大不掉,提防偏远之地边军的耗费,实则已经超过了提防胡人的耗费——但臣并不是说这样不好,这只是为了避免天下内战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已经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但是如今,曹彰的存在,可以让我汉人天下兼顾‘对西域征讨的灵活性’,还不用担心尾大不掉的问题,因为曹彰本来就是篡逆余孽,我们迟早要消灭之,何妨让他与西域胡人在两败俱伤多闹腾几年呢?”

刘备听了之后,果然大受触动,加上他本来就要顾虑与民休息、裁军以积蓄充实府库等等问题,也就愿意对曹彰暂时缓图了。

“朕读书少,这么些年来,居然一直没想过,为何周人数百年间,便让‘天下’的范围扩张了那么多倍,但有帝制之后,四五百年间,天下的范围扩张速度,就降得那么慢了。

朕原本还以为,是因为道路险远,天下范围扩张的地理极限到了,听子瑜今日这番高论,才知道原来分封制还有这般好处……

确实,分封之下,地方诸侯扩张所得,都是他自己的,还不用被朝廷掣肘,没人担心他尾大不掉,确实更适合对外扩张。如此说来,让曹彰勉强多苟活一两年,也算是利弊相等,不该为了他而影响我大汉本身的恢复。

不过,凡事总要有个度,子瑜,依你之见,这曹彰能留到何时?”

对于这个问题,诸葛瑾还是比较慎重的,他最终强调道:“无论如何,一代人的事情,都该在一代人手中了断,曹彰的问题,绝不能留给后人。”

刘备点点头,他知道子瑜这是和他推心置腹,没有藏着掖着。加上两人是私下里私聊,没有外人听见,诸葛瑾才敢说这样的话。

这一世的刘备,在当年全面北伐之前,曾经定过计划表,觉得能跟高祖同龄一统天下、当上皇帝,就很不错了,也就是计划五十六岁完成这一切。

最后因为先帝刘协的意外早死,刘备倒是稍微早了一点当了皇帝,但他当上皇帝时曹操还没死呢,也不算完全一统。最终按曹操死的年份来算,刘备确实是五十六岁,竟刚好和刘邦当年情况一样。

如今是章武五年,曹操是章武二年底死的,刘备现在已经五十九岁了,相当于原本时空的建安二十三年——也就是说,在原本历史上,这一年刘备还在汉中跟曹操打汉中决战呢,要再翻篇下一年,才是关羽从荆州北伐水淹七军。

刘备觉得,自己肯定还是能活过高皇帝的,毕竟刘邦早年受的伤不少,跟项羽打的时候就被强弓射中了胸口,最后晚年还亲征英布受了重伤,也是被强弓劲矢射中。

而刘备除了早年征战受过些伤,后来基本上没再受伤。现在天下混一,刘备也不可能再需要亲征受伤了。

刘备非常看得开,也实事求是,完全不会因为诸葛瑾和他说这些话而生气,只是心平气和地点评:“那就最多让曹彰活五年,如果可以不费什么劲儿就提前灭他,那也绝对别拖沓。再久,朕也不敢保证了。

不过,就算暂时不杀曹彰,可有什么办法及时了解西域的情况,到时候也好知己知彼。”

诸葛瑾见刘备答应了这个大节奏的安排,剩下的都是小问题,他也不吝帮着出谋划策:“这些都好说,既然陛下不急于立刻灭杀曹彰,臣以为我们可以分两步走,

比如曹彰在西域时,肯定会缺乏物资,军械甲胄也会越用越少,我们当然不可能资敌、不能允许民间商旅卖兵器给他们,但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商旅,伪装成‘为了贪图逐利而违背朝廷的管控’,出玉门关卖些别的。

这样能让曹彰和西域诸胡打得更惨烈一些,更快肃清西域诸胡,又能利用这些商旅做些谍间之事,赢得曹彰信任,借机搜集西域情报,让陛下实时掌握曹彰打到哪里了、有多少兵力、民力,如此,将来对曹彰动手时,便能事半功倍。

也能避免因为敌情不明、不知道曹彰究竟有多少势力范围,而出现漏网之鱼,让曹彰本人逃脱。毕竟西边的地域太广大了,如果曹彰和贾诩一样一路往西跑,追到后来就会遥遥无期。只有充分掌握了情报,才能如马超杀贾诩那般,提前准备迂回包抄,一个不留。”

刘备一听缓图还有这个额外好处,心里也更好受了些,立刻批准了这些建议。

于是诸葛瑾就亲自筹备了这事儿,模仿当年汉武帝时“马邑之谋”那般,关照身在敦煌的法正,学当年汉武帝时的大行令王恢的角色,组织了一些去西域探路的商旅。

这些商旅可以带出玉门关的货物,实际上都是经过法正严密审查的,但是出了关之后,他们就要表现得自己都是“为了巨额利润,突破大汉朝廷的封锁,私自来这里卖货的”。

所以这些人卖的东西价格,当然是出奇的贵。可因为大汉要提防曹彰,断绝了明面上的贸易,西域诸胡确实没有其他渠道买到汉货,所以哪怕这些东西巨贵,但只要是必须的,那还只能咬着牙硬买。

包括曹彰自己,他因为去了西域三四年,很多在汉地时能够出产的高端军需物品和生产资料,其实都非常短缺了,他带去西域的工匠,根本没法完美复刻在关中时的“手工业产业链”。

所以曹彰的军队战斗力,在面对西域诸胡时,也确实有些下降,他也急需高价补充。

曹彰自以为是在跟那些冒险的私商做生意,加上他觉得“这些人违背了刘备的禁令,一旦暴露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对这些人很信任,因为他觉得双方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殊不知,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刘备诸葛瑾法正授意的,随时都可以跳船洗白,根本不存在“投名状”,曹彰也完全没法用揭发来威胁他们。

本就缺乏谋士的曹彰,看似因为这些交易,重新打了鸡血,在西域耀武扬威,开拓了更多汉人占绝对优势的地盘,殊不知他身边早就被法正的情报网渗透成了筛子。

——

PS:本章还是免费番外不要钱的,所以就一次性五千字大章写完,算是这周的番外,过年不分章了。

另外,喜欢看宋朝文的朋友,先推荐一本《李云龙亮剑北宋》,可以看一下顶几天。这个作者之前写过《曹操穿越武大郎》,别的不说,文笔肯定是好的(不过现在听说AI也能写定场诗了,时代变了呀)

我原本打算年后立刻开书的,但是可能审核上有些耽误了,加上月初也没人上班,2月3号上传肯定没人审。目前计划是凑4月1号的上架,所以要二月过半才能开了,再好好准备一两周。梳理一下存存稿吧。这边免费番外就继续写着先

(可能是18号或者24号,我都心理阴影去查黄历了,挑适合开业/签约的日子。这么多年来,非常稳定地写三本才成一本,都是泪,心理阴影了。

我在某点的累计12本书,第3/6/9/12本都精品了(文娱救世主、80大佬、忽悠刘备、舍弟诸葛亮),其余八本都没精品,而且至少差一半以上。

可能是我自己德不配位、有点小成绩就飘,就不研究市场流行趋势头太铁吧。目前这个《舍弟诸葛亮》刚好是第12本,我都被这个搞得心理阴影了,希望有机会突破心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