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舍弟诸葛亮 > 免费番外4 曹彰远遁阿富汗

舍弟诸葛亮 免费番外4 曹彰远遁阿富汗

簡繁轉換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08 10:36:55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刘备在诸葛瑾的建议下,不想为了速灭曹彰而影响自己治国恢复的节奏,这给了曹彰短暂的喘息之机。

虽说这种喘息只是表面上的,事实上曹彰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他身边都被刘备派来的“奸商”渗透成了筛子了,将来刘备再想对他动手时,绝对会轻易得多。

曹彰如今取得的成就再大,最终也只是为人作嫁,帮刘备打工的。

但不管怎么说,眼下曹彰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还在为了“给曹家留一脉后人”这个目标而拼死奋斗。

在他看来,自己打下的一切都是实打实自己能拿稳的,这是在为自己而奋斗。动机之强烈,当然不是汉朝之前历代西域都护可比的。

历史的视野且稍稍回溯一下。早在章武二年的时候,曹彰就开始西征了,并且最终在章武三年的时候,拿下了高昌国(原楼兰)等地。

当时,曹操才刚死,而曹丕甚至还没死呢。此后两年多,刘备陆续翦灭曹丕、贾诩,曹彰这边其实也没闲着,一直在往西推进,稳扎稳打,反复跟西域诸胡拉锯,开拓着一片片新的疆土。

章武三年入冬之前,曹彰把自己的势力发展到了原龟兹国的位置,也就是后世的新江伊利、阿克苏一带,把龟兹王等胡人统治者都灭杀干净。

章武四年,曹彰继续西进,这时,他又要面临两个后世南疆地区的游牧“大国”,分别叫莎车和疏勒,各自都有数万户至十余万户不等的规模,可以动员的兵力也都超过了万人——在西域,能动员起上万人的兵力的,哪怕是牧民,也都算大国了,大部分国家最多只能拉起几千战力。

曹彰自己的战斗兵力,巅峰时期也不超过三万人,这几年打下来,也都有损耗。

加上长期得不到中原的补充,兵力和装备越打越少,补充进来的都是西域汉人,装备越来越低劣,战斗力当然也会下降,所以一度打得还算辛苦。

不过曹彰终究是曹家的名将之才,又有最初西行时带来的底蕴,最终花了章武四年大部分的时间,终究还是灭了莎车和疏勒。

这就相当于是拿下了后世南疆的喀什全境,沿着叶尔羌河一路打通了汉朝时丝绸之路南支的境内部分——说句题外话,在东汉巅峰时期,当年班超就曾坐镇疏勒城驻守多年,

这地方也基本是东汉一朝汉人驻军最偏远的位置了,从疏勒城再往西,倒也不是说汉人军队从未抵达过,只是再没建立起过有效、稳定的军事统治。

哪怕是班超驻守过的疏勒城,早在公元90多年的时候就逐步废弃了,东汉的西域都护府虽然存续了更久的时间,但是后面都没有再深入到疏勒那么远。

所以算算时间,当曹彰再临疏勒城时,距离班超的继任者放弃疏勒,已经有快一百二十年了。

从这个角度讲,曹彰也算是洗刷了一部分曹家的罪孽,他个人也为汉人统治范围的扩张做出了一些贡献。

不过,打下疏勒之后,更多的问题也纷至沓来,让曹彰继续西逃的计划受到了极大的阻力。

第一层阻力,便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因为再往西,就不是汉人统治曾经抵达过的地方了,最多只有汉人的使者去过,但绝对没建立过官府。

士兵们远离家乡,也会产生恐惧心理。哪怕不怕打仗,哪怕知道己方的武器装备相比于胡人有明显优势,但很多人会觉得不知道为何而战,会迷茫,思乡。

除了对未知的恐惧和思乡以外,第二个导致曹彰势力遭到极大内耗的主要原因,就是路线上的分歧。因为再往西打,究竟走哪条路,曹彰内部也无法统一意见,他自己也不知道何去何从,他对当地的地理太不熟悉了。

后世稍微了解一点新江地理的看官都知道,从疆地再往西,主要有两条路,哪怕追溯到汉朝,丝绸之路也是分为南路和北路的。

北路就是相当于后世从北疆伊利到哈萨克的阿拉木图那条路,沿着巴尔喀什湖南岸那片草原。

这条路的好处是相对湿润,草原多一些,当地已经能受到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的暖湿气流影响,暖湿气流撞到天山山脉后就形成雨水,所以后世新江的赛里木湖还有个噱头名字叫“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

但这条路的坏处也比较明显,就是过了巴尔喀什湖后再往西,会比较荒芜,当时的哈萨克大草原上没什么文明存在。

另一条南路,就是后世从新江经过后世阿富汗的瓦罕走廊,进入阿富汗腹地,然后再西进。这条路的坏处在于瓦罕走廊的山区明显比北路更难走,条件也更艰苦。

但走过瓦罕走廊后,前面就会豁然开朗,进入相对富庶之地。稍稍往北可以进入后世乌兹别克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也就是后来蒙古西征时屠戮的名城撒马尔罕周边。往南则可以绕过开布尔山口,进入肥饶的身毒地区(印度)

一言以蔽之,走北线的逃跑潜力比较低,但是前期容易,就算逃到了哈萨克大草原上,一切也就到此为止了,将来刘备如果追过来,曹彰还是无路可逃,最终就死在这儿了。

南线的潜力比较高,但前期难走,要更加先苦后甜,想象空间比较大。

曹彰一开始也不了解当地情况,在拿下龟兹和轮台、疏勒后花了半年多打探消息,才渐渐摸清这些情况。

到了章武五年开春的时候,曹彰就把这个问题摆到了台面上,希望属下跟他一条心,最好是选择走南路,继续西进求生。

曹彰把自己的决定,摊开了跟曹休、徐晃分析道:

“我已打探清楚道路,北线一路都是荒漠、草原,虽然相对易行,但难以藏匿,也无险可守,就算打到天山以西的大湖一带,逐水草而居,最终不过是又成为一个游牧蛮王,没有前途。将来刘备杀来,迟早还是灭亡。

南路虽然一开始艰险,但将来刘备想追击也难,孤派斥候搜索过了,那条翻越山口的道路极为险峻,易守难攻。我们过去的时候,当地还没有强敌,没有人会守。

可我们过去之后,就可以留精兵驻守,学中原的方式设置关卡,苦心经营。将来刘备如若追来,他岂能远隔万里、旷日持久耗费攻坚?到时候,他也就知难而退了。”

曹休和徐晃却不敢苟同,两人各自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

曹休率先道:“刘备欲得我曹家人首级之心甚坚,岂会为了一个关卡便放弃?更何况,我军士卒远离家乡已数年,远离数千里,军心涣散极为严重。

便是前两年给士卒们发女人,如今也已经不管用了,还是有很多人要回乡,最近逃兵也开始变多,我担心这些人会把西域的我军虚实情况告知刘备,到时候情况就更被动了。还不如走北路,道路易行,士兵也不至于畏惧,稍稍挪挪窝不至于冒出太多新的逃兵。”

徐晃也赞同曹休的看法,不过他的角度略有不同,只听他诚恳地分析道:“末将也已年老,实在经不起远征的劳顿,若是在草原上与胡人交战,勉强还能奋力一战,要翻越群山,却是力不从心。

何况,古人早就说过,绝境之中当狡兔三窟,大王为何将所有的赌注押在一条路上?既然只是求存,不如分兵各自尝试。不过,无论走哪条路之前,都要考虑好如何稳定士气。”

曹彰一想也对,士气低落、思乡的问题,必须好好解决,如果孤注一掷走南线,万一军心崩了就不好了。

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这三四年的远征劳碌,让他的身体状况出现了不少问题,到了西域的新环境里,老是水土不服,他也生了好几次大病。他都有些怀疑自己能不能撑到进入身毒的那一天了。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原本历史上,曹彰就活得比曹丕还短命,他仅仅在曹丕登基后三年就病逝了,跟老一辈的刘备同一年。

后人有很多说法,认为曹丕这是谋害了曹彰,惧怕自己这个武功赫赫的弟弟,但也不能排除曹彰继承了曹家某些短寿的基因,跟曹丕差不多都只有四十来岁的寿命。

这一世,曹彰一路西进,要操心的事情很多,还要考虑环境剧变带来的疾病,自觉撑不了太多年,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曹休、徐晃的话也提醒了他,他意识到自己这个目标太明显,刘备刚打进关中的时候,就听说自己跑了,还带走了父皇曹操的全部精锐骑兵,所以刘备追杀他的动力是很强烈的。

就算曹家将来能留后,估计也轮不到他曹彰本人安享晚年了,最多是他再有儿子,神不知鬼不觉地逃出去,因为曹彰的儿子就比较难彻查了,当初都还年幼没名气,甚至曹彰到了西域后这三年多,跟胡姬又生下过新的子女,这些事情都是很隐秘的,中原人更不可能知道。

最终,曹彰决定,他本人还是走丝绸之路的北线,这一世就巩固拿下相当于后世哈萨克大草原那一片地方,安享晚年,如果刘备真追杀过来了,那也是命,没办法。

如果刘备迟迟没追杀过来,让他能正常寿终,那他最后也要把自己安葬在哈萨克大草原上,如果将来刘备的后人派兵来了,看到他曹彰的墓地,应该也就收手了,不至于再追到天涯海角不死不休。

而徐晃是不用担心非得被清算的,他有可能最终投降,也就没必要吃这个苦跟着一起去翻越葱岭了(兴都库什山),所以徐晃可以跟他一路,征讨哈萨克大草原。

而曹休也姓曹,他如果被抓住了也会被处决,但他又不是首恶,目标没那么扎眼。

曹彰就决定派曹休去翻越葱岭,还把自己的几个小儿子交给曹休一起带走,让曹休好好照看那几个堂侄。尤其是曹彰跟胡姬在西域这三年里新生出来的孩子,曹彰甚至都没让他们姓曹,也都让曹休带走照顾,曹彰自己只留了长子在身边。

如此分派已定,曹家人终于各自迎来了最终被分配好的命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