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舍弟诸葛亮 > 免费番外5 西征拓地五千里

舍弟诸葛亮 免费番外5 西征拓地五千里

簡繁轉換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2 22:40:5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曹彰定下新的西进计划后,曹家后续的西征进展,便没有什么值得赘述的细节了。

此后数年,曹彰也稳扎稳打,慢慢控下了后世的哈萨克草原和阿富汗地区。

军事征服层面,没什么可说的,毕竟曹军的武器相比于西域诸胡有代差优势,加上曹家的统治核心都挪到了西域,可以见机行事,不用担心朝廷掣肘,也不存在尾大不掉。

在为了自家而战的情况下,只要不出现士兵思乡逃亡的问题,其他都是碾压性平推的。

而曹彰之所以仍然花了“数年”才搞定这几块土地,主要也是因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了解决“士兵思乡”这个大问题上了。

曹彰一开始带出来的曹家嫡系精锐骑兵,足有近三万人,经过数年血战,曹家老兵已经跌破了两万人,但是到了曹彰征服哈萨克草原和阿富汗之后,曹家老兵已经剩下不足一万了。

他手下的汉人骑兵,倒是还能勉强维持在两万人以上,但这个两万人里,已经有超过一半是新吸纳的西域当地汉人。

只有武器装备是曹家从关中带来的精良货,而操作武器的人员都换了一茬了。甚至骑兵使用的战马,也换了超过半数以上,好在西域最不缺的就是良马,这些东西都能就地补给。

只要精良的钢甲、钢戟、刀剑这些折损不多,其他都可以搞定。

而曹彰那两万多曹家骑兵,最后折损到不足一万,这个过程中,战死和重伤的曹兵,其实只占了一小部分,剩下一大部分都是非战斗减员,也就是逃亡所致。

曹彰一开始想到的捆住嫡系老兵的办法,就是发女人。把胡姬大量发给他们,想让士兵们都在西域扎下根——这一招也是很容易想到的,因为对于不带家眷远征的士兵,自古君王都是这么笼络的。

后世杨广抛弃了关中,常年流落江都(扬州)不思北归,但他手下的部队都是关中人,杨广这样的亡国之君都知道要给将士们发江南女人,让他们重新成家,即使这样,最后还是被宇文化及给反了。可见士兵思乡的杀伤力有多大。

曹彰这次遇到的问题,其实跟杨广是一样的,发了女人后,从章武五年、六年,一直有士兵带着胡姬一起逃亡回中原。

好在这些士兵也知道,穿越戈壁和大草原回中原,如果携带的行李太重,只会死在路上,所以他们走的时候,倒是没有带走精钢打造的重甲,最多只是携带了轻便的防身武器,所以曹军在这些逃亡案中,倒是没有损失多少重甲。

被留下的重甲,还能重新分配给新征募的西域本地汉人骑兵,曹军才勉强维持住了战斗力规模。

曹彰被这个问题困扰得直掉头发,他身边又没什么厉害的文臣谋士了,最后也是不断试错,靠着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基层文官慢慢摸索,总算是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慢慢解决了这个问题。

曹彰的具体做法,就是提升了那些被抓来的胡姬的地位,提升了军中妇女的地位,不再允许士兵们直接从人身层面占有胡姬,不再认为胡姬是男人的财产。

曹军内部,甚至还新设了法令,禁止民间贩卖妇人,所有胡姬,哪怕分配给了士兵为妻妾,他们也只有同房的权利,但不能人身层面支配对方——

曹彰这么做,当然不是因为他良心好,也不是因为他思维意识超前,想要提高妇人的地位,这一切只是他迫不得已歪打正着而已。

就好比当年秦国用商鞅变法时,搞什么“民有二男而不分家者,倍其赋”,当然不是因为秦王良心好、想要把百姓从宗族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只是因为秦法希望把社会宗族势力打碎成最细碎的分子态、原子态,不希望“除了秦王以外,还有其他中间剥削阶级赚差价,最好全社会都打到最碎,只让国君一个人有赏罚之权,利出一孔”。

只不过这种行为,客观上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历史推进效果,瓦解了宗族势力和周人的礼法宗法,其最初的动机,也就不重要了。

曹彰搞了新法之后,妇人的地位确实也提高了,但这并非曹彰的本意。从此之后汉人老兵再想带着胡姬一起逃跑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因为胡姬不再是他们的私产。

有好几次,汉人老兵试图带着胡姬一起逃亡,结果被反抗的胡姬出首告发,因为胡姬都是西域本地人,她们才不想去中原,去了中原就成了她们背井离乡了。

曹彰为了严明法度,在杀鸡儆猴立威方面,当然也绝不会手软,就把那几个正好当了反面典型的逃兵全部斩首示众,还大肆宣扬。

哪怕这些逃兵曾经是曹家嫡系、为曹家征战厮杀了很多年,也不能宽容。

经此一事,再敢逃的老兵就少了很多。曹彰也在实践中进一步磨合了律法,慢慢调整,比如从此规定发给汉人老兵的胡姬只能睡,却不能带出城,必须集中居住、朝廷分给集中建造的房屋。

这就类似于原本在中原时,曹家把士兵家眷都接到某几个大城市里集中居住作为人质,只不过如今更加变本加厉,士兵们连对妻妾子女的人身控制权都没有了,但这也客观上提高了妇孺的法律地位。

而那些被提高了地位的胡姬,如果有了身孕,生了子女,那么她们的夫君也能更受朝廷信任,被编入新的独立的部队,专门供曹彰派去执行艰巨的攻坚任务,

去翻越葱岭打通瓦罕走廊、进攻后世的阿富汗地区。因为这些曹兵都有了子女在曹彰手上,这软肋就更明显了,相比之下他们在中原可能都没留下儿子,在西域却有了儿子,还不得乖乖给曹家卖命到死。

当然了,在狠狠用这些人的同时,曹彰也恩威并施,对于士兵待遇尤其是抚恤是非常舍得给的。

凡是战死的汉人士兵,他们的胡姬妻妾和胡姬生的子女,都可以得到朝廷一辈子发放麦豆布匹,就比照士兵生前的军饷、军粮待遇,甚至还能死后追提一级。

这一点,跟曹军原本在中原的所作所为,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在中原时,曹操为了鼓励人口繁衍,不让女人闲置,可是会把战死、逃亡士兵的妻妾重新分配,搞出了“生人妇”的。

到了西域之后,至少这种事情是绝对不会搞了,但动机也不好多说,以常理度之,主要还是西域汉人太少,而胡姬太多,所以胡姬根本发不完,即使不重复利用,汉人士兵也用不了那么多胡姬,那还不如展示一下宽仁大度,让汉人士兵更有归属感。

总而言之,曹彰也算是见招拆招,花了好几年,做了各种人性实验和试错,总算是如履薄冰,把西域整合了下来,坐稳了哈萨克草原和阿富汗高原。

此后,他甚至还进一步派兵南下,跟南边身毒开布尔山口的贵霜帝国交战过,也跟西部波斯高原上的安息帝国交战过。

但是贵霜和安息毕竟也都是大国,是当时地球上的四大帝国之一(汉,罗马,安息,贵霜),哪怕当时也都有些内乱、尤其贵霜正处在极度衰落期,但也不是曹彰带着一万多骑兵就能灭国的。

曹彰花了几次尝试,鏖战互有伤亡,虽然杀伤了超过十倍之敌,立了威,也稍稍占了些地盘,最终还是因为西域汉人士兵人数规模太少,不得不收缩防御。

贵霜和安息这两个敌人,尤其以安息更强。

安息就是西方历史书上说的帕提亚帝国,擅长骑射游斗战术。

在后世著名的战略游戏《帝国时代》系列里,就有一项弓骑兵科技叫“帕提亚战术”,说的就是帕提亚弓骑兵用康塔布里圆环阵放风筝。同样的战术,东汉时的人其实也有记载,在汉语典籍里叫“安息回马箭”。

曹彰和安息人在波斯高原上交手了两次,就彻底死心退了回来。,此生只考虑后续能不能在贵霜人身上剐下一块肉来,而安息人的主意他是丝毫不敢再打。

……

曹彰在西域开拓的动静,并没能瞒住中原的刘备。

事实上,曹彰能支持到今天,也多亏了刘备派去的那些号称违禁私贩、实则被法正控制的商人们,要不是这些人给曹彰提供技术性的耗材补给,他早就被安息人反推了。

但是,随着曹彰彻底把哈萨克草原和阿富汗高原上的胡人控制住,再继续往西推进也彻底乏力了,刘备的朝廷评估之后,觉得曹彰已经没有进一步利用的价值、

而中原这几年的休养生息也已经初见成效、朝廷府库重新充盈起来。

到了章武八年时,诸葛兄弟主持的对东北扶余国故地的垦荒,也略有小成,已经开垦出了超过一万万汉亩的黑土地熟田,在东北地区至少安置了两百万汉人农耕居民。

大汉治下的总人口,从大战刚刚结束时的两千多万,也勉强回升到了近三千万。只不过多出来的几百万,大多是把曾经的隐户重新安顿下来、齐民编户,外加新生的婴儿幼儿。

天下安居乐业,海晏河清,是时候收网了。

偏偏到了章武八年的时候,还有一个新的消息,让刘备愈发笃定。

那就是经过数年的鏖战,曹彰在和安息人争胜不利后,受了点小伤,回到轮台后,居然患了重病,最终不治而亡,曹家人就地将其安葬在了轮台。

章武八年,相当于原本历史上曹丕篡汉后的第三年,换言之,曹彰因为西域的辛苦和水土不服、多种西域流行病的反复侵扰,最终比历史同期还少活了一年多寿命。

刘备都没想到,曹彰比自己晚一辈,居然自然寿命都这么短。刘备原本都没打算熬到曹彰自然死亡,只是打算自己哪天如果觉得身体不适了,或者五年之期要到了,就必须果断搞定曹彰,绝不把问题留给后人。

谁知都不用等到五年之期,只是比当初跟诸葛瑾订约的时间又过了才三年半,曹彰就先死了。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犹豫的?这也不算什么乘丧伐人,也没有什么不义,本来对方就是篡逆之贼,朝廷随时想讨伐就能讨伐。既然现在顺便,那就收服了呗。

刘备便派出赵云,率领数万精锐骑兵,按照这几年出关商人提供的情报线索、以及提前暗中筹备的补给中继,对曹彰遗留的势力发起了西征。

之所以选择赵云,也是考虑到马超之前已经杀了贾诩,建了大功,所以这次还是换赵云,避免尾大不掉、或是分配不匀。

另一方面,如今已是章武八年,而原本历史上,马超的自然寿命也不长,还比曹彰早一年病死。虽说原本历史上马超之死有一定“郁郁而终”的成分,是因为不得志,受猜忌,现在的马超意气风发肯定能活更久。

但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惯性还是比较强的,马超显然原本身体就不如赵云好,他的生活方式也比较豪放恣意,前几年立了大功之后,更加随心所欲,所以如今已经患病,不适合用兵。

相比之下,赵云是真的一贯自律,状态保持得很好,刘备就把大汉彻底肃清篡逆余孽的“真.最终之战”机会交给他。

考虑到曹彰这几年也算是做了点事,刘备最终还吩咐了赵云一句,对于已故的曹彰,不需要开坟移尸,就让他葬在轮台好了,当地人想祭祀也可以祭祀,没必要跟死人计较,可以大度一点。

曹家人是否有遗留,也没必要追查了。把属于汉人的土地都收回来,由朝廷派官控制,确保了这一点,其他都可以适当放开,无所谓的。

临走之前,刘备亲自在雒阳城外为赵云饯行,还一路往西送到函谷关旧址,语重心长地吩咐了几句。

“子龙,此去多多保重,不必急功近利,一路上我军补给必然充分,沿途都有商旅暗中提前筹措囤积了粮草物资,大军到时便能取用,稳扎稳打即可。

你我都老了,你也五六年不曾经历战阵了,若是手生了,切不可逞强。”

赵云当着刘备的面,当然还是要谦虚一下,只是冷静地说:“陛下放心,廉颇、马援年届七旬尚能建功,臣定然不负陛下所托。”

——

PS:和编辑讨论了,已经决定,18号上传新书,也就是下周的这个时候,下周二。

后续还有三个大章番外,一些感言,随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